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盆景由个人爱好发展成致富产业。
“这棵清香木已经被预订了,再修剪一下就可以给客户送过去。”村民王家昌正用一把剪刀对着一棵清香木进行最后的完善,他笑着说,“我们通海人常说家中无盆景,必是俗人家。我们村的人更是对盆景种植情有独钟,以前种盆景是一种爱好,闲暇时种几盆,摆在院子里自己欣赏或送给亲朋好友,现在我们村种植盆景已经发展成一种产业,为村里人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行走在通海县里山乡五山村,可看到家家户户院子里都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盆景,真是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
近年来,通海县依托产业基础,引导广大盆景爱好者积极传承挖掘盆景的文化内涵,进行盆景艺术创作,把小小的盆景培育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效合一”,劳动密集、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三密合一”,市场前景广阔的绿色朝阳产业,打造成通海的一张文化名片。在多年的探索中,通海县里山乡五山村更是将庭院景观转化为盆景产业,实现从庭院景观到庭院经济再到盆景产业的转变,将小盆景做成了“大文章”。
盆景被称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
古城风韵孕育盆景文化
在素有“秀甲南滇”“礼乐名邦”美誉的通海,盆景带着时间打磨的痕迹,传承着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为此,朱德委员长曾发出“此地文物盛,花桩百样殊”的赞誉。
冬日正午的阳光温暖和煦,通海古城街道两旁错落有致的盆景品种繁多、形态各异、妙趣横生,每盆盆景就是一幅散发着诗意的画面,与质朴低调的古城相得益彰,令人赏心悦目。
为建设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美丽县城”,展示通海盆景的特色和魅力,通海在文庙街、南北街建成盆景艺术主题街区,街道中巧妙地“植入”400余盆形态各异的盆景。聚奎阁、文庙、北街街口等处还设计了10个景观,每个景观根据不同地形,建成形状各异、错落有致的小型盆景园。漫步古城,街道中间清渠流水潺潺,两侧盆景点缀其间,古朴的青石板路与青砖灰瓦的建筑相映成趣,盆景的特色和魅力为古城增添了一抹文化韵味和一道亮丽景观。据悉,下一步,盆景艺术主题街区还将延伸至黄龙路,进而将山中盆景、城中盆景和杞麓湖南岸盆景连点成线、沿线成面、连面成体,以盆景文化引领产业发展,推动打造“盆景之乡”品牌文化,实现促进产业发展与提升人居环境“双赢”。
据介绍,为了充分挖掘利用盆景艺术这一传统优势,通海县在由青石小道、小桥流水和古朴建筑组合而成的城区主要街道、老街小巷,打造出“盆景艺术主题街区”“周艾巷”“文化小巷”等不同风格、别具特色的创新型城市景观,每个点根据不同地形,建成形状各异、错落有致的景观,为古城增添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此外,通海还积极搭建平台,邀请外地的盆景协会、盆景爱好者前来交流学习,引导本土盆景从业者和爱好者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不定期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和举办培训、展览、作品评赏等活动,持续提高全县广大盆景从业者和爱好者的制作技艺和鉴赏能力,促进通海盆景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全县盆景存量约60万盆(用于交易35万盆),培育苗木盆景市场主体151户,其中企业18户、个体133户,“昌艺盆景园”“许三盆景园”“梁园”“亦缘居”等具有一定规模和代表性的盆景种植园已达数十个,从业人员上千人,拥有省级盆景艺术师2人、省级高级艺术师5人,盆景正发展成为市场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和通海的文化名片。
庭院经济实现“颜”与“值”兼收。
从庭院景观到庭院经济
在浓郁的盆景艺术氛围熏染下,盆景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通海县里山乡五山村刘家坝,是远近闻名的盆景村,庭院景观必不可少的盆景在这个普通的村落早已成为每家每户的“标配”。而伴随着盆景种植在村里的兴盛,这个村落探索出一条致富新路,实现从庭院景观到庭院经济的转变,让这点缀生活的小小盆景成为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密码”。
冬日的早晨,漫步在刘家坝,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木,近处赏心悦目的盆景,令人心情愉悦。村里不少小院都是推窗见绿、抬头赏景、起步闻香,还有些“颜值爆表”的庭院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玩盆景”在刘家坝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过去是个人喜好,目前已初具规模。步入村中,各家各户房前屋后及道路两旁都摆放着不同种类、不同造型的盆景。据统计,五山村现有盆景3万余盆。
