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供水保障3年专项行动
目标任务:建设1100件以上集中供水工程,改变15万依靠水窖供水人口和17.5万水窖辅助供水人口供水方式
完成情况:全省共开工集中供水工程项目1648件,已完工1105件,改变了15.15万依靠水窖供水人口和17.82万水窖辅助供水人口的供水方式
2、解决好群众住房方面的揪心事、烦心事、操心事
目标任务: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500个,改善10万户以上居民的居住条件
完成情况:全省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923个,改善15万户以上居民的居住条件
目标任务:加大烂尾楼整治力度,全省91个存量项目基本实现复工
完成情况:334个存量烂尾楼整治工作持续稳定推进,其中涉及民生需要交楼的307个项目,
已交楼164个项目,稳定复工复产137个项目
目标任务:加快推进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化解,实施动态清零行动,做到应登尽登
完成情况: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全省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累计发现问题项目(小区)3780个,
住户约143.98万户(套),累计化解问题项目(小区)3761个,住户约142.62万户,按项目(小区)化解率为99.50%,按户(套)化解率为99.05%,为约141.84万户解决了“登记难”“办证难”问题
3、县级公立综合医院专科能力提升工程(薄弱专科)
目标任务:
县级公立综合医院中,100%设立口腔科独立科室,95%设立康复科独立科室,60%设立精神科独立科室,60%设立眼科独立科室,40%设立老年病科独立科室
完成情况:
全省县级公立综合医院中
100%设立了口腔科独立科室
96.9%设立了康复科独立科室
66.7%设立了精神科独立科室
64%设立了眼科独立科室
55.8%设立了老年病科独立科室
4、农村公路建设
目标任务:以“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为抓手,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以上
完成情况:全省累计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7926公里,374个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的自然村在全省率先实现100%通硬化路
5、云南惠老阳光和老年健康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目标任务:聚焦高龄失能老人照护刚需,改造建设120个街道(乡镇)级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新增护理型床位5000张,全省护理型床位占比达50%
完成情况:全省共改造建设126个街道(乡镇)级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新增护理型床位5430张,全省护理型床位占比达51.34%
目标任务:加快构建“十五分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重点发展老年人急需的助餐服务,建设“老年幸福食堂”
完成情况:建设95个“老年幸福食堂”
目标任务:开展5000户失能、残疾、高龄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
完成情况:开展5316户失能、残疾、高龄困难老年人家庭居家适老化改造
目标任务:创建20个社区(乡镇)医养结合示范机构,打造20家医养结合优质服务单位
完成情况:已创建20个社区(乡镇)医养结合示范机构、打造20家医养结合优质服务单位
6、“文化大篷车·千乡万里行”惠民演出和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
目标任务:全省国有文艺院团送戏下乡不少于1万场,其中省级院团不少于300场,向社会公开招标采购80场,州(市)、县(市、区)院团不少于9620场
完成情况:全省各级文艺院团完成惠民演出10110场,观众达767万人次
其中,省级院团完成352场,政府采购100场
同时,开展线上惠民演出1164场,5000余万人次观看演出
目标任务: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150个、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20项
完成情况:实施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保护传承工程项目172个,打造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工程项目27项
7、开展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
目标任务:实现并稳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00万人以上
完成情况: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569.27万人,其中,省外转移就业388.17万人、脱贫劳动力转移就业323.7万人、脱贫劳动力省外转移就业104.05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60.5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总体保持稳中有升
8、云南省学前教育普及普惠项目
目标任务:在继续支持乡村幼儿园建设的同时,加大县城、城乡接合部、城区幼儿园的建设力度,新建、改扩建200所幼儿园,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
完成情况:全省共新建、改扩建幼儿园211所
9、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目标任务: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80万亩。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项目区土地质量,改善耕作条件,降低生产成本,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发展
完成情况:中央和省级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资金53.18亿元,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80万亩以上
10、科技特派员推进乡村振兴科技服务工作
目标任务:新选派科技特派团20个,服务“一县一业”,新选派科技特派员2000人,服务“一村一品”,将创新的动能延伸到田间地头
完成情况: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三年行动计划,选派科技特派团24个、
科技特派员2010人,形成“全覆盖、常在村”工作机制,服务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