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图片
  3. 正文

冯咏梅:云南传统戏曲领军人物

L_1652859293326810216

冯咏梅(右一)教授戏曲演员声腔技巧。

□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顾世丹

今年3月,由中宣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文联主办的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我市滇剧表演艺术家冯咏梅获“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是云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文艺工作者。

在聂耳故乡音乐沃土的滋养下,沐浴着云南省委、省政府和玉溪市委、市政府重视传统戏曲保护、传承与发展的东风,冯咏梅从艺40多年,一直怀着对传统艺术的敬畏之心和赤诚之心,全身心地投入到滇剧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当中,成为当代滇剧艺术的领军人物,先后3次参加全国文代会,为我市乃至全省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聂耳故乡孕育滇剧“竹派”传人

玉溪是聂耳的故乡,在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音乐土壤上,花灯、滇剧等极具特色的地方戏曲蓬勃发展,它不仅为聂耳的音乐创作带来灵感,也催生出一代代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承人,冯咏梅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冯咏梅出身梨园世家,她父母从事的也是玉溪滇剧表演艺术这门行当。

受家庭环境影响,年幼的冯咏梅耳濡目染,对滇剧产生了兴趣。看着母亲和她的同事在台上表演《哪吒闹海》,戏中仙女们优美的扮相和身段,让这个小女孩产生了一种“追星”的念头,她希望自己长大后也像她们一样登上舞台。

20世纪50年代,为繁荣地方戏曲,当时的玉溪滇剧团要招收一批少年跟班学员。征得家人的同意后,年仅10岁的冯咏梅经过层层选拔,考入了玉溪滇剧团,学习戏曲表演,以武戏为主。但在练功的过程中,冯咏梅不慎将手臂摔断了两次,不得已转向以声腔表演为主的文戏。5年左右的武戏功底,让冯咏梅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加之其声腔甜润、吐字清晰,她很快就将文戏的声腔表演与武戏的动作融会贯通,逐步形成了自身的舞台风格。

6 (1)

冯咏梅与师傅万象贞合影。

18岁那年,她代表玉溪参加云南省青年演员比赛,得到著名滇剧表演艺术家万象贞赏识。万象贞师从滇剧“竹派”宗师“竹八音”张禹卿先生,是滇剧“竹派”艺术的代表性传承人。后来,经省文化厅搭桥,冯咏梅被推荐给了万象贞。在她19岁时,万象贞破例收其为徒,传授滇剧表演艺术。

冯咏梅回忆道:“师傅曾针对我的唱腔,专门指点过我。她说,年轻人不要因嗓子好,就秀嗓子。要记住,不管嗓子好不好,都要以塑造人物的性格为主,让观众看到一个真实、鲜活的人物。”

经过万象贞指点后,舞台上的冯咏梅更是如鱼得水。她清晰地认识到了闺门旦、花旦、青衣在舞台表演中的不同,逐步掌握滇剧“竹派”艺术的特点,并成为“竹派”艺术第三代传人。她不仅继承了“竹派”声腔清丽婉转、纯净柔美的特点,还吸收了京剧、花灯和民族声乐的演唱方法,形成了嗓音甜美、吐字清晰、行腔细腻、声情并茂的演唱风格。

问鼎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冯咏梅在滇剧表演艺术上有了长足进步。而此时,她也迎来了自己艺术生涯的转折点。

20世纪90年代末,为了繁荣玉溪地方文艺事业、出人才、出精品,冲刺中国戏剧“梅花奖”,冯咏梅所在的院团考虑选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滇剧参与“梅花奖”的角逐。经过商讨后,最终选定了滇剧《京娘》,并由冯咏梅出演。院团根据冯咏梅的自身特点,为其量身定制,将万象贞出演过的这部小折子戏改编成大型滇剧,由此小戏变成了大戏,这对于冯咏梅来说是考验、是创新,更是“竹派”表演艺术传承上的突破。

8

冯咏梅主演的滇剧《京娘》剧照。

1999年,冯咏梅携该剧参加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角逐。经过一系列评比,冯咏梅所塑造的京娘一角,融合了闺门旦、花旦等多种行当的表演特点,从“送妹”之欢快到“自缢”之悲愤,再到“送兄”之哀怨,冯咏梅在表演上都拿捏得十分妥帖,情绪饱满而富有变化,将京娘这一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最终,她斩获了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得奖不久后,冯咏梅所在的玉溪市滇剧团受邀到上海演出,冯咏梅再次携该剧前往,并斩获第十一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奖。此后几年,该剧屡获殊荣。

