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刀,是饼茶、砖茶、沱茶等紧压茶的撬取工具。通海匠人纳航章初中毕业后便跟随其父(纳汝超)学习制作刀具的各道工序,逐渐掌握并传承了父辈的制刀技艺。
纳航章没有满足眼前所学,在不断学习和钻研中,他又先后掌握了锤揲、阴线錾刻、手工雕金等多种金属加工工艺。如今,他凭借精湛的制刀技艺,成为县级非遗传承人。
纳航章对刀具进行精加工处理。
家学孕育浓厚兴趣
“我的父亲和爷爷都是做刀具的,父亲有个工作间,记忆中他总是埋身其中,叮叮当当的声音伴随了我的整个童年。从小看父亲制作刀具,看着一块金属毛坯不知不觉间变成一把精美的刀,感觉很神奇,便对刀具制作产生了浓厚兴趣。”纳航章告诉记者。
据纳航章回忆,6岁那年,他一边看父亲做刀,一边在纸上画画,画出的刀大小、式样和父亲正在做的刀相差无几。父亲看到后,很是惊喜,觉得他有做刀的天赋,便开始教给他一些基础知识,包括钢材的种类、如何辨认不同的材质、做刀的步骤等。
初中毕业后,纳航章就追随父亲系统地学习手艺。为了认识和了解不同刀具的特点、差异,他开始观察各式刀具。“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父亲制作的六开刀(一种黄铜柄多功能小折刀),之所以叫六开,是因为一把刀上集合了六件用途不同的工具,除了主体刀身外,还有小剪刀、小锯子、开瓶器、梅花和平口两把螺丝刀,十分实用。”纳航章说,在观看、参与六开刀、铜柄单开刀等刀具的制作过程中,他逐渐了解到刀具制作的基础技艺。
从最基本的抡、锤、锻、打开始,在掌握基本技能后,他开始学习毛坯处理、毛料打磨、刀坯粗加工,削、磨等精加工也慢慢掌握,渐渐地,刀身的锻打、淬火及整刀组装也熟练掌握。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历练,父亲的技艺他都懂在心里、会在手上。2012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古雅小筑金属工艺工作室。
潜心研习,厚积薄发
试问歌者谁,云是打铁子。
走进纳航章的工作室,清脆的敲打声与冷冽的钢铁气息扑面而来。工作室里摆放着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刀具,各式制作工具有序摆放,在冷色调的光线中折射出炫彩的光芒。
纳航章告诉记者,制作一把茶刀需经过绘图设计、准备材料、锻打、切割制形、粗磨、细磨、加热淬火、泡酸烤色、雕刻装饰及组装等步骤。从小耳濡目染,几十年的实践操作,他早已对各项工艺烂熟于心。如何提升刀的品质,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兼具美观性与艺术性,是他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
茶刀精致耐用,兼具实用性与美观性。
纳航章告诉记者,锻打和淬火在制刀环节中至关重要。“一把茶刀的使用寿命,取决于钢材在锻打、淬火过程中获得的硬度和韧性,硬度越高,刀越锋利,韧性越好,刀口更不易开裂、崩口、折断,使用寿命大大提高。”纳航章拿起不同的刀为记者认真讲解。
运用高浮雕技艺制作的茶漏。
锻打是基础,每一次锻打的力度和方向都不相同,需要根据设计和刀型不断调整,纳航章往往会在这个环节耗费许多精力,看似浑然一体、线条流畅的刀身背后是他汗水滴落的印记。从正面看,刀身比例协调,弧线流畅;从侧面看,刀的根部和尖部成一条直线,这是他的刀具与众不同的地方。
淬火是将初步锻打好的刀放入火中加热,高温烧红后迅速取出,立即浸入油、水等冷却剂中,使之快速冷却。何时淬火、冷却剂选择、何时回火等,都是经过几代人不断摸索、口口相传下来的秘法和经验。依靠祖传淬火技艺和自己的研究探索,纳航章制作的刀具强度、硬度和耐磨性大大提升。
对刀柄、刀鞘的雕刻装饰是茶刀制作最后的升华阶段,从粗犷的锻打、切割转入精雕细刻十分不易,工具从大铁锤变为美工小刀,力度与技巧的衔接极为重要,需心静、手稳才能雕出细腻的图案。“最后就是组装环节,实现精密组装的前提是提高各部件的精细程度与贴合程度,要提高茶刀的观感、触感和使用体验感,每一步都需要心到、眼到、手到。”纳航章说。
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的生命力
“手艺再好,如果没人继承,断代了就可惜了。我不仅要传承这门手艺,还要与时俱进,创作更多的作品,让更多人了解这项技艺。”纳航章信心满满地说道,如今,除了制作生活用刀,他还承接一些私人定制的高端精品艺术刀具。
茶杯、茶漏、茶刀。
在与纳航章交流时,他不经意间提到了刀的起源、发展及不同时期的特点,让人觉得他是一位底蕴深厚、谦和内敛的文化人。纳航章告诉记者,刀剑文化是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与英雄主义和民族自信息息相关。因此,制作刀具时必须尊重历史,并融入相关的文化元素。
在不断学习与实践中,纳航章对刀具的审美、设计、工艺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与运用。为了不断提升自己,他常常在晚上阅读相关书籍、参与在线学习,闲暇之余走访了“银器之乡”大理鹤庆、昆明乌铜走银传习馆、个旧锡工艺基地,到各地学习金属加工技艺,并将锤揲、錾刻、高浮雕、宝石镶嵌等技艺熟练运用,让作品兼具实用性、美观性与艺术性。在他的不懈追求与努力下,其作品《拓荒者》《喜鹊登梅》分别获云南省工艺美术“玉溪文博·工美杯”二等奖、铜奖。2020年,纳航章获评传统刀具制作技艺县级非遗传承人,2021年荣获“通海工匠”称号。
纳航章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兼具实用性与美感,向更多人展示文化魅力,不断创作出有生命力、古今结合且不失新意的作品。同时,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大家的喜欢,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的生命力。”
交谈间,他的眼中充满了坚定与自信。(记者 曾梦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