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教育公平和质量显著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明显增强,全省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开启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昆明市春城小学开展劳动教育 记者 杨峥 摄
把握方向强引领
完善机制促发展
不久前,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文山市数百名新任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集体宣誓。调整党组织设置、核定党政班子职数、建立会议制度、规范基础党务、完善配套措施和保障机制……今年6月以来,云南省各地围绕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试点工作,稳步推动中小学校领导体制改革。
从“政治功能”到“领导核心”,党组织正在成为公办中小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掌舵手”和“定盘星”。
十年来,我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形成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格局。强化党的建设,全面落实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试点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实施民办高校党建积分制管理,完善大中小幼、公办民办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打造高校“一流党建”和中小学“云岭红烛·育人先锋”等党建工作品牌,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和模范代表,广大师生“感恩党、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教育系统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9月中旬,会泽县驰宏小学劳动实践基地里,秋季种植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翻地、除草、栽菜、浇水……孩子们动作娴熟,有条不紊地把大蒜、小葱、萝卜种到各自的责任田里。如今,劳动实践基地已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鲜活课堂。
我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育人体系。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持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等活动,培育9所高校、10个院系为省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挖掘新时代伟大实践的育人“富矿”,创新打造我省思政教育第一“金课”——张桂梅思政大讲堂,形成高校百场形势政策报告会、全省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同讲一堂思政课”等一批“大思政课”品牌。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打造一批中小学学科德育特色课堂和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成为全国思政课改革创新先行试点地区。在全国率先推进中考体育美育改革,构建省、州、县、校四级体育联赛体系和美育展示平台,成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篮球、网球改革试验区,学生体质健康、营养健康状况持续改善。
在全国率先出台初中学生劳动教育综合评价方案,创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3个,省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22个、劳动教育示范校609所。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现国家统编教材使用全覆盖,助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教育普及大跨越
扶贫扶智换新颜
坐落在怒江大峡谷中的泸水市大兴地镇格力小学是广东省珠海市为泸水市维拉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援建的配套学校,在读学生中大多是傈僳族学生,约一半为脱贫户子女。
崭新的教学楼、现代化的报告厅、塑胶跑道、五人制足球场……这所深山里的小学,硬件设施与城市学校相比毫不逊色。
十年来,这样的变化在云南教育系统不断出现。
我省全面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实施3期行动计划和省政府惠民实事等工程,着力破解“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全面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和“公参民”学校规范治理初见成效,全省实现义务教育县域基本均衡发展。
统筹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普通高中改善办学条件、民族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县普通高中建设等项目,重点推进133所普通高中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结构,实施职业教育补短板项目,投入200多亿元建设17个职教园区(中心),实现了16个州市高等职业教育全覆盖。
推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云南大学“双一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全省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占全省获奖数的43.75%,获云南省自然科学奖数量占全省获奖数的68.4%。十年来,全省高校累计培养输送260多万名高素质人才,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此外,我省强力推进控辍保学,探索建立依法控辍保学“四步法”“互联网+控辍保学”等长效机制,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动态清零。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270多万人次,兑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实施各类贫困专项招生计划,助力5万多名贫困家庭学子圆了大学梦。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全面改薄”、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C级校舍加固改造、“厕所革命”等重大专项工程,全省所有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20条底线”全部达标,学校办学条件大幅改善,办学能力稳步提升。
深化改革新突破
教育保障“强基石”
9月1日,作为我省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试验田”的西南联合研究生院在昆明如期开学。这是我省建立部省、省校、校校三级合作新机制的新探索,也是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成果。
十年来,我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不断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深化教育评价机制改革,系统推进中考和高考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完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全面强化督政、督学、评估监测能力。全力推进“双减”“双升”,压减97%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规范治理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切实减轻。通过教师“省管校用”对口帮扶一批、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一批、教育部直属高校托管帮扶一批、省属高校托管帮扶一批、州市内优质普通高中托管帮扶一批等“五个一批”,实现县中托管帮扶全覆盖,合力破解“县中困境”。统筹推进以学分制改革、“1+1+N”双一流建设行动、本科专业“增A去D”行动、提升高校现代化治理能力为内容的高等教育“121”工程,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推动部省、省校、校校合作,省政府与教育部签署推进云南教育振兴战略合作协议,与37所部属高校开展合作,加快构建部属高校与我省高校“一对一”帮扶合作机制。
我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动摇,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努力调动各方面资源,不断夯实教育发展基础。推动落实教育经费“两个只增不减”,建立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生均财政拨款制度。持续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省级公费师范生、省级“优师计划”定向培养6000余人,全面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和基础教育学校校长职级制改革,深化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构建五级联动教师培训体系,实施“万名校长培训计划”和义务教育青年教师培训计划,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
短评
倾听呼声 回应期盼
教育关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萦系个人的梦想。
十年来,我省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初心,补齐教育发展的短板,打出一系列“组合拳”,努力编织教育公平的“保障网”,让教育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陇川县课堂学习气氛活跃 记者 陈飞 摄
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推进基础教育补短板,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创新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开放,进一步提升教育发展保障水平,每一项工作都积极回应着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教育问题。
永平县北斗彝族乡学生学习民族刺绣 记者 陈飞 摄
教育点多线长面广,涉及千家万户。教育事业要发展,需要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各项教育重点民生实事要推进,需要凝聚共识、汇聚合力。教育发展需要俯下身子听民情、看民生、察民意,把准脉搏找症结、开良方、解难题,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
云南工商学院人工智能学院 记者 杨峥 摄
声音
十年来,云南大学加快学科体系构建,学科水平持续提升;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高;内培外引广纳贤才,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精研学术攻坚克难,科学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围绕需求主动融入,社会服务形成独特优势;开放包容交流合作,风采展现世界舞台,探索出了一条边疆民族地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发展之路。当前,学校正着力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争取成为国家重要战略科技力量、西部高校排头兵、高等教育改革的示范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高等教育高地。
——云南大学党委书记林文勋
十年来,农村基础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需要。教育的大力投入和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资助的落实,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公平地接受义务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大山里的孩子也能同步获取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农村民族地区涌现出了越来越多有特色、高质量的学校,孩子们在校园里健康成长,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插上梦想的翅膀,自信、勇敢地飞向多彩的未来。
——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屏山小学党委书记、校长孙存邦
十年来,曾经经济贫困的会泽,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发展、百花齐放、满园芬芳,成为会泽最响亮的“名片”。通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建设幼儿园,加大幼儿教师的招聘、交流、培训力度,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加强幼儿园保育教育常规精细化管理,会泽学前教育也在从幼有所育向幼有优育快速发展。
——会泽县中国中铁第三幼儿园园长赵剑丽
云南网记者 陈怡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