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以高品质、高投入、高效益的羊肚菌全产业链发展为切入点,种植面积达3000亩,产量每亩突破350公斤。
记者从市供销社获悉,2022年,我市食用菌产业总产值达12.78亿元,同比增长13.32%。这个自2021年加大培育力度的产业,短短两年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些成绩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发展举措,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如何破解发展瓶颈,加速提质增效?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成绩:产量产值逐步增长
2020年11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云南省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将围绕提升食用菌品质、扩大栽培食用菌规模两大任务,致力将我省打造成全国野生菌贸易中心、高原特色食用菌生产中心和全国大宗栽培食用菌生产基地。玉溪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把食用菌产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成立了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在市供销社设立办公室。2021年7月5日,我市印发《玉溪市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紧紧围绕全市发展壮大千百亿级产业目标,按照“种植作示范、加工多中心、销售强集散”的总体思路,力争把食用菌产业发展成为玉溪市农业“6+N”产业体系中的高原特色农林优势主导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助推乡村振兴。
自此,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据市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介绍,目前全市栽培的食用菌主要有羊肚菌、香菇、平菇、天麻、茯苓等,野生食用菌主要有牛肝菌、干巴菌、鸡枞、青头菌、鸡油菌等,产量产值逐年增长。培育了一批具有市场核心竞争力、高质量发展的食用菌龙头企业,积极探索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农户的“双绑”利益联结发展机制。2022年新注册成立食用菌企业42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2户,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食用菌企业73户、农民专业合作社52户。截至目前,全市共有食用菌类“三品一标”产品12个,其中无公害产品1个、绿色产品3个、有机产品8个。易门干巴菌、易门鸡枞、易门松露、易门牛肝菌四大菌类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申报正在加快推进。
短短两年,我市野生菌保育促繁示范基地建设、食用菌仿生栽培示范基地建设、人工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包山养菌理念渐入人心,保育促繁技术逐步落地开花。全市包山养菌主体285户,面积达32万余亩。天麻、松露、茯苓等食用菌仿生栽培渐成规模,通海县源森天麻专业合作社成功选育的“林麻一号”获得省级新品种认定证书,是目前全省唯一取得认证的天麻品种。全市种植食用菌面积达8600亩,为食用菌产业增添了发展新动能。
困难: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野生食用菌生态系统脆弱、产量低,栽培食用菌发展缓慢,加工企业竞争力不强,产业基础设施薄弱,是当前食用菌产业发展存在的短板。”易门县供销社相关部门负责人分析说,就易门的情况来看,栽培食用菌技术服务体系尚未形成,服务能力不强,缺少真正能带动食用菌种植发展的“链主”——龙头企业和企业;加工龙头企业的“龙头”作用发挥不明显,高附加值产品占比不大,绿色有机产品不多,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待加强;流通服务平台建设滞后,电商服务平台作用发挥不够,电子商务交易量小,作用发挥不明显;没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专业食用菌交易市场(中心),产品辐射带动效应不突出。
“就全市的情况来看,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严重制约着食用菌产业的提质增效。”市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分析说。
一是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栽培食用菌分散经营,规模化、标准化栽培程度低,自动化、智能化栽培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食用菌生产企业、合作社多以初级加工品为主,科技研发零散、单一,科技创新能力滞后,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企业文化、食用菌文化宣传力度不够。
二是产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缺少专业的研究机构对食用菌进行渗透式研究,产供销体系还不完善。没有统一的菌种研发基地,自引自繁菌种的质量参差不齐。全市只有易门形成食用菌规模化市场,多以鲜品、烘干品、冷冻品、盐渍品为主,制约了“云菌”玉系产品、品牌进一步拓展国内外市场。
三是产业发展技术力量薄弱。一方面受过专业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的菌农不多,以野生菌保育促繁技术为例,全市258户包山养菌农户,参加过保育促繁培训的仅为33%。另一方面我市食用菌种植专业技术人才仅有2人,食用菌栽培点多面广,技术指导难以渗透到千家万户。
对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在采访过程中,食用菌种植户、合作社负责人及食用菌加工企业负责人纷纷表示,玉溪食用菌产业发展缺乏管理体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栽培食用菌无财政支持,生产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亟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
如何加快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接受采访的对象们表示,要提高协调管理服务能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结合各县(市、区)实际,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首先,加大“云菌”玉系产品、品牌建设力度,做好“云菌”玉系产品地理标志暨原产地认证工作。加强地理标志区域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加强对野生食用菌资源的保护,提升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技术并推广应用,加强野生食用菌原产地环境保护,增加野生食用菌的自然产量。加大“云菌”玉系特色珍稀食用菌品种选育,积极引导企业实行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
其次,加大精深产品开发力度,提高食用菌产业的经济效益。做强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野生菌王国”的品牌效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省内外个人、企业、科研单位、民间团体投资兴办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和研发中心。
再次,要推动“云菌+”多产业链发展,将食用菌产业功能向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拓展。推动多业态升级发展,做足“云菌玉系+”文章,推进“云菌玉系+培训教育”“云菌玉系+旅游+文化创意”“云菌玉溪+药膳饮食+康养”“云菌玉系+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多种模式、多种业态的发展,促进食用菌产业二产精深加工,并连接三产旅游文化产业,带动城乡发展,推动三产深度融合升级发展。
市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市将稳步推进羊肚菌种植,做好包山养菌和保育促繁技术的推广培训和宣传发动工作,以平菇、香菇等品种为主,稳步扩展人工食用菌种植,以“龙头企业+农户”的模式,年内新增平菇(含榆黄菇)、香菇等80万棒以上。其次,抓好项目机遇,培育一批食用菌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做好“三品一标”创建工作。重点服务好企业,做好省食用菌产业发展项目资金的申报工作,积极争取省食用菌产业发展资金,全市新增食用菌类“三品一标”产品5个以上。(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陆合春)
编辑:刘燕 审核:杨雪
滇公网安备 530402020002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