1. 首页
  2. 民间工艺
  3. 正文

绝了!扇面作画不用丹青用竹丝


在李贵华手中,细密繁乱的竹丝渐渐经纬分明。


竹丝扇上有着云南青铜文化最高水平的“牛虎铜案”图案。


竹丝扇上蕴含美好意境的“喜上眉梢”图案。

江川的李贵华擅长一门竹编绝活,编织出的竹丝扇造型精致、形态轻盈、图案美观,让人百看不厌。令人惊奇的是,编织用的竹丝宽度只有1毫米,厚度仅为0.03毫米,整体厚度不到半厘米的一把扇子,用到近千根这样的竹丝,扇面不着任何颜料就能呈现出图案来,且时明时暗、时隐时现,有回归自然之趣。正是这样一颗匠心,成就了一门独特的竹编技艺,李贵华因此被评为云南省民族民间美术师、玉溪市民族民间工艺师。

家中缺啥就编啥

1952年,李贵华出生于江川区江城镇侯家沟村委会周德营村。在李贵华的记忆中,家乡盛产竹子,房前屋后都栽有竹子,乡亲们大多用竹子编织谷篓、筛子、背篓等用具。李贵华从小看着长辈们灵巧的双手在篾片间穿梭,耳濡目染中对竹编产生了浓厚兴趣。

大约七八岁的年纪,看着家中的粪箕坏了,父亲因管着村上的事务无暇顾及,母亲整日到生产队抢工分干活辛苦不已,想为父母分担的李贵华第一次自己砍来竹子,尝试竹编。李贵华还记得,刚开始划篾片的时候,第一刀下去,竹子就跑偏了,艰难划出的篾片宽窄、厚薄不均,一根竹子还没划完,手掌、手指被划开数道口子,鲜血直流。幸而,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练习,李贵华划出的篾片日渐达到了理想的效果。之后,凭着一股子干劲,他很快掌握了编织技艺。

“家中的农具、厨具、家具我都编织过。”李贵华告诉记者,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用品,他都可以编织出来。结婚有了孩子以后,他还编织了不少玩具。

在李贵华记忆中,1983年以后,村里会竹编的人渐渐少了,家家户户划篾片的盛况一去不复返。

灵感来自一把火扇

竹丝扇是李贵华的代表作,格外细致生动,别具一格,仿佛是用画笔绘就,很难想象是竹丝编织而成。

说起编织竹丝扇,李贵华介绍,初中的时候,为了让土灶煮饭时快速生火,他尝试着编织了一把火扇,激动之余发现了新名堂,不同角度下扇面经纬线折射出的光线不同,他暗暗地记在了心里。“篾片本身是有光泽的、透亮的,当反光的时候,呈现出来的色泽就不一样。”李贵华说道。

1978年,李贵华考取了原昆明师范学院函授班,作为恢复高考后江川的第一批大学生,他对知识如饥似渴,图书馆成了他经常去的地方。1983年的一天,他从图书馆的一本传奇故事里得知一位古代艺人用竹丝编织了一把扇子,扇面不着颜色,却显现出我国的名山大川来,令人拍案叫绝,这让他产生了强烈的编织竹丝扇的念头。之后,联想到初中时的发现,他便尝试通过篾层间错综复杂的巧妙组合来凸显图案。

李贵华在从事教育工作之余,陆续花了十多年时间,终于成功编织出带图案的竹丝扇。多年来,他的竹丝扇上常出现代表云南青铜文化最高水平的“牛虎铜案”、蕴含美好意境的“喜上眉梢”等图案,通过这样的方式弘扬家乡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独门绝活传至第三代

采访中,记者看到李贵华右手拿着自制的分丝刀轻按竹丝,左手自如地运用挑丝针,细密繁乱的竹丝渐渐经纬分明,有了扇子的形状。

“编织竹丝扇对竹子的要求和处理十分严苛。”李贵华说,他选用的是绵竹,且要用上等品质的部分来编织,以确保篾丝的韧性、光泽度和透明度。

李贵华介绍,编织前,先把竹子破成篾片,再划成薄片,并借助工具抽成细如毛发的竹丝,然后画图制版,设计好扇子的图案。编织时,先经线再纬线,编织经线时借助面糊把一根根竹丝粘好,间隙保持一致,这个过程影响着扇面图案的工整性和严谨性,容不得丝毫马虎;编织纬线时,要仔细比照画在底版上的图案,运用挑丝针改变竹丝的走向。“挑丝针犹如绣花针,不过绣花的丝线是颜色分明的,用不同的颜色来呈现图案,我用的竹丝都是本色,不加任何彩绘,只能通过编织技法来呈现图案。”李贵华说。只见他编织出的绝妙图案隐藏在扇面之中,在一定光线下才能显现。总结编织过程,李贵华认为要保持耐心、细心和精心。

李贵华对每道工序都力求尽善尽美,编织出的扇面有圆形、心形等形状。他对扇面的装饰也非常用心,常常根据竹子根部的形状制作精美的扇柄,在扇柄底部雕刻出龙头、葫芦等图案,再搭配精美的扇坠。

数十年来,李贵华编织出的竹丝扇数量并不是太多。他说:“一方面,编织耗时费工,动辄就要数年;另一方面,年轻时忙于工作,退休了年纪又大,现在一天最多能编两个小时。”让他十分欣慰的是,小女儿李粉艳已经掌握了竹丝扇编织技艺,长孙子李梦平也热衷这门技艺,每次放假回来都会跟着他学习,他希望这门技艺在传承中不断发扬光大。(记者 李艾丽 文/图)

编辑:刘玉霞   审核: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