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资讯
  3. 正文

8月云南,“无菌不欢”菌菇鲜

8月是云南人吃菌子的季节,别管什么牛肝菌、鸡枞菌、干巴菌、青头菌、鸡油菌、艳红菇、松露,还是米汤菌、奶浆菌、花脚杆、乔粑粑、红娃娃、马皮泡……只要是能吃的统统是好菌子。同样令人欲罢不能的还有菌子火锅,除了鲜,你永远分辨不出来刚刚吃下去的那一口究竟是什么品种的菌子,直到吃完还沉浸在开“盲盒”的愉悦之中。而无论是多么平凡的米饭、面条、馒头还是米线,只要加入一点点油鸡枞,就能瞬间让人胃口大开。怪不得有人说:“云南人把松茸给了世界,把鸡枞菌留给了自己。”

■ 沈荻

肥厚的牛肝菌、大长腿的鸡枞、枯树皮一样的干巴菌、颜色诡异的青头菌、小黄花似的鸡油菌、艳丽的红菇和笨头笨脑的松露……8月是云南人吃菌子的季节,清晨来到昆明的菜市场,还没走近就能闻到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菇类特有的味道,一筐筐叫得上叫不上名字的菌菇令人眼花缭乱,价格不同,口味各异,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新鲜。大多数蘑菇根部的泥土都还没干,一看就知道是刚采下来的鲜货。

云南本地有种说法,想在早上6点叫醒一个云南人是困难的,但只要告诉他外面下雨了得赶紧去捡菌子,那无论多早他都能爬得起来。而且,采菌人自己从不挑剔菌菇的品种,只要是能吃的统统是好菌子,别管什么米汤菌、奶浆菌、花脚杆、乔粑粑、红娃娃、马皮泡……统统带回去,掐根青椒,配上大蒜,宽油爆炒,就是饭桌上一道上佳的应季美食。

“真菌王国”,菌子是云南人的天命也是他们的骄傲

云南作为拥有近900种野生菌,约占全球已知食用菌品种的36%、占全国食用菌品种的90%的省来说,可谓是不折不扣的“真菌王国”,多山地貌和多林地带、适度的海拔、雨水充沛的夏季,都为野生菌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天然培育场。菌子既是云南人的天命,也是他们的骄傲。陈晓卿导演曾在《风味人间》里评道:“食物链顶端的云南人。”

小时候我总被父母长按着头吃干黄花菜,长大后我曾拒绝一切晒干后的菌菇类干货包括木耳,总觉得有一股沉木味道没什么吃头。第一次去云南时,我几乎不碰跟菌菇有关的食物,反正云南有那么多美味小吃,汽锅鸡、过桥米线、饵丝饵块、破酥包、乳扇、年糕粑粑,还有各种水果和甜食,完全不用担心每天应该吃些什么。

直到在云南一家老字号饭店“蔼若春”吃饭,我无意间吃到了牛肝菌炒饭,一上桌只觉焦香扑鼻,尝试着吃了一勺,惊讶地发现它有一种介于肉和植物之间的口感,入口略有韧劲,细细咀嚼,似有若无的汁水中饱含着牛肝菌特有的鲜美。从这道菜开始,我对菌菇的偏见开始一扫而光,甚至还一步步进化成了“无菌不欢”的菌菇“狂魔”。

在云南想吃菌子,不需要特别挑地方,只要季节到了,无论在哪家云南菜馆都能吃到正宗山珍,倘若在昆明,只需要去一趟地标景点——金马碧鸡坊附近,随便选一家主打野生菌招牌的餐厅,打开菜单或问一问服务员今天什么菌子最新鲜,坐等片刻就可大快朵颐了。

干巴菌炒青辣椒,素炒也有吃肉的感觉,又比肉的质地更紧密有韧性。牛肝菌适合炒腊肉,菌类的滑爽和腊肉的香气配合得相得益彰,炒饭也是上佳。松茸的吃法比较简单朴素,切开用黄油煎一煎,放一点盐,就是无上美味;也可拿松茸炖鸡汤,上海人所谓的“鲜掉眉毛”或可以形容一二。

“菌中之王”,有了油鸡枞可以食无肉

我国有两千多年的菌菇食用历史,松茸、牛肝菌、鸡枞菌、干巴菌并称为云南“四大名菌”。红伞伞、白杆杆,云南人也总结出了自家野生菌的美味“金字塔”,其中处在“金字塔”顶端的就是鸡枞菌。鸡枞菌除了鲜香甘甜、柔嫩爽滑外,还有一种动物性的肥美。因为鸡枞的孢芽深埋地底,其身材相当修长,堪称“九头身”,含有丰富的天冬氨酸和谷氨酸,香气十分浓郁,同时质细丝白,鲜甜肥嫩,一向被称为“素鸡”。汪曾祺客居云南时曾在《昆明食菌》中写道:“鸡枞是菌中之王。味道如何,真难比方。可以说这是植物鸡,味正似当年的肥母鸡。”

