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明珠”抚仙湖。 通讯员 黄戡凌 摄
金秋时节,天清气爽,风轻云淡。静谧的抚仙湖于群山环抱中,婉约似仙子,璀璨如明珠。
作为地球同纬度唯一一个Ⅰ类水质湖泊,抚仙湖水资源占国控重点湖泊Ⅰ类水质的91.4%,被誉为镶嵌在滇中大地上的“高原明珠”。
迈步新时代,玉溪市坚定不移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稳步发展,创建抚仙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努力使抚仙湖成为玉溪面向全国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
琉璃万顷 珍稀至宝
抚仙湖是珠江源头第一大湖,南部通过隔河与星云湖相通,属于半封闭的断陷湖,是我国目前内陆淡水湖中水质最好、蓄水量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其平均水深95.2米,最大水深158.9米。同时,它还是我国最大的深水型淡水湖泊,最高蓄水量可达206.2亿立方米,是滇池的12倍、洱海的6倍、太湖的4.5倍,占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68.3%。
面对这样一个纯净的湖,玉溪人民像守护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护着这颗“高原明珠”。多年来,当地各族人民倾力爱湖、护湖,党委、政府与当地群众共同努力,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对高原湖泊保护治理的决策部署,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创新湖泊保护治理思路,以极大的决心和手笔,全力筑牢区域生态安全屏障。
抚仙湖被誉为“玉溪的眼睛、云南的名片、全国的财富”。2011年,抚仙湖被列为全国8个水质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试点;2013年,被纳入全国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重点;2017年,被纳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并入选国家重点支持生态良好湖泊名录,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补助范围;2020年,“抚仙湖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入选自然资源部第一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2020年,抚仙湖国家湿地公园通过验收,正式获封“国字号”;2021年,“抚仙湖流域治理”案例入选自然资源部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10个中国特色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抚仙湖是玉溪、云南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的宝贵财富。多年来,玉溪一直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正积极探索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之路。
山水养人 亦养文化
山水养人,亦养文化,山、水、人、文构成了澄江独特的文化。
抚仙湖湛碧澄澈的水,滋养着当地人,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抚仙湖畔肖石二仙沉醉忘归化石而立的传说,俞元古城湮没湖底的故事,抗浪鱼独特的“抗浪”习性和“车水捕鱼”的捕捞方式,神秘莫测的青鱼阵,还有好多至今无法破解的谜,无不使抚仙湖具有奇异而独特的地方文化魅力。
澄江市文联主席赵丽兰说:“抚仙湖水滋养着当地群众,这里的人对抚仙湖也有着特殊的情感。说到澄江,大家会想到抚仙湖,这让我们非常骄傲。抚仙湖水不仅清澈,而且还孕育了独特的地方文化。”
抚仙湖是古老的。340万年前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为世界留下的这汪深蓝珍宝,不仅带来了宛若仙境的自然风光,更引人逐水而来定居于此,城市由此而生。在距离抚仙湖不远处的帽天山,保存完整的澄江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生动再现了5.18亿年前海洋生命的壮丽景观和现生动物的原始特征,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的见证,被称为“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
抚仙湖是神秘的。销声匿迹的俞元古城,到底与抚仙湖有什么联系呢?深邃的抚仙湖下,到底是不是真的埋葬了一座繁华的古城呢?湖畔金莲山发现的战国至东汉时期的古墓群,是云南省迄今发现的最大的一个青铜时代墓地?这些无不使抚仙湖蒙上一层神秘面纱。
抚仙湖是有灵气的。这里,有以抗浪鱼为代表的21种土著鱼在抚仙湖繁衍生息,是科学界研究土著鱼的天然“博物馆”。
抚仙湖畔的人是灵慧的。车水捕鱼、香把捕鱼、铜锅煮鱼等演绎出独特的渔文化,构成了澄江水文化的独特景观。
据赵丽兰介绍:“澄江,人文如珠,熠彩流光。在当地文化的长期浸染下,某些特质性的东西沉淀在澄江人的精神和灵魂中,成为澄江人的性格特征,如善良、朴实、坚毅、勇敢……李恢是云南最早写入正史的澄江人,他敏于时势,以身事蜀,体现了古贤们对家国社稷的忠;段文瑞事亲周全,终生实践的是君子大儒亲仁尊礼的孝道;赵士麟为官谨勤、为学精深,为君为民,一生秉承的是理学名臣立身济世的信念;李发甲政惠两湘,殉于职事,守持的是一方大吏忠君惠民的官本;罗佩金屈己让贤,捐产护国,彰显的是心存天下的赤子之义……”
赵丽兰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不远千里来澄江领略抚仙湖优美的自然风光,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将抚仙湖的自然美景与本地的文化元素融合起来,让来澄江旅游的人不只看抚仙湖的风光,还能了解认识这里的文化。”
