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社会
  3. 正文

江川河咀社区:乡村旅游让好风光变成好日子

5 副本

河咀社区成功打造粉黛乱子草、百亩荷塘等“网红打卡地”的同时,也注重村内环境整治。图为村内巷道一角。

去星云稻场乘坐小火车体验田园野趣,在粉黛乱子草间拍照打卡留下难忘瞬间,到百亩荷塘感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美妙意境。近年来,江川区星云街道河咀社区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濒临星云湖国家湿地公园优势,把“农业+旅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发展引擎,走出一条集观赏游玩、采摘体验、生态休闲、农耕文化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径。

多措并举

打造乡村振兴“美丽生态”

秋日早晨,顺着社区内的最美巷道往湖边走,不多时一排排白墙青瓦的特色民居便映入眼帘,外墙上绘有雅致的图案。微风拂过,路边粉黛乱子草掀起粉色涟漪,空气中弥漫着荷花淡雅的香气,一幅鸟语花香、水清路洁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新画卷尽收眼底。

一路上,河咀社区党总支委员张树润边走边热情地和村民打招呼。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咀人,他对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着眷恋,看着熟悉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打心底里充满了欢喜。

回忆起曾经的生活,张树润皱起了眉:“曾经河咀社区河咀村三、四组部分地段由于地势低洼,遇到雨水特别多的年头经常发生雨水倒灌现象,渔船都可以划到家门口,村里垃圾无人清理,污水到处流,猪圈和鸡棚随意搭建,发出刺鼻的臭味,大家早就想改变这种糟糕的状况。”

彻底改变过去“脏乱差”的环境,让村民的生活更上一层楼,成了大家共同努力的方向。近年来,修建环湖大堤后,社区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契机,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结合“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整合各类资金2000万元,加大对村内道路和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的建设,通过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优化乡村生活环境,新建旅游公厕2座、停车场6个,改建村内道路、巷道9条,总长7680米,全力打造“滨湖花园新渔村”。

环境好了,如何盘活土地资源,促进农村第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致富渠道,增加群众收入?河咀社区的答案是: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充分尊重村民意愿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对各景点实行区域化布局和差异化设计,努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立足滨湖风光、村落建筑、乡土文化等资源优势,河咀社区流转土地1105亩,种植荷藕、粉黛乱子草等经济型景观作物1000余亩,成功打造了粉黛乱子草、百亩荷塘等“网红打卡地”。同时,以打造“高颜值”环湖党建示范带为抓手,改造滨水环境,修建海鸥观景台、人工沙滩、浅水滩、湖滨亲子乐园,开发滑沙、垂钓等休闲娱乐项目。通过每年定期举办“荷花节”“旗袍秀”,开发“渔文化美食一条街”、户外婚礼取景地,全力将河咀社区打造成集“吃、住、玩、游、购、娱”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区。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的同时,村民也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吃上了“旅游饭”。

村办公司

激活乡村振兴“美丽经济”

一大早,67岁的河咀社区河咀村四组村民高月东就来到自家便利店整理货架、打扫卫生,准备开门迎客。和其他村民一样,曾经高月东一家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捕鱼和种地,勉强能维持生计。随着乡村旅游快速发展,高月东敏锐地捕捉到商机,2019年,他将自家房子一楼稍做装修,成为第一家开在粉黛乱子草旁的便利店。“以前起早贪黑一整年,全家收入就1万多元,现在我经营这家便利店,在家门口就能轻松就业。随着游客纷至沓来,收入还不错,这样的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高月东感慨道。

今年以来,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激发乡村振兴“源头活水”,河咀社区积极探索“党总支+村办公司+群众”的发展模式,率先成立江川第一家村办公司——云南渔乡河咀乡村文旅有限公司,由社区党总支书记担任董事长,以传统民俗、休闲农业、农家乐、康养健身等生态旅游业为发展方向,兴办餐馆、民宿17家。同时,对90余家商户面向游客出租的430余辆卡丁车、山地车进行统一管理,经济规模超184万元,吸引了7万余名游客到河咀社区环湖游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归根结底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在河咀村,不少村民和高月东一样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改善了生活。中秋节期间,村里的宾湖园饭店热闹非凡,老板兼厨师的张乘兵手握大勺在灶台上制作他的拿手好菜——红烧鱼,妻子忙前忙后招呼着吃饭的客人,红烧鱼和铜锅饭香喷喷的味道弥漫在整个饭店,刺激着每个人的味蕾。谈起现在的生活,张乘兵笑意满满:“中秋节期间,每天都有10多桌客人,生意还不错,如今饭店有了固定客源,未来我计划扩大规模,把楼上也装修好,打造成特色民宿,为游客提供‘吃住一条龙’服务。”

“从红塔区开车半小时就可以到这里,大人去湖边走走放松心情,小孩可以乘坐卡丁车、小火车,而且停车和吃饭都很方便,是周末遛娃的好去处。”红塔区游客李媛芬说。

一批批游客在美景间流连忘返,一张张卡丁车在湖边公路上畅行无阻,一个个农家乐升起袅袅炊烟,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让这个曾经落后的小渔村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截至目前,村办公司已带动群众就业250余人,实现集体经济收入8万余元,未来我们将继续探索壮大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新路径,不断提升村办公司的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从乡村全域的视角对乡村特有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让乡村旅游焕发长久生命力。”张树润告诉记者。(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汤思琪  文/图)

编辑:刘燕   审核:杨雪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