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长碧在帮群众整理辣椒
“你对群众有多亲,群众就对你有多近。”“驻村工作做的是群众工作,要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村上的事当成家里的事,一门心思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产业是支撑,就业是关键,群众增收是主线。”回顾6年多的驻村扶贫工作,吴长碧总有说不完的话。
吴长碧是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昭通彝良供电局总经理助理。2015年3月,吴长碧主动请缨到彝良县两河镇田黄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同年9月调整到牛街镇水田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驻村扶贫6年多的2340多个日子里,她走遍全村25个村民小组849户人家,领着群众夯基础、兴产业、学技能、奔富路,一心为民办实事解难题,成为群众身边的贴心人。吴长碧也因此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初到水田村,吴长碧被村里偏僻、闭塞、交通不便、用电用水难的落后面貌震惊了,特别是最偏远的道洞村民小组不通公路,往返村委会一趟需要徒步7个小时。2016年6月,为了补充完善建档立卡贫困户信息,吴长碧带上手电筒和拐杖,从海拔600多米的村委会爬到1600多米的山崖上,找到最偏远的几户人家拍照、登记、建档。返程途中遇上大雨,驻地村民牵挂吴长碧的安危,大家打着手电筒和火把去接她,双方见面时泪雨交融,感人的一幕打动了现场的人。
驻村扶贫期间,吴长碧从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急难愁盼事项入手,按照由近及远、先易后难的思路,筹资8000元购买水管等材料,组织群众义务投工投劳,及时解决水田村龙福小学276名学生及周边上千村民的用水难问题。同时,协调电网公司保障群众用上10千伏的稳定电,并组织申报1296万元国家扶贫项目资金,用于通村公路硬化、整村推进等村组道路项目建设,极大地改善了村里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
群众要脱贫,短期靠就业,长期靠产业。结合村情实际,吴长碧争取人社部门支持,将技能培训班办到群众家门口,累计组织800余人次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动员青壮年劳动力尽量外出务工。2018年初,她用个人工资抵押筹集资金120多万元,在村里建成5万平方米大棚蔬菜基地,引导村民种植辣椒、苦瓜、西红柿等绿色蔬菜,吸纳2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近就业,当年就为群众增加务工收入130万元。如今,水田村176个蔬菜大棚已分包给100余户村民种植管理,实现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
把群众当亲人,以初心换民心。吴长碧带头把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融入驻村扶贫工作的全过程,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村上的事当成家里的事,将45万余元个人积蓄全部用在帮扶工作中,引导村民养猪、养牛和扩大竹产业规模等。同时,争取彝良供电局和社会爱心人士捐款100多万元用于精准扶贫,为500多名学生买校服、学习用品等儿童节礼物,多方协调帮助村里的残疾人安装假肢,用心用情把党和政府的关怀、社会各界的爱心送到了群众的心坎上。
村庄变美了、产业兴旺了、就业增加了,短短几年时间,水田村36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1556人全部脱贫,曾经贫困落后的小山村旧貌换新颜。如今,圆满完成6年驻村帮扶任务、已回到彝良供电局工作岗位的吴长碧,依旧牵挂着大山深处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和乡村振兴工作。通过吴长碧牵头协调,拥有300台制衣设备的服装代加工项目即将完成,将带动牛街镇水田村和龙海镇鱼井村的数百户村民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代表感言
水田村的美丽变迁只是昭通市185.07万贫困人口彻底告别贫困的一个缩影。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聚焦产业、就业支撑两个重点,紧扣脱贫群众稳定增收这条主线,发挥好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各族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云报全媒体记者 沈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