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汁镇全貌。
工业遗产,一页鲜活的史书,它作为国家工业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了国家和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
在易门县绿汁镇群山壁立、溪流纵横的峡谷间,隐藏着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项目——易门铜矿。2020年11月,易门铜矿入列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单,与北京电报大楼、海鸥表业手表制作生产线等61个项目一同被认定为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
易门铜矿作为滇铜的古老矿区,自明、清、民国以来几经兴衰,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尤其新中国成立后,为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易门铜矿被列为国家“一五”计划重点项目,入列156个苏联援建项目。巅峰时期有3万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在这片土地上挥洒青春与汗水,铭刻下三代奋斗者在绿汁江畔接力发展工业、创造辉煌的历程。
伴随着铜矿资源的逐年枯竭,一代代建设者、生产者先后离去,留下大量苏式厂房、住宅、桥梁以及“筒子楼”式职工住房等生产生活设施,以鲜明的时代特色伫立着,仿佛凝固的历史,生动存留下新中国重工业发展过程中的点滴记忆。
拍摄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张老照片,两名易矿职工在绿汁江边小憩。他们的上方是高空索道运矿车,起点里士分矿,终点木奔选厂。拍摄者:邹志礼
滇铜往事
易门铜矿开采历史悠久。据清乾隆《续修易门县志》载,这里的铜矿开采,早在明朝万历年间就有一定规模;《重修西岳娘娘庙新设观音宝刹碑序》中说:“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槽硐初开,未见成效,迨二十二年(公元1757)复攻槽硐,随获无边大矿。铜斛丰旺,自此饶有兴象,沙丁俨若蚁聚……”
道光年间易门知县李德生在他续修的易门县志《铜政论》中记载了当时的开采规模:“香树坡(即现在的三家厂)、万宝厂、一都三厂,每岁额办铜五十八万斤。”万宝厂炼铜之盛,“亦有炼铜炉火直冲云霄,四十里外之易门县城,历历可望”的记载。此后,历经民国和抗日战争时期,易门矿区几经兴衰,临近新中国成立时,这里已是渺无人烟,一片荒凉。
新中国成立后,矿山回到人民的怀抱。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1952年11月6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在工矿会议上决定成立“中央重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易门铜矿”。1953年1月,易门铜矿正式成立。
易门铜矿成立后,为迅速探明地下资源的可靠工业储量,方便确定矿山生产和建设的方式、规模,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有色局和西南有色局的地质专家及苏联地质专家毛依谢耶夫先后来到易门铜矿,与一千余名矿职工一起,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开展工作,终于在1956年7月将第一期地质报告书送到北京,并获得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的审查与批准。被批准的储量比国家第一次提出的储量要求超出了十几倍,特别是三家厂矿床的储量,已达到大型矿山的规模。
1958年是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之年,易门铜矿由地质勘探转入基本建设,基建项目主要有狮山、凤山两个坑口和木奔选厂。在党中央“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和“十五年内在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方面赶上英国”的号召鼓舞下,全矿职工以“让狮凤山低头,叫绿汁江让路”的英雄气概,吃糙米饭伴咸菜,住干打垒临时房甚至直接露宿天幕下,老凿岩机打眼,人推小矿车出碴,用如火的热情和激昂的斗志推动矿山建设日新月异。
作为千千万万矿山建设者、生产者的一员,1958年,时年20岁的昆明小伙子李根民作为下放干部来到矿山。“我原是昆明师范学院的学生,1956年调到云南省冶金工业厅办的昆明冶金研究院读选矿专业,1958年分到这里支援矿山建设。”李根民说。和他同一天到矿上的有20多人,大都来自中南大学、云南大学等全国各地的高校。
“当时矿山上很多基础设施还未建起来,也没有公路,我们到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9公里的矿山内部道路,全靠锄头挖。当时为了照顾下放干部,我们上午、下午可以各休息半个小时,其他工人、民工则是白天黑夜不间断地干。200多人徒手干了几个月,终于把路修好了。当我们第一次坐着卡车从凤山上下来,虽然颠得要命,但没有一个人埋怨,毕竟是我们用双手修出来的路。”李根民说。
