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杨。
2021年12月14日至17日,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玉溪作家杨杨作为代表赴京参加了这次文坛盛会。会议闭幕后,记者第一时间联系杨杨并对其进行了专访。杨杨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是文艺事业、文艺工作崭新的纲领性文献,是文化、文艺组织在今后一个时期行动的根本遵循,在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中必将产生积极、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与时代同行 与人民同心
杨杨怀着激动和学习的心情参与此次文坛盛会。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高度上,向着新征程,向中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发出的动员令。
在现场,杨杨听得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五点希望”,让杨杨最有感触的是“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
杨杨说,守正创新是每一位文艺工作者都需要积极思考、深入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这个时代赋予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职责使命。怎样才能做到守正创新呢?
首先,守正创新,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不断激活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坚守住中华文化的立场,在学习传统、继承传统和发展传统中彰显中国精神,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其次,守正创新,要扎根生活沃土,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地更新观念和手段,与时俱进地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史诗。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进步大潮中,要深入研究和把握“创”的脉搏所在,与时代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
再次,守正创新,要处理好“守”和“创”之间的辩证关系,不断夯实自我、突破自我。坚持守正创新,就要深入地研究和分析艺术创造的不同条件,在艺术精神的基因传承中,充分地发挥创作者的独创精神,使每一部作品都成为独一无二的、拥有深厚传统底蕴和体现时代脉搏的鲜活表达。
杨杨告诉记者,归根结底,守正创新就是要坚持文化道路之正、价值观念之正、审美情趣之正,就是要坚持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
何谓“新时代文学”
12月15日,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宏森代表全委会所作工作报告提出的新概念——“新时代文学”,也引发了杨杨的思考。
何谓“新时代文学”,它是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凝聚伟大复兴精神力量的文学;是以人民为中心,激励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文学;是以提高质量为根本,奋力铸就艺术高峰的文学;是以创新为动力,勇于拓展新空间、塑造新形态的文学;是坚定文化自信,光大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学;是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体现广大人类关怀的文学;是主动融入现代传播格局,有力证明文学地位、价值、尊严的文学。
杨杨表示,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不断进步中与生活深度交融,文艺队伍组成结构、文艺作品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既驱动了文学创新、拓展了文学空间,也为文学创新带来了新的考验和挑战。作为文学创作者,要敞开胸怀、勇于变革,把创新精神贯穿文学创作的全过程,应用新的观念、新的技术和新的手段赋能文学创作。也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带来的便利,打破传统范式,丰富文学样态。同时,要准确识变、主动应变,敏锐回应、大胆应用新技术条件提供的一切可能性。此外,还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现代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敢于“破圈”“跨界”,以创新之光照亮文学尊严,用精品力作彰显文学价值。
杨杨说:“事实上,‘新时代文学’不在别处,它就在我们前行的路上。”
深挖玉溪文化资源
作为市作协主席,杨杨将依据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张宏森书记的工作报告,对标对本分析研究,重点加强创作题材的规划与指导,为玉溪市作家群体把脉创作题材,着重解决我市作家创作时选什么题材、从哪个方向入手、向哪个方向发展的问题,推动玉溪文学创作更上一层楼。
“我目前正在创作的非虚构长篇纪实文学《心向大西南》,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红色题材作品。”据杨杨介绍,该作品的历史背景是:1949年10月1日,由上海、南京、苏南、皖南等地的青年学生、专家、技工和文艺及新闻工作者组成的西南服务团,跨越7省,行程8000多里,抵达云南后,被分配到昆明、玉溪等地,担任党政机关的主要干部,接管地方政权,镇压反革命分子,迅速建立起各级人民民主政权,共同在云南大地上书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青春之歌”。
杨杨采访了西南服务团的健在者,倾听了他们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后,用文学语言还原当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情景,再现他们献身基层政权、扎根边陲的风雨人生,塑造他们信念坚定、矢志不渝、恪尽职守、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群像,讴歌这群年轻人为云南边疆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杨杨说,玉溪与全省一样,拥有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荡气回肠的红色文化、神奇秀丽的山水文化等。我们有着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比如凝结了彝族远古先民智慧结晶的十月太阳历、推动花灯与云南抗战相结合的戏剧家“王旦东”、元江的爱国民主人士李和才、华夏古陶“活化石”华宁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海“女子洞经”的故事、澄江“帽天山化石地和抚仙湖保护”等重大题材。当然,我们要特别聚焦“玉溪之变”,深入乡村振兴前沿,扎根玉溪文学沃土,讲好玉溪故事,创作玉溪文艺精品,为玉溪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文学力量。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蔡传兵 何超 配图由杨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