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社会
  3. 正文

寻访世界自然遗产|澄江化石地

——世界自然遗产澄江化石地

澄江化石地。 通讯员 刘贵能 摄

澄江化石地。 通讯员 刘贵能 摄

1984年7月1日,云南澄江帽天山上,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侯先光用地质锤敲开了一块岩石,澄江生物群的第一块化石——长尾纳罗虫化石便华丽登场了。

之后,伴随着地质锤叮叮当当的敲击声,云南虫、怪诞虫、抚仙湖虫、灰姑娘虫……陆续登场,科学家将它们称为“澄江生物群”。

保存完整的澄江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生动地再现了5.18亿年前海洋生命的壮丽景观和现生动物的原始特征,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见证,为揭示地球早期生命演化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证据,是探索生物多样性起源和演化的重要宝地,被称为神秘的无字天书,“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1984年7月1日,侯先光教授前往云南帽天山,找寻高肌虫化石,经历了近半个月的艰辛努力后,这一天,他对着断层挥了一榔头。“发现了一块栩栩如生的标本,他的腿肢保存得非常好。”据侯先光后来回忆,那一刹那空气似乎静止了,自己呆呆地看着标本,手在抖,过了好久,这位澄江生物群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才缓过神来,凭借经验,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从未发现的新物种。

当年侯先光教授发现化石的复原场景。

当年侯先光教授发现化石的复原场景。

这一锤砸出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从此打开了研究澄江寒武纪生物的大门。寒武纪是距今5.41亿年至4.854亿年期间的一段时间,时间跨度为五千多万年,却在生物界产生了比之前40亿年都要大的生物“突变”。寒武纪是地球生命演化的一个分水岭,地球上各种生物在寒武纪突然大量涌现,被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而澄江化石地保留了亿万年前地球生命演化的遗痕,成为全人类的财富,留下了地球最早生命印迹,是迄今地球上发现的分布最集中、保存最精美、种类最丰富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例证。

走近澄江化石地,这里的地层记录着寒武纪生灵一幕幕的生活场景以及生命大爆发的一幕幕珍贵瞬间。科学家们还惊奇地发现,这里的化石竟能保存少量的软体部分,是研究“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不可或缺的资源,是距今5.18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见证,被学术界誉为“世界古生物圣地”。

澄江化石地是讲述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的重要窗口,是探索人从哪里来的重要资源,是展示生命共同体的天然载体,还是一个举世罕见保存软体动物化石的宝库。

看着那五花八门奇特的生物样貌,让人称奇,不由得感慨,5.18亿年前,它们到底经历了什么?是地震,还是泥石流、火山喷发,才导致它们的躯体被泥沙掩埋。

中国首个亚洲唯一的化石类自然遗产

随着人们对澄江化石地的深入了解,它的价值被不断发现,澄江化石的研究成果多次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二等奖”,50多篇论文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Nature》《Science》上。截至目前,20个门类、280多个物种以及许多现生动物的祖先都在这里被找到。

2012年,澄江化石地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填补了中国没有古生物化石自然遗产的空白,成为中国首个、亚洲唯一的化石类自然遗产。

今年7月,我国科学家发现,5.18亿年前的寒武纪澄江动物群的云南虫,其咽弓具有脊椎动物独有的细胞软骨结构,认为云南虫可能是脊椎动物的最原始类群。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朱茂炎研究员领导的“地球―生命系统早期演化”研究团队和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姜宝玉教授课题组合作完成,并于2022年7月8日发表在美国《Science》期刊上。

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张志飞说:“这些动物化石是非常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除了进一步挖掘科学内涵,还要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科学问题的关注度。”

为了更好地保护澄江化石地,1992年澄江化石地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全球地质遗址名录》;1997年云南省政府将帽天山及其周边18平方公里列为云南省自然保护区;2001年5月成立了澄江化石科学研究博物馆;2014年2月,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开工建设,经过6年的努力,于2020年8月10日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项目占地200亩,包括主馆、球幕影院、游客接待中心、科研中心、研学中心、文化创意中心等;2021年7月1日更名为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加挂“云南省自然博物馆”牌子……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

