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庆科
江川李家山古墓群两次考古发掘(1972年和1991年)出土了数量众多的铜鼓和鼓形贮贝器,在这些器物的腰部发现了大量的羽人竞渡纹,这些图案内容丰富多彩,船只、人物形态各异,与之相配的还有杀牛祭祀纹等图案。
羽人划船铜器拓片之一。(云南省博物馆资料图)
羽人划船铜器拓片之二。(云南省博物馆资料图)
李家山出土的羽人骑士。(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供图)
贮贝器腰部有羽人竞渡纹。 (云南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供图)
竞渡活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新石器时代,起初是南方水资源丰富地区的渔猎需要,发展到后期演变为水上祭祀等活动。在演化中,逐渐形成了不同地区不同的活动内容,但都有活动主题,如楚国的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纪念伍子胥;东吴纪念越王勾践、张神诞辰;云南大理白族地区纪念白洁夫人;贵州苗族和浙江余杭的祭龙……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一定的区别。
江川李家山出土的青铜器上的羽人竞渡图案,应该是滇池、抚仙湖、星云湖等高原湖泊地区一项重要活动内容,从出土羽人竞渡纹铜鼓的分布地域看,集中分布于珠江流域的两广、贵州、云南等地以及越南等东南亚国家。
铜鼓出现于大约公元前700年,李昆声等多位专家研究认为,楚雄市万家坝出土的铜鼓是被公认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铜鼓(称为万家坝型铜鼓),到战国晚期,距楚雄市万家坝不远的滇池地区和星云湖、抚仙湖地区演化出新型铜鼓。这一地区出土的铜鼓被称为石寨山型铜鼓,一个明显的纹饰特征,就是出现了羽人竞渡图案和羽人荡秋千图案、剽牛图案。这些图案在早期的万家坝型铜鼓上没有发现,因此有专家认为,这与古时的百越民族的分布有着密切的联系。
铜鼓大多出土于级别较高的大型墓葬中,铜鼓上所刻画的内容显示每年的某个节日要举行的竞渡活动,具有一定的季节性,非特殊情况一般不会改变。青铜器上的羽人竞渡不是一般的民间活动,而是规模宏大的“政府行为”。李家山24号墓出土的丰富器物,是墓主人在生前主导的“政治活动”的信息载体,墓主人去世后,这些物件随同主人一起下葬。墓主人的职责有主持祭祀、仪仗、练兵、竞渡等,是权力极高的统治者,羽人竞渡纹铜鼓在云南出现的时间跨度大约是从战国晚期到东汉中期,东汉以后没有发现过羽人竞渡图案。
据考证,早期的古滇民族在敲击炊具(铜釜)中得到启发,才制作出了铜鼓。铜鼓经历了从“炊具―礼器―法器―指挥工具―传统乐器”的演化过程,是统治者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后来又发展成为祭祀、喜庆活动、丧葬以及征战时号令士兵的工具。竞渡是百越民族的一项大型水上活动,江川李家山出土的一件赶集场面贮贝器上也有羽人竞渡和舞蹈的内容,显然是将当时社会活动中那些难忘的场景刻画在器身上供主人欣赏。
羽人竞渡除节日时的文体活动外,也有可能是当时水上“练兵”的一项活动,“羽人”在古代汉族神话中称为“飞仙”,现在形容走路快的人“长了翅膀”或“像飞一样”。在《楚辞·远游》中记载:“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这种“飞仙”在历史变迁中一直存在,如唐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毛泽东词《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中的“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如今,这种“飞仙”应该就是英勇善战的人民子弟兵和运动健将,他们保家卫国,为国争光,达到了更高的精神境界。滇文化中羽人竞渡活动流行时间较长、分布范围较广,在同一铜鼓上的竞渡船纹和羽人装饰也不尽相同,展示出激烈竞渡的不同场面和不同参赛队伍。
青铜鼓上的羽人,有的是骑士,肩披羽披风,有的是竞渡者,头上饰有羽毛,他们英姿飒爽,威不可挡,可见当时滇中高原湖泊区域周围的这些部落,是多民族融合的群体,庄蹻滇国称王,将自己的军队融入当地的民族中,穿上当地民族的服装,尊重其风俗,这样一个融多民族一起生活的社会环境,既有滇文化又包含外域的文化特征,是一个非常和谐的社会环境。因此,羽人竞渡的活动在铜鼓上富有生机活力,而铜鼓也在这种活动中激发出参赛羽人向前拼搏的强劲动力。
古滇人在玉溪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青铜文明;承载着古滇国丰富的历史信息,器物上的这些羽人,他们把自己打扮得像鸟一样,头上装饰着长长的羽毛,身上穿着节日的盛装,在锣鼓声的激励下,同舟共济,挥动船桨,奋力拼搏,头上的羽毛在空中随风飞舞,手上的船桨划出浪花,真是“鼙鼓动时雷隐隐,兽头凌处雪微微。冲波突出人齐譀,跃浪争先鸟退飞”,扣动着游客的心弦,激发出一浪又一浪的高潮,这就是“三湖”区域早期居民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
在滇池、抚仙湖、星云湖等这种水域宽广的环境里,因水上交通、水战、水上祭祀、水上练兵等活动需要,古滇青铜器上所刻画的“羽人竞渡”这项文化活动是客观存在的,它的消失,最大原因可能是历史的变迁,渐渐淡出了当地居民的生活。
早期“三湖”区域青铜器上的羽人竞渡纹,记录了古滇民族举行大型活动时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激发人们的拼搏精神,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赏析这些青铜器上的图案,可以丰富和加深大家对古代玉溪人开展体育运动的认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