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星球#
第130期
COP15第二阶段会议期间,“多样星球”融媒体报道组特别策划推出《COP15七彩交响》人物专访栏目,谨取七位科学家,向躬身行走在云岭大地上的生物多样性专家们致敬!
从1932年植物学家蔡希陶来到云南开展植物调查到现在,90年光阴一瞬而过,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们走遍云南的山山水水,一个又一个“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奠定了云南“植物王国”“动物王国”“世界花园”的科学基础。
“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美丽的彩虹,“哆来咪发唆拉西”,七个音符构成优美的旋律;“山水林田湖草沙”,七种生态系统构成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侯先光、裴盛基、杨宇明、龙勇诚、杨君兴、杨晓君、孙卫邦,七位生物多样性专家命运合奏,一起在云岭大地唱响万物和谐的生命之歌。
保护绿孔雀,也是在保护中国传统文化
(杨晓君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
杨晓君专访
杨晓君
杨晓君
上世纪90年代,杨晓君团队用4年时间完成了对绿孔雀的调查,结论是中国仅在云南省9个州(市)34个县还有绿孔雀分布,估计种群数量约在800只到1100只左右。“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绿孔雀的减少,并非完全是由气候变化造成。人类活动使栖息生境不断消失及滥捕滥猎,是导致绿孔雀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因素”,杨晓君表示。
由于对绿孔雀的研究,2000年,杨晓君被推选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雉类专家组委员。
2017年,杨晓君迫切地对各个社会群体诉说:绿孔雀因全球数量急剧下降和栖息地急剧缩小,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评为濒危(EN)物种。
2018年,云南再次组织对绿孔雀进行调查,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作为技术支撑单位参与了调查活动。调查结果堪忧,云南仅有8个州(市)22个县(市)还分布有绿孔雀,估计野外种群数量不足500只。20年时间,数量减少了一半,栖息地减少1个州12个县(市)。根据调查结果,杨晓君等人提出了加强栖息地保护、科研监测、宣传、提高保护管理水平、开展人工繁育和野化研究等多条建议和具体实施措施。
2020 年 12 月,云南法院判令对绿孔雀栖息地可能造成损害的一个在建水电站项目停工,以司法方式有效保护了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生态环境。这是中国首例预防性环境公益诉讼案件。为了一种美丽的生灵,我们在学会放弃。
现在,由于相关部门加强了保护,在楚雄州双柏县和玉溪新平县等地依然保存了一定数量的绿孔雀种群和较大面积的绿孔雀适宜栖息地,而随着人工繁殖技术日趋成熟,绿孔雀种群增长和恢复有了希望。
在杨晓君看来,保护绿孔雀的意义还可以延伸到文化保护上来,“一个物种保留下来,对文化也起到保护作用。如孔雀,被认为是百鸟之王。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绿孔雀被誉为高贵和圣洁之物。不管是敦煌莫高窟上的壁画,还是明清三品文官官袍上的补子图案,以及清代官帽上的孔雀翎,都源自绿孔雀,而不是蓝孔雀。如果绿孔雀消亡,和它相关的文化也成了无源之水。”杨晓君说。
资料显示,目前云南共有鸟类945种,占全国68.8%;我国所记录的1253种鸟类中,有112 种仅分布于云南,绿孔雀便是仅有的种群之一。
杨晓君表示,科学家是凭着实证的知识来做判断,保护不能凭着一腔热血,“绿孔雀的生活也是讲究的,本来在山上生活得那么好,山上求偶地方有,沙浴的地方也有,它为什么非要下到河滩边?因为上面针叶林太密了,不好找水,但山箐沟里有清泉水。只要把这几个因素一解决,绿孔雀就一定能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