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热点
  3. 正文

COP15七彩交响 | 亚洲象是云南的原住民

#多样星球#

第127期


COP15第二阶段会议期间,“多样星球”融媒体报道组特别策划推出《COP15七彩交响》人物专访栏目,谨取七位科学家,向躬身行走在云岭大地上的生物多样性专家们致敬!

 

从1932年植物学家蔡希陶来到云南开展植物调查到现在,90年光阴一瞬而过,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们走遍云南的山山水水,一个又一个“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奠定了云南“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的科学基础。

 

“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美丽的彩虹,“哆来咪发唆拉西”,七个音符构成优美的旋律;“山水林田湖草沙”,七种生态系统构成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侯先光、裴盛基、杨宇明、龙勇诚、杨君兴、杨晓君、孙卫邦,七位生物多样性专家命运合奏,一起在云岭大地唱响万物和谐的生命之歌。

亚洲象是云南的原住民

(杨宇明 中国林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

杨宇明专访

1970年,杨宇明小学毕业,恰逢特殊历史时期,他无法继续学业。那时由于国家战略需要,之前一直在东北林区进行的林业开发向西南迁移。林业开发要先搞调查,这是一个苦活累活,愿意去的人不多,年纪轻轻的杨宇明进了勘察队,这一去就是十年时间。

十年里,杨宇明跟着勘察队,走遍了云南乃至西南的山山水水。1978年恢复高考,杨宇明考进大学念生物系。由于之前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他一进大学就成了“专家”。

图片

杨宇明

1980年,杨宇明正在上大学,他的同桌是临沧人,有一天,同学说他的父亲得到一个消息,南滚河的老百姓说有大象在偷吃他们的水稻。同学的父亲很疑惑,大象怎么会在临沧出现?

过几天,暑假到了,杨宇明和同学相约到临沧沧源一探究竟。当时要到南滚河,交通不便,行程艰苦,从县城走了三天才到河边,他们开始了对亚洲象的活动踪迹的寻找。在绕南滚河一周的行程里,他们看到很多大象的痕迹,比如脚印、粪便、食物的残渣以及竹林里大象活动的痕迹等等,眼前的这一切都证实了亚洲象的存在。

有一天,有村民说在河边的稻田里看到了大象,杨宇明他们连忙到河对面的一个棚子里蹲守,可守了很长时间,大象也没有出现。两个同学挨不住饿,回寨子去准备吃的食物和御寒的被子,他们走了没几分钟,大象就从树林里出来了。

杨宇明和同学兴奋不已,迅速抓拍了几张照片。这是第一次正式发现和记录到临沧有亚洲象。

回到昆明,他们迅速写了关于亚洲象的报道,发表在了《中国青年报》上。报道一经发出,林业厅的一位领导跑来他们教室,询问:“你们到底是不是真的见到了亚洲象?”看到照片,这位领导当场就说:“这是个重大发现!”从那时起,杨宇明他们的发现充分证实了,云南除西双版纳和普洱之外,还有一个地方分布着亚洲象,就是临沧沧源的南滚河。

1995年,杨宇明作为主导者,组织了大规模的科学考察,对亚洲象生活的热带雨林、整个树林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以及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民族文化等进行全方位的考察。

考察发现临沧的佤族跟亚洲象,存在着祖祖辈辈延续的文化链接,“他们崇拜大象,和大象之间有一种和谐共存的关系。在当地,有一个节日叫——供象节,佤族同胞们用竹子编成大象,抬到山上供奉,还要给大象送去食物,比如甘蔗、玉米等,和大象建立友好和谐的关系。”

图片

杨宇明展示亚洲象臼齿化石

这次科考还有一个重大成果,“我在做树林资源生态系统的科考时,有幸捡到一块亚洲象的化石”,杨宇明说。

图片

亚洲象臼齿化石

这块化石是亚洲象的臼齿,杨宇明的这一重要发现更是证实了亚洲象是云南的原住民,“亚洲象在云南生活了很长的时间。我们说人象和谐,共存共生,这是历史的延续,亚洲象在这个地方生存繁衍,我们要珍惜它,爱护它,保护它”,杨宇明说。


编辑:陶晓兰   审核:攸莉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