不惜“断腕” 守护清澈
明朝徐霞客在其《滇游日记》中写道:“滇山唯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浑浊,唯抚仙湖最清。”
时代更迭,岁月变迁,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抚仙湖也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问题的困扰。为了守护抚仙湖的这份清澈,当地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面对生产生活造成的污染,2017年,玉溪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启动了“史上最严厉”的腾退工程:铁腕“关停拆退”、加快“人退水进”,累计关闭沿湖餐饮住宿服务业经营户153户,关停径流区磷矿开采点49个及砂石料场、砖厂等37个,工矿企业全部退出径流区;退出一级保护区38家企事业单位,并不遗余力推进沿湖生态移民搬迁,9704户3.2万沿湖群众退出世代居住的抚仙湖畔;于2018年实施径流区5.8万亩耕地休耕轮作,将水、肥、农药需求量大的作物全部替换为荷藕、烤烟、蓝莓等低污染农作物,此外,通过实施湖外水循环利用工程,进行农田尾水的全收集;一次性退出抚仙湖径流区128个1275亩库坝塘水产养殖和1090户138万头(只)畜禽规模养殖。退人、退房、退田、退塘拆除地块严禁开发建设,全面实施生态修复,现在沿湖一圈,绿树、湿地构筑起一道天然的屏障,保护着抚仙湖。
玉溪市还成立“湖泊革命”指挥部,指挥部成立后在摸排现状、查找问题的基础上,统筹编制“三湖”水环境保护治理“十四五”规划、按照“一湖一策”方案,从最基础、最根本的源头截污抓起,精准有效落实“退、减、调、治、管”五字方略,加快构建控源减排、污染防治、空间管控、绿色转型、科技支撑、监管执法、法规制度、组织指挥“八大体系”,推动湖泊保护治理从“末端治理”向“源头减污、源头控污、源头截污”转变。
“十三五”期间,玉溪市统筹“十三五”规划及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生态移民搬迁、“森林抚仙湖”、截污治污、耕地休耕轮作、一级保护区企事业单位退出、规模养殖退出7个“一次性”工程,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测评考核中连续五年获“优良”等次,抚仙湖流域治理入选中国特色生态修复十个典型案例之一。
玉溪市持续探索抚仙湖保护的最佳路径,据玉溪市抚仙湖管理局“三湖”研究管理中心主任尹骄介绍,玉溪市按照精准治湖、依法治湖、科学治湖、全民治湖的方针,进行源头治理,科学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直面抚仙湖保护的痛点和难点,通过采取一系列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从源头上保护抚仙湖。
在空间区域的管控方面,进行“两线三区”划定。
在管理方式完善方面,制定了《云南省抚仙湖保护条例》,此外,玉溪市人民政府设立抚仙湖管理机构,对抚仙湖实施统一管理。2016年1月,玉溪市对抚仙湖径流区实行全面统一托管,彻底改变分别由澄江、江川、华宁三县(市、区)管理的局面,有序推进抚仙湖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保护、统一开发。2018年,玉溪市成立了“湖泊革命”指挥部,市抚仙湖管理局携手农业、水利、住建、环保等部门系统治湖。
在生活污水治理方面,实施抚仙湖全流域截污治污工程,按照“管好每一寸管网、每一滴水、每一栋建筑”的要求,以“管住看得见的污染”为切入点,以点带面统筹推进截污治污、面源防治、河道治理、湿地管护、水量调度、生态修复等重点工作,推动湖泊保护治理从“基础性、根本性任务”逐步向“综合性、系统性任务”延伸拓展。
在农业方面,除了土地流转外,还实施高效节能减排及设施农业、实施湖外农业水循环利用工程,收集农业尾水。今年8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学-玉溪市湖泊联合研究中心在澄江市成立,该平台集科研创新、学术交流、成果转化等多功能为一体,进一步提升玉溪市湖泊治理能力和水平。
面对生态与发展的问题,抚仙湖的管理者也在认真思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关系,在实践中摸索一条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携手共进的新路。良好的生态环境,优越的自然生态资源,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使得抚仙湖成为云南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地处抚仙湖北岸的马房村是一个生态移民村。搬离意味着与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告别,但为了保护母亲湖,抚仙湖畔的群众作出了牺牲。搬迁后的马房村,充分利用村内地理位置优势和深厚本土文化,通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实现产村融合、产城融合、产业融合,探索出一条以民宿、餐饮为主,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为辅的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子。
以前以种菜、打鱼为主的小湾村,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实施小湾特色民宿示范村项目,发展民宿旅游产业,成了人们争相打卡的网红村。
对于未来,如何更好地实现保护与发展齐飞,当地政府和群众也在不断积极探索。(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吴坤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