1958年,玉溪掀起“大战钢铁铜”的高潮。一万余名来自各县区的学生、工农和干部支援易门铜矿,推动矿山建设日新月异。1958年10月15日,易门铜矿更名为易门矿务局。1960年5月1日,第一期工程基本建成简易投产,标志着易门矿务局已初步建成一个大型采选联合企业,从此走上了生产与建设的新时期。此后几年间,三家厂、凤山、里士、起步郎、老厂、狮子山、梭佐七座大中型矿山和木奔、狮子山两个选厂先后建成投产,形成了铜矿采选的主业生产。年最高采矿量169万吨、精矿含铜56万吨,上缴国家利税6亿余元。
镇上纳凉的老人们。
辉煌岁月
易门铜矿聚集了多少人才精英,现已无法一一考证,但仅从《易门矿务局志》中有特殊贡献或受过省级以上表彰奖励的部分人员名单中便可见一斑。吴锦秋,江苏沙洲县人,1966年8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古长江,成都人,1955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职工医院的两名医生,人称“大陈”的外科主任陈纪勋,人称“大金”的内科主任金景新,均毕业于上海市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此外,有三名老红军,分别是1936年2月参加东北抗联的王乃武、1937年5月参加革命工作的安平川和阎正玉。局领导中有老八路,以及全国各大高校、中专毕业生。
人才济济的易门矿务局有多项可圈可点的专利技术。“三强”(强掘、强采、强供)采矿法及“地下开采技术管理工作条例”(即“35905”矿山全面质量管理办法)在全国推广应用,多项技术达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在一代铜矿人的共同努力下,易门矿务局逐渐成为省内一流、国内闻名的国有大一型采选联合企业,并发展成为中国八大铜矿之一。
在多年的建设中,易门矿务局配套了机械加工、供销、运输、工程建设等辅助生产单位和医院、学校、公安等服务部门。来自全国各地上万名建设者的到来,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集镇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先进的文化、观念和崭新的生活方式。当时,矿工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是让人羡慕的:建成于1959年的木奔大桥,横跨绿汁江,由苏联专家设计,承担矿石运输等功能;1975年建成的客运车库,用于停放接送职工往返集镇与矿山的班车;建于1976年的绿汁电影院,有上下两层观众区,可容纳1314人观影;灯光球场可以放露天电影,打篮球、排球、羽毛球;三层楼的工人俱乐部里有棋牌室、图书室,还有舞厅;职工医院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安装了电梯,因为有“大陈”“大金”两位医生坐镇内外科,成为当时省内一流的医院;矿办学校涵盖幼儿园到大学,辉煌时期矿业子弟学校每年都有学生考上北大、清华,矿业大学的毕业证由省教育厅颁发。小镇上新华书店、百货大楼、公园、学校一应俱全,深藏于大山峡谷间的绿汁镇,经过三代铜矿人的建设,成了人人羡慕的“小香港”。
灯光球场。
工业遗产
然而,随着铜矿资源的逐渐枯竭,矿区经济开始下滑。2002年,易门矿务局改制并迁出绿汁镇,部分矿山关闭或转产,城镇非农业人口骤减。人去楼空之后,镌刻着时代记忆的工业遗产却被完好地保留下来,永远停留在20世纪。
2018年,易门矿务局铜矿工业遗产划归易门县人民政府,随后,易门县人民政府和玉溪矿业有限公司共同对易门矿务局铜矿工业遗产进行踏勘排查,摸清了工业遗产分布、年代、现状等相关情况,在此基础上,全面保护工业遗产原状原貌,及时对工业遗产进行维护管理;同年,绿汁电影院、绿汁苏联专家楼、木奔大桥被认定为易门县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019年通过实施“三供一业”修缮改造项目,对矿区职工家属区的供水、物业、市政设施进行修缮改造,对电影院、专家楼、灯光球场等核心工业遗产物项进行修缮。
2020年,易门铜矿成功申报为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伴随着工业遗产的申报成功,绿汁镇成立工作专班,对易门铜矿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工作进行共同研究和推进。加强与玉溪矿业、狮子山矿沟通对接,深入挖掘滇铜历史文化,与易门玉核矿业有限公司签订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合作协议,对8个核心物项增设标识标牌。目前,所有工矿遗址景观均保存较好、种类齐全、权属清晰。
易门铜矿申报工业遗产的事引起了很多“矿二代”的重视。作为生长于斯的一拨人,很多“矿二代”对绿汁镇的深厚感情已经融入血液,哪怕后来他们的足迹已经走得很远,还是不断回到这里,寻找记忆中的乡愁。
矿业大学首届毕业生何志军在矿上担任过车间主任,于20世纪80年代下海经商,离开十多年后回到绿汁镇定居。小镇人去楼空,但无数遗址景观作为工业发展的历史见证被完好保存,它的存在承载着特定时代人们的情感记忆,更蕴藏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
2020年,得知易门铜矿申报国家工业遗产后,何志军等“矿二代”成立了老矿工乐队,由易门矿务局原宣传队队员赵伟担任队长。“我的妈妈是易门铜矿宣传队的首任队长,她创作的《绿汁江之歌》曾唱到北京,向全国人民展示了绿汁江畔矿山人的精神风貌。现在我们也组建一支乐队,一开始只是自娱自乐,但看到那么多人关注我们,我们也想做得更好,把我们的滇铜古镇、老矿工的精气神宣传出去。”赵伟说。