《舌尖上的中国2》曾介绍过油鸡枞的做法。“无骨乃有皮,无血乃有肉,鲜于锦雉膏,腴于锦雀腹”,紧实的质地,使鸡枞菌可以经受大多数菌子无法承受的热油熬制,油香点化着菌子的清香,随着热油慢熬,越久越香。《滇南杂志》上记载:“土人盐而脯之,经年可食;若熬液为油,代以酱豉,其味优佳,浓鲜美艳,侵溢喉舌间,为滇中佳品。”而初次品尝油鸡枞的鲜与香后,也有人开玩笑说:“云南人把松茸给了世界,把鸡枞菌留给了自己。”

鸡枞一出,云南人的8月就有了期待,佐饭下酒,都是这油光琥珀的油鸡枞。平日里,凡有它在场,无论是多么平凡的米饭、面条、馒头还是米线,只要加入一点点油鸡枞,就能瞬间让人胃口大开。怪不得云南人说:有了油鸡枞,可以食无肉。

“菌子火锅”,开杂菌“盲盒”和“以身试菌”的刺激

在云南吃鲜菌,最有代表性的一定是菌子火锅,一大盘颜色形状各异的杂菌统统倒在火锅里,锅中透出香气袅袅,你却四下找不到筷子,服务员拿出闹钟放在旁边,不到时间就不给发筷子,说是为了预防中毒。这种说法更给菌子火锅平添了一种神秘风味,除了鲜,你永远分辨不出来刚刚吃下去的那一口究竟是什么品种的菌子,只知道这一口是爽滑、下一口是脆嫩,吃完了菌子再来几碗菌汤,热气腾腾地下肚,出一身热汗,直到吃完还沉浸在开“盲盒”的愉悦之中。

同样令人欲罢不能的还有“见手青”,因被触碰时会见氧变色而得名。全球目前已知的牛肝菌有50余属400余种,仅云南就有40余属50余种,“见手青”就隶属于牛肝菌科,仅在颜色上就有粉、红、黄、黑、紫等各种不同。“见手青”外形肥厚敦实,看起来可爱却以其毒性和鲜美著称,其所含的神经毒素易令人致幻,最常见症状是会见到小人跳舞,但它的美味也是野生菌中的王者级别。也并非所有氧化变色的“见手青”都有毒性,而好品质的“见手青”可卖到上千元一斤。

我曾在一位云南朋友家中吃过“见手青”,这种鲜有一种拼死吃河豚的刺激感。朋友在早市买了“见手青”带回家处理时,刀刃过处“见手青”的剖切面立刻氧化成青黑色,看起来有点可怕。朋友将它切得很薄,如果片厚了万一煮不透就容易中毒。事后,更要将沾过“见手青”的刀具、砧板和手仔细清洗干净,但即便如此小心,朋友说有时候采到毒性剧烈的“见手青”,哪怕经过焯水、爆炒和焖煮20分钟后,也还是容易中毒。所以吃之前要先拍照,并准备好前往医院的路径和工具,这种说法令我惴惴不安。幸运的是,朋友的手艺不错,使我们得以享用美味又保住了平安。而爆炒后的“见手青”,确实有一种其它菌菇比拟不了的鲜美。

每到8月“菌临城下”时节,云南省卫健委都会提前发布关于野生菌中毒的预警,省疾控中心还通过各种公众渠道传播野生菌中毒后的救援措施,政府部门甚至会向每个云南人的手机发送谨慎吃菌的提醒短信,即使如此用心良苦,每年依然有人“以身试菌”。

既然无法抗拒野生菌的美味,就只有想办法增加安全措施,对于不能确定食性的菌子,云南人总结出四大法宝:宽油、高温、久煮、多蒜……总之,让云南人放弃挚爱的菌子是不可能的。

在云南的那些天,我几乎每天都要吃一道菌子做的菜,不想吃菜时索性就吃菌菇米线。离开云南前,我还买了好几瓶鸡枞油,拿回去拌饭拌面都很不错。但鸡枞油再好,终究无法取代新鲜野生菌的美味。

也许世间的美食大抵如此,似乎只有在那块土地上、那片天空下、那口爆炒过无数次的锅里,才能尝到最正宗的乡土之味。这虽是一种遗憾,又何尝不是一种完满呢?

编辑:刘玉霞   审核: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