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2022年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定于9月15日—21日举行。9月15日上午,活动周云南分会场启动仪式在昆明呈贡信息产业园举办。
全省专家站总量
力争5年内达到1000个
2022年双创活动周以“创新增动能、创业促就业”为主题,旨在进一步发挥双创活动周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拓展创业就业空间、培育创新创业氛围的积极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加速创业项目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把创新创业更好地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双创活动周期间,全省各部门、各州市政府、企业、高校、双创平台将围绕年度主题组织举办政策咨询、创业培训、融资对接、项目路演等丰富多彩的双创活动。
同时,所有活动都将通过“云南双创”线上平台进行直播和宣传,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
人才是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2016年至2021年,云南省共投入省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38.19亿元,从项目支持到工作平台搭建,从创新创业支持到生活保障,从阶段性支持到后续跟踪培养,对人才的支持实现财政资金全方位覆盖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省级财政累计安排财政科技资金9.17亿元,通过“平台+培养+引进”三位一体的方式,支持云南省高层次科技人才发展,为科技创新驱动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大力实施“兴滇英才支持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培养、引进一批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完善高层次人才服务基层制度体系,激励引导高层次人才到产业领域和基层一线服务,全省专家站总量力争5年内达到1000个。推动职业能力建设,健全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实施专项技能人才培养,建设创新人才生力军。
云南民族大学展示的傣族竹编制品
48个项目入选
国家级卓越人才培养项目
平台是培育初创企业的摇篮,是创业者实现梦想的温床。近年来,云南省出台系列政策加快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促进双创平台提质增效。截至目前,全省已打造1100个双创平台。其中省级以上双创平台615个,覆盖全省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大学生、农民工、返乡人员(含农村妇女)、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30所本科院校,7个产业重点园区,102个县区,形成强大的双创平台服务网络。推出“孵化+推广+迭代”全生命周期培育模式,帮助专利持有者等创业者搭建公司团队、规范管理、对接市场、引入风险基金,让创新创业主体拎包开店。
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充分挖掘大学生创新创业潜力。截至目前,云南省内6所高校入选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建成了20个高校校园主题创客空间、57个大学生实践基地。每年支持建设国家级双创项目500项、省级1500项、校级6000项,截至2022年,48个项目入选国家级卓越人才培养项目。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全省共获国家级金奖10项、银奖23项、铜奖145项,金奖数量位居西部省份前列。
培育53738名退役军人
成功创业
截至目前,培育53738名退役军人成功创业,吸纳9023名退役军人就业,260名退役军人在全省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4名退役军人在全国退役军人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打造云南省退役军人创业孵化基地,目前在孵化企业69家,累计为全省692家军创企业、1451名退役军人,开展创业培训、政策辅导、金融服务、高层次人才培训、赛事辅导、渠道搭建等个性化服务。成功孵化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
创建“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打造昆明妇女创业创新示范中心。以家政、手工编制、民族服饰、刺绣为主要创业方向,用“协会+基地(企业)+妇女发展”的模式,实现妇女就近就地、居家灵活就业。如,红河州石屏县成立绣美彝山刺绣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花腰彝刺绣产业,当地易地搬迁妇女学习刺绣增收致富,逐步形成“背着娃、绣着花,既赚钱、又养家”的居家就业模式。
发展农村电商、开办民宿、发展乡村旅游,闯出一条有云南特点的创业促脱贫致富路子,“元谋番茄”“宾果儿”“小粒咖啡”等成为云南农产品新名片。涌现出大量创业促脱贫的优秀典型,“彝人农夫”李诗怡带领乡邻生态养殖山窝鸡脱贫致富,“世外姚园”姚国伟,带动乡里生态种植、发展乡村旅游等故事成为佳话。
※大学生双创项目
项目一
云南古茶树保护
云南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分布着世界最大的古茶树群落,古茶树是世代相传的自然宝藏,是重要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鲜为人知的是,云南的古茶树死亡率逐年上升,经济损失巨大,古茶树的保护与救治工作迫在眉睫。
在政策的支持下,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的芸佑嘉木团队先行示范,以“政府引导+企业组织+农户参与受益”的模式,开展古茶树救治工作。截至目前,团队总计救治1518棵古茶树,养护1529亩,增加效益1655万元。带动399户茶农参与古茶树的防治和保护,其中建档立卡户32户,直接带动就业人数60人,间接带动就业人数562人,退伍军人5人,为乡村振兴发展作出突出贡献。
项目二
“智慧稻”助力乡村振兴
2016年,云南大学多年生稻团队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曼拉村建立了多年生稻科技小院。院内拥有50亩多年生稻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试验基地,长期有10名团队成员及2—3名指导老师驻扎。
为了帮扶边疆地区乡亲、推动乡村振兴,2018年,多年生稻科技小院班长李淩宏带领成员,与云南省社会组织促进会达成合作,建立了多年生稻公益项目组,采用“4+4+4”的公益帮扶模式,即四大造血项目:种子售卖、稻米售卖、社会捐赠、政府支持;四大志愿支持:科研专家、农学研究生、高校志愿者、农民志愿者;四大公益项目:技术推广和培训、爱心稻种、帮扶农村基层群众、打造助农示范基地。
同时,以科技小院为核心,辐射“一带一路”国家,帮助“一带一路”国家建立多年生稻的示范推广,扩大全球影响力,推进技术国际化进程。4年来,多年生稻项目团队成员走访了云南省14个州市76个县,开展了180余次试验示范和培训推广,系统破解了小农户增产增效的关键限制因素。
截至2021年底,已帮扶农户2400余户,慰问孤寡老人312户,赠送化肥15000公斤、爱心稻种18600公斤,一对一助学58名留守儿童。目前,该技术已经在云南、河南、湖北、浙江、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等9省区,和“一带一路”沿线的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孟加拉国以及非洲乌干达、科特迪瓦等国家进行试验示范,累计推广多年生稻10万多亩,惠及2.3万农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