如今,老矿工乐队吸引了40余名矿区子弟参与,在团长赵伟的带领下,自编自导自演节目,歌颂老一辈矿区建设者在艰苦年代踏实肯干、无私奉献的精神。在他们看来,绿汁的铜矿虽然衰竭了,但这么多人奋斗、生活过的轨迹不应该被遗忘在大山里,曾经在矿区奋斗的老一辈矿区建设者的精神应该被一直传承下去。他们希望更多的人像他们一样,热爱这里,愿意走近这片神奇的土地,而这也是绿汁镇党政干部的共同愿望。
乡愁书院。
未来之路
绿汁镇拥有象形山石地貌、悬崖深谷幽箐等“雄、奇、险、秀”的水域风光和108拐“云山雾海”的独特景致,是离昆明、玉溪、楚雄周边城市最近,能同时体验“峡谷风貌、民族风情、垂直气候、河谷风光、矿业遗迹”独特旅游资源的地区。
国家工业遗产申报成功后,当地完善了标识标牌,对核心物项进行了简介;2020年,滇铜古镇景区成功申报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提升;同年,由原易门矿务局储物老仓库改造建设的“乡愁书院”落成,书院涵盖图书阅览、文化用品销售、休闲娱乐、住宿露营等内容,同时也是集矿山工业文化微展馆、乡村文化教育培训基地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观光科普地标性场所;2021年,绿汁镇利用专家楼打造了滇铜历史文化展示馆,易门铜矿相关史料、图片、实物等在展示馆得以呈现。“我们想通过滇铜历史文化展示馆的打造,让来这里寻根的人有一个可以激发他们联想到当年生活工作场景的地方,也让新来的人对这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绿汁镇宣传文化服务中心主任王悦告诉记者。
2018年以来,绿汁镇结合当地丰富的民族文化,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积极探索旅游业的发展,通过举办虎掌舞文化节、时光音乐节、稻田开鱼节不断扩大滇铜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而今,三个节日已有一定的知名度。正月十五,作为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独具地方特色的虎掌舞文化节总能吸引众多游客;5月,火红的凤凰花开遍小镇,时光音乐节吸引上万游客来易门县绿汁镇旅游、观光;9月,稻熟鱼肥,稻田开鱼节让来自各地的游客与当地群众齐聚在山涧田野中游玩嬉戏,共同沉浸在渔乐之中。
随着玉楚高速公路和红河谷旅游路线开发项目的建设,绿汁旅游交通便捷度及地域联通范围将不断提升。“玉楚高速公路将会在这里开一个出口,从昆明到这里只需1小时10分钟左右,到楚雄最多就一个小时,交通的便利将给我们这里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绿汁镇副镇长王静宏说。
今年春节,李根民在儿女的陪同下,再次踏上绿汁的土地。无数像李根民一样的矿山人,带着深深的情感和眷恋远道而来,又依依不舍而去。他们希望更多的人走近这片山水,倾听这里的故事,让滇铜古镇重现荣光。(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吕向群 熊长青 文/图)
让老一辈艰苦创业的精神华彩照亮奋斗者前行之路
——绿汁采访手记
从“一五”时期开始,国家以156项重点工程、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为中心,进行了大规模投资,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经过实施几个五年计划,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作为入列中国“一五”计划的重工业项目,易门铜矿是新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土地上集中优势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一个缩影,这一段充满激情的热气腾腾的建设历程,是一代又一代矿山人的记忆,同时也是新中国工业建设中一部鲜活的奋斗史。
在绿汁镇采访的日子里,那些说不出多少豪言壮语的铜矿人,经常让我心生感动。他们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是因为这里留下了他们奋斗的青春与汗水。无数个这样的普通人,造就了易门铜矿的辉煌。无数个像易门铜矿这样的企业,撑起了新中国工业的脊梁。每一个为新中国文明与富强流过血、流过汗、奉献过青春的奋斗者都值得被铭记,不管他们有多普通。
而今,这片曾经热气腾腾的土地在建设者离去后虽显落寞,但每一个走近这片土地的人们,无不惊讶于雄奇、壮美的自然山水间,还有那么多半个世纪前的工业遗存。废弃的矿洞、厂房,悬挂着20世纪海报的电影院,20世纪80年代的百货大楼、新华书店,都让我们倍感熟悉和亲切。而聆听发生在这里的故事,让这些遗址景观变得格外鲜活。铜矿的建设者、劳动者们走了,留下他们带不走的青春、厂房与城镇。而他们留下的艰辛探索、甘于奉献的精神,让凝固的工业遗址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至今仍能照亮奋斗者前行的路。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滇铜小镇的故事,值得你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