今年53岁的王家昌从小就对花草树木有着浓厚的兴趣。2000年,王家昌就开始专心研究盆景,从起初自己学习钻研,到后来去外地求学;从盆景的上盆、修剪、造型、施肥、病虫害防治到市场销售等,他都认真学习。通过学习,他成为村里较早从事盆景销售的人。
“我主要是做中小型盆景,价格在200元至几万元不等,随着大家生活品质的提高,购买盆景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2021年销售额达到15万元。”王家昌高兴地向记者介绍。在他家院子里,清香木、尖叶木犀榄(鬼柳树)、迎春花、桃树、梅树等各类盆景造型各异、夺人眼球,且大部分已被顾客订购。
五山村党总支书记胡存轩告诉记者,五山村下辖10个村民小组,总面积11.123平方公里,辖区内林木、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和林木绿化率达70%以上,气候非常适合盆景培育。在历史文化的熏陶下,五山村400余户农户几乎家家都种植盆景,村内现有大大小小盆景园或基地20余个、盆景从业者50余人。有中大型盆景1万余盆,育苗成型的小型盆景2万余盆,主产清香木、尖叶木犀榄及迎春花、桃树、梅树等品种的花桩盆景,年交易额达400余万元。
“养花是银罐子,做盆景是金罐子。”胡存轩表示,盆景观赏价值高,对村容村貌有一定的美化作用,发展盆景产业不仅可以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还有利于搞活经济,增加村民收入,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活力。目前,五山村正积极引导农户发展盆景产业,且占地15亩的盆景交易市场已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为消费者与卖家提供了一个大型的交易平台。从2022年11月开始,每周六举行盆景交易会,以此不断提升五山盆景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依山傍水、一庭一院、鸟语花香,这是五山村村民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如今,五山村家家户户积极投身到盆景村建设中,用实际行动逐步将向往变成现实。胡存轩说,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盆景这篇“大文章”,让庭院景色变成让老百姓增收致富的经济产业,实现“颜”与“值”兼收。
里山乡五山村被云南省盆景赏石协会评为全省唯一的“省级盆景村”。
“小盆景”栽出“大产业”
伴随着庭院经济在里山乡的发展,盆景文化产业也在以迅猛的势头在当地发展。2022年9月17日,全省盆景赏石协会工作会议在通海召开,里山乡五山村被云南省盆景赏石协会评为全省唯一的“省级盆景村”,云南中卉御芳园林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卉御芳园林”)挂牌为云南省盆景赏石协会实训基地,盆景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走进位于里山乡的中卉御芳园林,摆放整齐的各类盆景姿态各异、郁郁葱葱,在冬日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耀眼,焕发出勃勃生机,工作人员正分工有序地忙着为盆景进行修剪和打包销售。
中卉御芳园林于2021年10月成立,采用“公司+农户+合作社”的生产模式,主要从事本土花木盆景的种植、深加工及批发销售,进而带动水泥花盆制作、花卉种植、园林、城市绿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一系列产业发展。“通海县自明清就有制作盆景的历史,我们家四代人都从事盆景制作,公司主要培育小、中、大型盆景和山水盆景,小型盆景市场价值在200元至300元,大型盆景市场价值由2万元到100万元不等。”中卉御芳园林总经理苏家全告诉记者,公司的盆景已走出云南,销往山东、河南、江苏等12个省及老挝、缅甸等国家。
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公司也积极带动农户从事盆景制作,助力乡村振兴。“我们会定期请盆景大师来讲解,提高农户盆景制作技艺。此外,通过协会,加强与个体经营者的联系,解决销售渠道不畅的问题。”苏家全说,目前,公司拥有6个盆景基地、120家加盟盆景园、2个花盆加工厂、5个加盟花盆加工厂,提供就业岗位70余个,从业者的收入由原来的4万元至5万元增长到6万元至9万元,带动通海及周边地区1000余户农户种植盆景。2021年,企业年产值突破1000万元,创造利润300余万元,带动通海200余户农户创业就业。
农户吴正宏高兴地告诉记者,自己2017年成为盆景种植户,此前面临技术不精、销售不畅等难题,在公司的引领帮助下,种植有了技术,造型有了设计,销售有了渠道,现在做盆景的收入比以前增加了4万元左右,生活越来越好了。
苏家全表示,下一步,公司将扩大种植规模,培育优质且有特色的盆栽植物,3年内拟扩建盆景园、花盆制作厂20个。同时,加强与政府、企业、学院、实训基地等合作,推动盆景艺术创新,打造更多具有浓郁云南特色的产品。“我们将积极拓展线上销售渠道,通过抖音、视频号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盆景。”苏家全说。