非遗保护促进滇剧发展

据了解,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玉溪花灯和滇剧是传统戏曲中的代表。玉溪滇剧作为大众化乡土艺术而世代流传,其创作剧目大多取材于玉溪历史故事、神话传说、英雄传奇等,融入当地乡风习俗,演唱中所涉及的广泛内容体现了玉溪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和人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为保护传承好这份文化遗产,2005年,玉溪市政府成立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管理委员会,在市文化局设立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办公室,全面指导开展普查、申报和建立名录体系工作。同年,全市进行大规模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每年坚持对全市非遗项目进行再挖掘、再整理,精心挑选重点项目逐级申报,健全保护名录体系,提升保护水平。2011年,经玉溪市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在玉溪市文化馆加挂“玉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进一步推进非遗保护组织建设。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和玉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方传统戏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在推进艺术创优的同时,也积极推进地方优秀文化走出去。

L_1652859293350967680_副本

冯咏梅舞台扮相。

 其间,冯咏梅凭借在滇剧《西施梦》中对西施形象的完美塑造,获得了文化部的“文华表演奖”;她主演的新编神话传奇故事剧《抚仙湖之恋》在第三届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中荣获优秀剧目奖。优秀的人才和优秀的剧目,使玉溪市滇剧院成为在全省颇具影响、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院团,同时也成了一支活跃的“文化劲旅”。

而滇剧,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省、市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有了长足发展。

勇于突破自我 提出“新滇剧”理念

2011年,在我市积极推进非遗保护的背景下,冯咏梅因成绩突出,被任命为玉溪市文化局副局长,同时兼任玉溪市滇剧院院长。上任后,冯咏梅加大了剧院的管理和人才培养力度。因为她深知一个剧种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作为剧院领导及剧种领军人物,她多次与省内外艺术院校洽谈联络,联合开办形式灵活的定向培养班,力求学员先在戏曲艺术的基本功上得到良好、扎实的训练。

冯咏梅说:“我肩负的是管理者的责任、传道授业者的责任,同时还要考虑剧院的发展、剧种的发展。”

L_1652859293334332975

冯咏梅舞台扮相。

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她的带领下,2012年,玉溪市滇剧院投排并上演了大型滇剧《水莽草》。该剧的创作演出,是滇剧艺术传承发展的一次尝试。

在该剧的创排过程中,冯咏梅主动加入到了音乐唱腔设计创作当中,要求创作团队既要保留传统滇剧的声腔精华与地方韵味,也要根据演员自身嗓音优势、特点,结合剧情,以刻画人物内心、丰富人物声腔造型为主。经过不断打磨,该剧上演后,以其深刻的寓意、丰富的意象、新颖的风貌、精美的呈现,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并屡获省级和国家级奖项,还荣获了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并接连入选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资助项目、滚动资助项目和传播交流推广项目。

“突破自我”似乎成了那时冯咏梅和她带领的团队对声腔艺术的一种追求。

她认为,要传承滇剧,就要让这个古老的剧种焕发出时代的青春,更要符合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审美需求。于是,在《水莽草》之后,她提出了“新滇剧”的发展理念,并陆续推出了根据外国名著改编的《贵妇还乡》和根据历史故事创作的《王者江上》两个精品剧目。其中,《贵妇还乡》获得云南省新剧目展演一等奖;《王者江上》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这两个剧目的成功,更加坚定了冯咏梅打造“寓言剧”的信心。而以上三剧也被业内誉为“新滇剧”三部曲,在戏曲界引发了高度关注,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推动了我市乃至全省滇剧的创新发展。

履职尽责 参政议政

多年来,冯咏梅带领院团在滇剧艺术中传承创新,成绩斐然,得到社会认可。她先后当选为玉溪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和省政协委员。

在参政议政过程中,冯咏梅结合实际,从院团建设、人才培养和滇剧发展等方面出发,建言献策,撰写并提交了很多对滇剧发展颇有建设性的提案和建议。

9

2021年12月,冯咏梅参加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资料图)

2020年5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云南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昆明开幕,冯咏梅作为省政协委员参会。在当时全国抗疫的背景下,冯咏梅表示,玉溪市滇剧院虽取消了春节期间的所有文化活动,但剧院“停演不停功”,抓紧对青年演员戏曲基本功的训练,并排练了10多个优秀传统折子戏,准备在适当的时候奉献给观众。

此外,她与时俱进,关注社会,关注现实,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人物、故事为艺术创作题材,用舞台艺术展现。“十四五”期间,玉溪市滇剧院将着手创作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的大型滇剧《一湖春水》和讲述云南女性人格力量的历史滇剧《梅花旌》,为云南戏曲艺术再谱新篇。

让滇剧登上法国舞台

对待工作,冯咏梅是一个精益求精的人,专注的目光总是投得很远很远。因为她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广滇剧,让更多人了解滇剧、喜欢滇剧。

