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工后的团田村土地整治项目一角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传统的土地治理方式正在升级。2018年以来,元江县共实施土地整治项目13个,其中有6个通过国家级验收进入国家项目库的项目共新增耕地2817.21亩。土地整治项目的提档升级,给元江这方热土注入了新的活力。
山地如何变良田
冬日的清晨,山峦间浓雾弥漫,透出丝丝寒意。元江县曼来镇团田村土地整治项目已经竣工,10余名专家顺着山路前行,仔细查看建设情况。
团田村土地整治项目分三个片区实施,绵延好几个山峦。车子顺着新修建的山间公路行驶,记者看到,流淌在山里的山涧水,通过管网引导,正源源不断地流进曾经干涸的土地,平整的道路直达田间地头。昔日的山坡地,如今变成了“保水田”。
元江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土地开发整理中心主任冯德平告诉记者,团田村土地整治项目预算总投资856.16万元,2021年1月6日开工建设,2021年6月25日竣工。
大山里如何造出水田?翻阅团田村土地整治项目相关资料,整个工程包括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和土壤改良等方面,共开挖土方6.58万立方米,垒埂土方量7862.8立方米,土壤翻耕307.75亩,客土回填土方量768.35万立方米。新建取水坝1座,25立方米水窖14个,50立方米蓄水池4座;新建输水管道3条,总长16196米;新建含6道跌水坎的斗渠1条,总长20254米;新建农渠7条,总长4591.5米,并配套建设管涵38处。
过去,这一带的山地只有几段山路相通,此次项目实施,新建了1条总长15752米的田间路,改建了2条总长4166.6米的田间路,新建了2条总长14564米的生产路。这几条路的修建,方便了当地农民运输生产资料和农产品。
2021年,类似这样等待验收的土地整治项目在元江县共有3个,记者跟随专家步伐一一走过,各个项目建设内容虽不尽相同,但项目完成后,形成了水相通、路相连、地成片的结果却是一致的。一个个项目的实施,改变了过去耕地灌溉条件差、土地高低不平、零碎分散、大小不一的格局,让土地获得了新的生命力。
咪哩乡甘岔村土地整治项目区内,农户种上了弯根。
山地变良田,最核心的问题便是解决耕地给水问题。在元江,土地整治项目解决水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引,通过管道从上游山涧或水库引水,团田村项目引来的便是山涧清泉;二是提,利用元江大多数地方充足的日照,通过光伏发电从河里提水。据元江县沃元土地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海生介绍,在澧江街道南昏村,通过土地整治项目,新建了1000立方米蓄水池1个、500立方米蓄水池6个,从红河里提水,虽然扬程达2300米,但光伏发电机组每天工作8小时左右,不到两天便可把1000立方米的蓄水池灌满,在农田需要用水时能通过管网和沟渠进行排灌。
新建的耕地,经过翻挖,客土回填,土壤基本都成了生土,直接种植农作物,肯定会有地力不足的问题。冯德平介绍,培肥地力也是土地整治项目不可或缺的内容,如团田村完成改造的600多亩耕地,施工方就按要求补充有机肥190多吨。
元江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丁杰告诉记者,2021年12月16日,元江县当年所实施的曼来镇团田村补充耕地项目以及咪哩乡甘岔村、澧江街道南昏村耕地提质改造3个土地整治项目通过市级验收。2019年至2020年,元江县共实施土地整治项目10个,其中6个通过国家级验收进入国家项目库。6个项目为元江新增耕地2817.21亩,新增产能2874370公斤。
甘庄街道撮科村新建耕地里,新种植的鲜食玉米长势良好。
土地整治带来的利好
传统的土地开发整理,最初多为坡改梯工程,后来升级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始配套建设水网和路网。从土地开发整理到土地整治,并不仅仅是概念上的变更,其内涵和外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范围上已由相对孤立的、分散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向集中连片的综合整治转变;内涵上已由增加耕地数量为主向增加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并重转变。
为切实感受土地整治的成果,元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邓拾祥带领记者到甘庄街道撮科村。
2018年5月,元江县投入资金1926.59万元,由元江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县农业农村局、县林业和草原局、县水利局等部门共同对撮科村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对原来的滩涂地进行整治,平整土地,客土回填,提升耕地保土、保水、保肥能力,项目完成后,增加耕地808.9亩。
甘庄街道撮科村党总支委员黄成忠介绍,以前这里的河滩地石头多草也多,一到雨季就被淹,农户收益不多。土地整治后,土地面积增加了,耕作条件改善了,也带来了商机。
撮科村土地整治项目沿着撮科河展开,新修了河堤,对田、水、路、渠、沟进行全面综合整治,耕地水患彻底得到了治理,配套完成了灌溉与排水设施、田间道路,大大提高了耕地生产力。目前,地里长势茂盛的鲜食玉米,展示出这方土地焕发出的新活力。
目前,土地主要种植双季早、晚稻和冬早蔬菜等经济作物,据测算,撮科村土地整治项目区年总产值210.6万元,每年净增产值170.96万元。
“土地整治项目利国利民,有百利而无一害。”邓拾祥随口对记者列举出了一系列土地整治所带来的好处。