据里山乡党委书记吴芳芳介绍,通海是滇派盆景的主要发源地,始于元代、兴于明清,现存各类盆景60余万盆,盆景分布以里山乡为核心,辐射县城、九龙街道、河西镇、杨广镇等。此前,里山乡的盆景产业发展缺少集中管理,“散、少、小”问题突出,大部分盆景经营者多分布在公路沿线,便于运输管理,盆景从业者各自为战,没有形成合力,难以形成产业规模。
吴芳芳表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集生态价值、休闲价值、文化价值于一体的盆景将迎来新的发展前景。下一步,里山乡将积极引导盆景素材苗木培植,做大做强清香木等本地品种,引进培育新品种,探索果树盆景、花卉盆景、蔬菜盆景制作。同时,大力发展小微盆景,将以案头盆景、组合盆景、山水盆景、礼品盆景等为主,将盆景分类生产,形成高、中、低档产品,沿着低成本、批量化、多样化、商品化生产的思路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拉长产业链条,扩大消费群体。
吴芳芳告诉记者,在整合现有苗木盆景市场资源、创新样式的基础上,里山乡将积极谋划建设盆景文化产业园,实现交易集散、艺术观赏、技艺交流、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等功能整合,积极创建玉溪市盆景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把通海打造成云南省乃至西南地区盆景交易集散地。此外,实施“互联网+盆景”发展策略,引导苗木盆景龙头企业开通第三方电商平台,培育苗木盆景产品网络销售品牌,充分发挥电商直播、短视频等直观生动的宣传推广和购物体验优势,大力开展特色乡土苗木及盆景的网上直销促销活动,形成一批“网红”苗木及苗农,助力小型特色苗木经济发展。
下一步,里山乡将以产业发展的系统性思维重新定义盆景产业,重点培育盆景素材苗木,开发苗木盆景优势产品,以“小、快、灵”为产品定位做商品化盆景,积极培育苗木盆景龙头企业,实现产业从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粗放管理向集约创新转型,做大做强苗木盆景产业。(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梦琪)
短 评
让庭院经济走得更快更远
□ 绮梦
从推窗见绿、抬头赏景、起步闻香的庭院打造到把小小盆景培育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效合一”的庭院经济,再到如今的盆景产业,通海县里山乡五山村作出了生动实践,自家的小庭院最终成为增收的“经济园”。在阔步前行的乡村振兴道路上,五山村庭院经济的发展之路生动诠释了小而美也能成其大,“方寸之地”亦能变成“增收宝地”。
通过五山村大力发展盆景产业,可以看到庭院经济大有可为。依托通海县盆景文化的悠久历史与浓厚氛围,五山村将小小的盆景做成了产业,从一组数据中可窥一斑:村内有盆景园或基地20余个、盆景从业工匠50余人,其中中大型盆景1万多盆、育苗成型的小型盆景2万余盆,年交易额400余万元。一个小小的庭院实现经济转换后带来的是经济和环境的双收益,而其载体仅是自家庭院,这给我们带来了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启示。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农村安心拆除工作,一批闲置的危房空房被拆除,拆后的盘活利用成了新的课题,通海县五山村庭院经济的发展已经作出有益的探索示范。那么,同样以家庭为单元、庭院为载体,我们亦可以探索因地制宜地把自家的小庭院做成菜园、果园、休闲农庄、农家乐等,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同发展。而庭院经济的投入相对较少,甚至可以是带有实验性的创新,一旦成功便可获得收益。当然,发展庭院经济,当地政府应当做好组织引导,避免邻里效应盲目跟风。
从五山村的发展我们看到,庭院经济可以适应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具有灵活性、个性化等显著特征。那么,在探索发展庭院经济时应当因地制宜,必须立足当地特色资源,发展有鲜明地域特点的乡土特色产品,同时要摸清市场供需现状,从实际出发,做好发展规划。在种植发展方面,应当挑选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种植品种,形成与大田作物的差异化发展;在养殖发展方面,应当选择适合庭院养殖的特色品种,优化养殖结构,应用养殖新技术提高养殖效益。
当然,我们要看到庭院经济是小规模的经济模式,其特点是以小成本促进增收的同时,为农户致富带来更多可能性。要想拓宽发展口径,必须融入当地乡村发展规划,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从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到吸引更多其他产业深入融合,不断衍生出加工、文创、休闲旅游等更多附加值。
庭院经济虽体量有限,但其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多种可能,其背后蕴藏着广而深的巨大潜力,发展好这小小的“庭院经济”,有助于增强乡村社会的活力,更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