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兴旺,家园美丽宜居,农民幸福安康,一幅红红火火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图景在云岭铺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云南农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十年来,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两次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多样性资源基础,抓好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持续打好高原特色农业这张牌,实现了资源大省向农业大省的华丽转变,并持续朝着现代农业强省迈进。
超级杂交水稻个旧示范基地 通讯员 余伟刚 龙嘉 郑熙 摄
特色资源转化为优势产业
十年来,云南努力将资源禀赋转变为富民兴边的优势农业产业。云南农业增加值由2012年的1640.4亿元提高到2021年的3870.2亿元,优质农产品在满足时鲜供应的同时不断向精深加工方向提档升级,截至2021年底,全省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1万亿元,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提升至1.9∶1,助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出口竞争力增强,2021年全省农产品实现出口额279.2亿元,占全省出口额的15.8%,出口规模优势扩大。
取得这些亮眼的成绩,得益于云南准确把脉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这一关窍,将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作为云南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的法宝,解决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的问题。
诺邓火腿 记者 陈飞 摄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十年,云南人牢牢握住“米袋子”“菜篮子”“肉案子”,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充足。粮食产量实现十连增,由2012年的1687.3万吨增加到2021年的1930.3万吨,在全国粮食产销平衡区中稳居第一位;蔬菜产量达到2748.9万吨,较2012年增加86.7%,近七成销往全国150多个大中城市,以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肉类总产量由2012年的349万吨增加至2021年的487万吨,供应量位居全国前列。
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不仅让云南人吃喝不愁,以茶叶、咖啡、花卉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也迅速升级,三产融合发展,特色产业优势更加突出。
立足山区农业实际,通过打造茶产业为主,蔬菜、生猪产业为辅的“一主两辅”产业,保山市昌宁县构建起新型产业体系,原本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通过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开启了“昌宁红茶”品牌新征程。昌宁县相关负责人介绍,依托2.98万亩国际“雨林联盟”认证基地,扶持昌宁红集团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昌宁红茶”正努力打造为世界知名红茶品牌。
近年来,云南优势农业产业产量、产值节节攀升,为云南经济发展夯实基础。2021年茶叶种植面积达740万亩,实现“千亿云茶产业”发展目标,有机茶园认证面积跃居全国第一位;花卉种植面积和产值增速位列全球第一,产值突破千亿元大关;水果产量由2012年的511万吨增加至2021年的1200万吨,年均增幅10%;咖啡种植面积、产量、产值均占全国98%以上;天然橡胶、核桃、澳洲坚果、中药材种植面积和产量保持全国第一位……
景洪市勐旺乡茶叶生产 通讯员 杨德明 摄
为了让优势产业发挥最大效应,十年来,云南坚持农业品牌建设,“云系”“滇牌”影响力不断提升。“10大名品”“10强企业”和“20佳创新企业”评选、“四季云品·产地云南”系列宣传推介活动等让越来越多的“云字号”产品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农业增效带动农民增收
近年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茶农每年仅茶叶一项,人均纯收入就达1.5万元,有的家庭一个采茶季下来就可以有10多万元的收入,茶叶变身“致富叶”。从产业发展对收入的贡献看,以2021年数据为例,云南农民从第一产业获得的收入为5624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332元。
十年来,云南坚持农业发展助农增收,农民生活走向富裕。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1%,由2012年的5930元提高到2021年的14197元,其中经营性收入占48.4%,高于全国约14个百分点。特别是脱贫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6%,由2012年的4797元提高到2021年的13027元,高原特色农业直接贡献率达50%。
生鲜果蔬搭上“互联网+”销售快车 记者 杨峥 摄
“农民收入由经营净收入、工资性收入等4块构成,经营净收入又分为第一二三产业经营净收入,第一产业经营净收入主要指农民出售粮食、林果、牛羊、鱼虾等获得的净收入。可以说,云南高原特色农业为全省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支撑。”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李国林说。
从产业发展和收入匹配度看,云南农民经营净收入水平与农业发展水平高度匹配。云南第一产业增加值、云南农民经营净收入绝对值均位列全国第10位;云南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云南农民经营净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同样排名全国第四位。业内人士认为,从发展趋势看,高原特色农业在长期内仍将是云南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收入构成中工资性和经营性收入占比合计约80%。
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云南农业市场主体活力迸发。十年来,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断增加,农业市场主体实现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基本形成大型行业龙头企业为引领、中型行业先进企业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发展雏形,农业市场主体已成为促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强大引擎。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泸西县白水镇镇长田永明指着眼前的大片土地告诉记者,通过引进企业和种植大户,镇上除了烟叶外,蔬菜、水果等高原特色农产品已经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新“法宝”。“泸西地理、气候资源极有优势,四季均可种植,不仅产量有保证,品质也很好。土地流转出去,农民不仅有地租,富余劳动力还可以到种植企业打工。”田永明说。落户白水镇的蔬菜企业常年都有用工需求,按计件发放工资,收入高的工人一个月可以有5000元到6000元的工资。由于当地蔬菜、水果品质好,上海、深圳等地的需求量大,供不应求。
十年来,云南紧盯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短板弱项和瓶颈制约,以稳量、提质、增效、富民为总体思路,在端牢饭碗、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快推动高原特色农业绿色转型升级。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成为云南农业绿色发展的践行者。数据显示,全省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负增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超过88%、80%和76%。
通过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一个个富民产业旺起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口袋鼓起来、技术强起来,昂首阔步奔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声音
十年来,我省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快速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带动农户就业增收显著提升。我省制定了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大对农业市场主体的资金投入、金融支持力度等,育强龙头、做大主体方阵、激发主体活力成效显著。2021年,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达5221户,比2012年增加2659户,增长104%;辐射带动农民增收从2012年的303亿元增加到571亿元,增幅达88%。
——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李国林
云南在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上成效显著。近年来,省商务厅深入实施“互联网+流通”行动,有效推动农产品上行。在“数商兴农”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我省支持农村网商企业化升级、创新渠道助力数字富农、强化品牌建设促进价值提升、培育县域电商服务畅通城乡循环。
——省商务厅副厅长李翌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相继作出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食品与消费品制造业等八大重点产业,做特“绿色食品牌”等部署,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产业综合实力、创新力、竞争力迈上新台阶。十年来,我省农业规模优势加快形成、产业优势地位不断巩固、优质产品供给能力大幅跃升、市场主体实力不断增强、品牌影响力快速提升。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经济师夏志敏
省农科院围绕我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聚焦粮、花、茶、蔗、菜、果、油、薯、麻等云南特色或优势作物,抓学科支撑体系战略布局,做大做优生物种质资源等,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导和支持乡村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振兴进程。2022年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点超过100个,构建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解决农业发展中“卡脖子”问题,预计全年成果应用超过4000万亩,有力支撑和推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
——省农科院副院长张跃彬
云南网记者 王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