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形成长效机制,让公共出行更文明有序(金台视线·关注安全文明出行(下))
随着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群众选择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出行。近段时间,本报经常收到读者来信,反映身边的不文明乘车现象,有的还容易引发安全事故。不少读者表示,维护公共交通文明出行环境仍需各方努力。
抢上抢下、声音外放等不文明行为影响乘车体验
正值放学和下班高峰,云南玉溪四中站点,等候的学生和下班回家的乘客逐渐多了起来,8路公交车缓缓驶入。“以前有的人担心没座位,互相推搡,半天都上不去车,还有人被推倒在地。”在附近就读的王同学表示,如今,公交车上和站点专门设置了安全员,引导大家安全有序上下车。
“有些人用手机看视频喜欢外放,声音特别大。”在公交车上,上班族张女士告诉记者,“车上本来安安静静的,可就是有人喜欢大音量外放音乐、小说等,有些还很低俗。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他人,希望司机、安全员能及时制止,或者用语音广播提示大家注意文明乘车。”
浙江杭州市民胡女士每天都坐地铁上下班。上午8点半,记者跟随胡女士来到一号线。“早高峰时人多,有些心急的乘客不遵守排在车门两侧先下后上的规定,加重了拥堵。”胡女士提到,还有的乘客背着大号背包,转身移动时不顾及他人,“我就曾多次被背包碰到。”
在打铁关换乘站,记者看到,站内屏蔽门前排着不少候车的乘客。多数乘客十分自觉,做到“一米线排队候车”,但也有极少数乘客在车门行将关闭时闯入,影响了正常发车。“不过,与几年前比,这些不文明行为已经少了很多了。”胡女士说。
临近中午,地铁车厢内相对安静,大部分乘客都在低头看手机,听音乐和看视频的乘客也都戴着耳机。“偶尔会遇到外放行为,也不好意思去劝阻。”浙江工业大学唐同学说。记者随机采访后发现,多数乘客曾遇到这类行为,并对此表示反感。
此外,多地群众接受采访时表示,大多数乘客都很爱护公共卫生,偶尔会碰到少数人乱丢垃圾。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小学校沿途的公交线路上,卫生环境问题较为突出。记者观察发现,中小学门口食品摊位和小卖店较多,学生放学时常常会购置食品、饮品携带上车,给车厢环境卫生带来一定影响。
“主要是气味、污渍和随意丢弃的食品包装,影响了乘车环境。”有乘客表示,虽然大部分人都会及时收走垃圾,但偶尔还是会有垃圾留存在座位或地上,给后来的乘客造成困扰。
不文明行为需引起关注、共同制止
“乘客如果发现不文明行为,可以向地铁上的安全员投诉,也可以等停站后与站台上的工作人员联系,我们会第一时间处理。”杭州市地铁集团运管中心副主任朱杰说,根据杭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不文明行为影响到地铁公共秩序且不服从劝阻、制止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可处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杭州地铁4号线市民中心站站区长徐萍萍表示,疫情防控常态化以来,会遇到有乘客不按规定佩戴口罩以及不扫码等行为。通常,工作人员都会主动劝导。为了方便市民乘车,地铁出入口专门配备了便民口罩售卖点。
在玉溪高铁站公交站,记者见到了正在4路公交上等待发车的司机赵宏。他表示,如今乘坐公交车都会要求乘客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遇到没戴口罩的乘客,一般我们提醒一下,他们就会戴上。有些乘客是出门忘记携带口罩,车上也有备用的。”赵宏说。
近年来,部分地方出现公交乘客因坐过站等原因与公交司机发生冲突,或不文明行为遭到周边群众质疑后发生冲突等现象,个别事件甚至造成事故。
在玉溪,安全员冯册兴从早上7点就在公交站点执勤或随车检查,维持公交安全秩序。“2014年开始,玉溪主城区各条公交线路配备了50名安全员。一般两人一组,主要在13个人流量较大的重点执勤站点维持秩序,同时不定期跟车服务。”冯册兴说,“遇到不文明行为影响其他人乘坐体验甚至干扰安全行驶的情况,我们会及时上前劝导制止。”
“不饮食,不喧哗”“遇老幼,多帮扶”……在杭州,车厢里,醒目的地铁文明公约读起来朗朗上口。身穿蓝色制服的地铁工作人员、志愿者等如果发现各类不文明行为,会第一时间上前制止,以维护良好的乘车秩序。
“虽然不文明行为偶有出现,但大家的文明程度总体还是很高的。”不少司乘人员表示,此前车厢内还会有进食、推销等行为,随着市民素质不断提高和管理加强,现在已经几乎看不到。
此外,在一些城市,公交乘客多数为学生和老人,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也为他们提供了贴心的照顾。比如,不少地方为了让学生上下学的路更安全放心,专门开通了定制公交“学生号”,根据各校需求,设置多条定制线路。一些地方探索公交“适老化”改造,选取多条老年人乘坐率较高的线路,购置更新一批低地板的车辆,设置爱心专座、轮椅固定区、后门轮椅导板等设施,宣传提示标语均使用大字号,进一步提升老年乘客的出行体验。
多管齐下,规范引导出行行为
用车站车厢广播、信息系统持续宣传,安排工作人员常态化巡查车厢,制止和纠正外放电子设备声音、不规范佩戴口罩等行为……重庆交通开投集团所属轨道集团引导乘客自觉遵守文明乘车规定,呼吁共同参与监督。
山东青岛公交隧道巴士志愿服务团队志愿者邀请当地中小学生走进316路“交通安全”主题车厢,针对嬉笑打闹、吃零食、开窗将头和手臂伸出窗外等不文明行为导致的安全隐患进行讲解,倡导学生争做文明市民。
为确保良好的轨道交通运营秩序和乘车环境,去年11月起,北京市公安局公交总队会同市交通运输综合执法总队、地铁运营企业开展联合治理行动。一年来,霸座、在车厢内进食、扫码推销、大声外放视频或音乐等5类常见的不文明行为得到遏制。
近年来,围绕文明乘车,不少地方坚持完善政策法规、创新管理举措、优化志愿服务,多管齐下消除市民乘客反映强烈的不文明现象,规范引导出行行为。
今年1月,修订后的杭州市地铁乘车规则正式实施。据介绍,新版规则着重修订乘车禁止行为、配合防疫检查等规则,增加背包向前、使用电子设备时不得外放声音、老弱病残孕及怀抱婴幼儿的乘客优先入座照顾专用座位等市民呼声较高的条款。
杭州市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地不断推动轨道交通管理的法制化进程,确保法规文件及时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我们要求每个管理人员一到两天必须完整地坐一趟公交车,随时发现行车中的问题,更好地服务乘客。”玉溪市公共汽车服务公司经理舒伟表示,每名公共交通的管理者都是服务人员,要从乘客视角体验公共交通,有针对性地发现痛点难点问题。
“除了司机和安全员进行劝导之外,可以与执法部门合作形成长效监督机制。由公交公司定期上报部分乘客不文明行为,惩处违法行为。由执法部门通报,形成警示效应,让公共交通更加文明。”该公司安全运调科负责人段绍强表示,如今,大部分乘客很讲文明,“但是从长远看,如果能形成一个监督机制,可以让公共出行更加文明有序。”
《人民日报》(2022年11月28日第 07版 记者 黄 超 沈靖然 窦 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