第一,有助于建设项目落地。通过土地整治项目,造出达标良田,能确保建设项目顺利落地。近年来,国家把粮食安全提到了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高度,划定耕地保护红线。无论铁路、公路建设,还是公益事业建设、产业发展用地,必须实现占补平衡,即占用一亩地,必须先造出一亩地来补充,占水田必须补充水田。因此,土地整治对本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支撑性作用。近年,无论在元江还是其他县(市、区),因没有耕地指标而难以获得批准实施的建设项目不在少数,土地整治是破解项目落地难的唯一方式。
第二,有助于粮食安全战略的落实。把自己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中,耕地保护及其提升耕地质量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土地整治能有效提升农田基础设施水平,实现耕地的高产稳产和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推动项目区耕地生产力的提高。
第三,有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要振兴,产业发展是基础。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增加了耕地面积,有利于当地产业重新布局;农田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规模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第四,有助于增加地方财政和农户收入。据测算,元江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每投入1万元,能为地方财政带来10万元以上的收入。而对农户来说,耕地的增加,意味着收入的增加。南昏村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后,新增耕地面积154.27亩,每年人均纯收入增加620元;撮科村土地整治项目完成后,每亩土地轮转金达2300元,每亩租金增加300元。
第五,有助于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撮科村通过土地整治,800多亩水田统一流转后,为村委会带来152万元的收入,改变了集体经济一穷二白的状况。
第六,有助于融资难问题的化解。元江县通过“土地整治+水利”模式成功融资,解决了水利工程实施的资金瓶颈。此外,2021年,元江还以“土地整治+乡村公路”模式,向农业发展银行融资1.9亿元,解决了农村公路建设的资金问题。2022年,元江县农村公路贯通改造工程将全部完工。
邓拾祥告诉记者,土地整治的好处还可以列出很多,比如耕地水害、滑坡之类的自然灾害可以从根本上得到治理;通过合理、合法的土地权属调整,明晰了土地产权关系,消除了土地权属纠纷隐患,有利于项目区的社会稳定。
再弈一盘大棋
随着一系列项目的开工建设,元江县符合条件的土地整治后备资源越来越少。林草部门所划定的林地保护红线,让自然资源部门着手开展的土地整治有无以为继之势。
如何在国土空间规划的引领下,进行全域规划、整体设计、综合治理,统筹农用地、低效建设用地和生态保护修复,进一步促进耕地有效保护和土地集约化利用,从而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助推乡村振兴奠定良好基础,元江土地整治的开展,面临着新的抉择。
邓拾祥告诉记者,元江县土地整治的目标,一方面是继续寻找适合新建耕地的地方;另一方面,通过工程项目的实施,实现现有耕地旱地改水田或提升耕地等级。
元江县国土部门的目光,盯在了甘庄街道干坝社区。邓拾祥介绍,干坝社区内的2万多亩旱地,只要通过工程引来水源,就会变成高产稳产的良田。(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邢定生)
短 评
土地整治项目要算大账
□ 汪启
无论就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而言,还是从维护群众利益出发,土地整治都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中央有要求,现实有需要,地方有行动,但各地土地整治的成果却不尽如人意。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适合实施土地整治项目的地方难找,尤其是在坝区县,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能开发的土地早已发掘殆尽;其二,土地整治涉及千家万户利益,矛盾和问题纠结在一起;其三,在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选择上的偏差,影响了项目后续实施。
从实践中,各地不难认识到土地整治项目在促进耕地增量提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上的各种利好,毕竟土地整治项目通过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对拉动农村内需、降低生产成本和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发挥出重要的助推作用。
土地整治被视为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工程,其既有长远利益,又能兼顾眼前利益。毕竟,上级投入专项资金,地方政府只需要踏踏实实地把工程做出来,一两年时间内,便能获得成倍的收益。
土地整治要算大账,大账算清了,土地整治的许多问题便不再是驱赶不走的“拦路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