2016年,冯咏梅牵头成立了西南地方戏曲联盟,恢复了中断多年的云、贵、川戏曲院团交流演出活动,促进了云、贵、川地方戏曲的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剧院在西南地区的影响力;并以联盟为基础举办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云、贵、川戏曲表演艺术人才培训班”,为云、贵、川三地培训了数十名优秀青年演员;她还多次主持召开华南地方戏曲工作会议,将广东、广西和海南的数十家戏曲院团凝聚在一起,互相交流,互相借鉴;同时,整合中国戏曲表演学会资源,在玉溪筹办了多个全国性戏曲演唱会,达到了艺术交流的目的,为玉溪人民带来了精美的戏曲艺术,同时也丰富了玉溪人的文化生活,促进了玉溪的精神文明建设。

L_1652859293420204676_副本

冯咏梅舞台扮相。

其间,冯咏梅携滇剧《水莽草》展开了滇剧史上从未有过的大规模全国巡演,将滇剧艺术传播到了北京、天津、重庆、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四川、贵州和云南大部分地区,极大提升了剧种、剧院、剧目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达到了玉溪滇剧艺术传播发展的新高度,成为近年来“一个剧目带动剧院和剧种发展”的“现象级”案例,在全国戏曲行业里备受关注。

“《水莽草》在省外演出时,不只是行内人认可,就连行外人也对云南滇剧刮目相看。观众普遍认为,滇剧不仅好看,而且特别好听。”冯咏梅笑道。

在法国,冯咏梅也同样以滇剧艺术,向法国观众展示了中国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她说:“在法国进行文化交流时,我选择了滇剧《西施梦》的片段进行演绎。唱完之后,滇剧优美的旋律感染了法国观众,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滇剧登上法国的舞台,体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此外,为了更好地推广滇剧,冯咏梅还多次登上央视戏曲春晚、中秋晚会的舞台,为全国观众唱响滇剧。

作为滇剧“竹派”艺术第三代传人,2017年,冯咏梅在昆明筹划举办了“滇声竹韵——滇剧竹派艺术谢师收徒演唱会”,在向滇剧“竹派”艺术创始人张禹卿先生致敬的同时,拜谢自己的恩师万象贞,并收殷永萍、陈莉依、朱理智、洪小柱四位青年演员为徒。

在冯咏梅的指导下,她的爱徒们已崭露头角。其中,殷永萍获得云南戏剧最高奖“山茶花奖”,并成为玉溪市滇剧院的骨干演员和滇剧艺术的新生力量。

冯咏梅说:“是滇剧成就了我,让我收获了诸多的掌声和鲜花。玉溪是我的家乡,我感谢并热爱着这片土地,是它养育了我,我应该为家乡、为院团作贡献,继续传承和发扬滇剧艺术。”

云南传统戏曲,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通过代代传承、创新与发展,在新时代迸发出强劲的生机与活力。冯咏梅根植于聂耳故乡,从学徒逐渐成长为云南传统戏曲的领军人物,在成就自身的同时,她带领团队在传承中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助力玉溪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了云南传统戏曲的发展,并以戏曲为媒,把云南这一优秀传统文化推向全国并走出国门,在国际舞台上从容展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

相关链接

冯咏梅简介

L_1652859293334894262_副本

冯咏梅,女,汉族,民革党员,云南省文联兼职副主席、云南省剧协副主席,玉溪市滇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白玉兰奖、曹禺优秀表演奖获得者,“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民革全国优秀女党员、云南省“四个一批”文学艺术贡献奖、云南省“五四青年奖章”、云南省突出贡献二等奖,“云岭文化名家”“云岭楷模”“云南省创先争优十大女杰”等荣誉称号,以及“玉溪市十大杰出人才奖”,曾三次代表云南戏剧界出席全国文代会。冯咏梅是滇剧“竹派”传人,被誉为“高原之莺”,是当代滇剧表演艺术家。她先后主演了滇剧《京娘》《西施梦》《水莽草》《贵妇还乡》《一夜乾坤》《马克白夫人》、花灯剧《小河淌水》等一系列优秀剧目,成功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形成了自己的表演艺术风格,荣获诸多国家级大奖。

主要代表作品

1998年主演大型滇剧《京娘》,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和上海第十一届白玉兰戏剧表演主角奖;

2003年主演花灯剧《小河淌水》,荣获第八届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优秀表演奖”;

2010年主演滇剧《西施梦》,荣获文化部“文华表演奖”;

2012年主演滇剧《水莽草》,先后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国家艺术基金三次立项资助和云南省新剧目展演特等奖的荣誉;

2018年主演滇剧《贵妇还乡》,获得云南省第十四届新剧目展演特别荣誉奖;

2020年主演滇剧独幕戏《马克白夫人》,荣获第七届当代小剧场戏剧展演优秀剧目奖。


编辑:陶晓兰   审核: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