该馆作为我国首个建在化石地遗址上的自然博物馆,收藏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珍稀古生物化石和现生动物标本6万余件,展出4000多件珍稀标本、100多个古生物高仿真模型、200多个古生物原创科普视频,系统呈现地球生命演化的开端、过程和结果,讲述宏大的地球生命演化故事。

该馆基本陈列依托遗址展示澄江化石地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通过生命大爆发、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样性三个常设展区,讲述自然历史、追溯人类起源。

来到这里,参观者会忍不住产生“人类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寻根思索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

数字化让化石“活起来”

5.18亿年很远,但澄江化石地很近。走进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可以看到生活在5.18亿年前的生物形成的化石。生物的奇特样貌让人称奇,每一块化石,都有一个遥远的故事,让那一幕幕瞬间仿佛穿越数亿年,开启生命回溯之旅。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副馆长郭进介绍,为更直观地向观众展现澄江化石地的科研价值、自然科学的科普教育,该馆在众多的古生物学家和艺术家的帮助下,原创制作200余个多媒体视频并以数字媒体形式呈现,让古生物“动起来”“活过来”。

一条寒武纪海洋“隧道”,奇虾、水母、昆明鱼等200多个寒武纪海洋物种缓缓在参观者身旁和头顶游过。这条“隧道”由90块OLED柔性有机屏构成,是世界首个用高清数码技术复原寒武纪生态系统的装置。走在“隧道”里,宛如置身寒武纪海底世界。看着那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生物,仿佛穿越数亿年,穿越浩瀚时空,对话掩藏在这里5亿多年前的生命。

这些化石不再是一个“高冷”的名词。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创新展陈形式,运用数字技术展示澄江化石,运用微体扫描、扫描电镜、拉曼光谱等技术手段,从微观解剖学结构进一步了解它们,此外,用VR、AR、OLED等现代光电技术和先进的多媒体设备,让化石“活”起来,生动诠释“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和地球生命的演化历程,打造了寒武纪海底隧道、昆明鱼全息投影、寒武纪海洋VR虚拟互动体验游戏、《探秘寒武纪》4D影院等,真实还原古生物及其生态环境,让5亿多年前的化石栩栩如生地展示在观众眼前,为观众营造出沉浸感、互动性、趣味性十足的体验。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自建成开馆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参观人数突破120万余人次,一个深藏在“象牙塔”里的自然遗产地,成为新晋的“网红打卡地”。

今年暑假,张女士从湖北慕名而来。她说:“听说这里有个化石博物馆,想带孩子过来增长一下知识,让他见识一下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人文风光。”

今年5月,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终评结果公布,《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基本陈列》荣获第十九届(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该奖项被誉为中国博物馆界的“奥斯卡奖”。

今年7月,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云南省自然博物馆)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目前已研发并内部使用的小学研学课程有14个、初中研学课程11个、高中研学课程1个,正在研发的课程有8个,正在规划课程10个,现已成为集科研、科普研学、文化创意及遗产保护为一体的博物馆。此外,博物馆围绕世界自然遗产——澄江化石地,展示澄江化石的发现、研究、保护利用历程,突出展示人类远祖——昆明鱼、寒武纪霸主——奇虾、昆虫祖先——抚仙湖虫、最早的步行者——微网虫等二十多个澄江化石类群中的明星物种,讲述“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内涵,探索人类由来,凸显澄江化石地在地球生命演化中所起到的生物多样性源头的关键作用。

今天,透过澄江化石地这个窗口,我们可以感受古生物的神奇与魅力;透过这个窗口,我们可以去探究生命的起源,感受科学与自然的神秘,回望过去,并展望未来。(记者 吴坤娱 文/图)


编辑:刘玉霞   审核: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