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政府公告
  3. 正文

关于玉溪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关于玉溪市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2023年1月6日在玉溪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

玉溪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初步预计,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7%,进出口总额下降55%,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下降16.3%,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上涨2.2%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城镇化率达55.8%,粮食产量达61.8万吨。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稳经济措施有力有效。认真落实国家和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政策,制定出台稳增长42条、稳经济43条措施,谋划实施产业强市等系列三年行动计划,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55亿元以上。成立重大项目要素保障百日攻坚大会战工作专班,出台市预算内前期工作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44.1亿元,争取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10亿元。

(二)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制造业发展态势强劲。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户,总量达489户。山东丰元等锂电池项目开工建设,玉溪卷烟厂就地技改等重大项目加速推进,信华科技等项目竣工投产,嘉和生物英夫利昔单抗药、泽润生物2价宫颈癌疫苗获批上市。高新区被认定为省绿色低碳示范产业园区。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建高标准农田25.1万亩,全年粮食种植167.3万亩;完成烟叶收购156.6万担、烟农收入26.5亿元,分别实现蔬菜、水果、花卉产值105.01亿元、65.47亿元、31.44亿元;获评省“10大名品”数量居全省第二;净增农业市场主体3327户。服务业稳步恢复。万达广场、铂尔曼酒店等相继投入运营,青花街被认定为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建成汇龙生态欢乐大世界、华宁欢乐世界等4个省级重大文旅项目,包装28个文旅重大项目,实现旅游总收入430亿元;中国西南·玉溪国际物流港物流园等项目稳步推进。数字经济释放动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接入企业达231家,正成工数控机床全产业链智能运营管理平台获评2022年国家工业互联网创新领航应用案例,荣获“中国领军智慧城市”称号。

(三)投资作用充分显现。产业、工业、民间投资预计分别增长100%、120%、22%以上。新增入库项目1065项、增长6.8%,首次突破1000项。玉楚高速建成通车,机场高速启动建设,大化产业园区铁路专用线开工建设;全域现代化水网项目开工197件、完成37件,滇中引水一期工程超额完成投资预期;26个风电光伏项目预计完成投资50亿元以上;4个亿元以上重大物流项目开工建设;建成5G基站5140座。要素保障力度加大,下达市预算内前期工作经费1.2亿元。

(四)改革开放活力释放。出台加大营商环境工作力度十五条措施;367项行政许可事项纳入清单管理,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最多跑一次率均达100%。市场主体活力迸发,实有各类市场主体30.3万户。外贸外资稳中提质,新备案外贸进出口企业116户,新增外商投资企业11户。精准招商成效显著,引进市外国内到位资金预计增长12%。创新实力持续增强,入列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为0.9%。

(五)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新增市政道路54.9公里、燃气管网37.2公里、供排水管网270公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2个、老旧小区275个,红塔区、峨山县获评省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优秀典型。易门县、峨山县获评省“美丽县城”。积极开展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完成绿化面积2.7万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帮扶2406户7995人“三类”监测对象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成3个示范乡镇、29个精品村、245个美丽乡村评定。

(六)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持续推进“湖泊革命”,抚仙湖流域污水收处实现全覆盖,星云湖、杞麓湖15个截污项目开工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县市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Ⅲ类及以上,成功列入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保持下降趋势。

(七)民生福祉不断增强。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77%。大力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3.6万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0.1亿元。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幼儿园、小学学位分别新增720个、1665个,红塔区入选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名单。大力发展卫生健康事业,成为全省唯一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城市。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5.3%、95%,工伤保险新建项目参保率100%,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23382.4万元、特困救助供养资金4075.6万元。成功举办第十六届省运会、第十二届省残运会暨第六届特奥会。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保供稳价、财政金融风险监测、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工作。

二、202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2023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15%左右,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城镇化率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粮食产量稳定在60万吨以上。

三、2023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建议

(一)狠抓政策落实,保持经济平稳运行。提升政策把握能力。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疏通政策传导机制,最大限度释放政策红利;超前谋划、主动对接,争取重点工作、重大项目纳入省级政策支持范围。强化经济运行分析。健全常态化经济运行分析机制,增强经济调度工作的前瞻性和精准性,从项目谋划、招商引资、审批服务、要素保障等环节进行全周期调度。

(二)加强动能转换,助推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推动矿冶、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正成工数控机床智能研发及技术改造等项目建设,实现玉昆、仙福钢铁等产能置换升级改造项目竣工投产。巩固提升卷烟及配套等优势产业,加快玉溪卷烟厂就地技改项目建设,着力打造烟草产业升级版。培育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亿纬锂能一期等项目建成投产,推动沃森多糖结合疫苗扩产扩能,提速9价宫颈癌疫苗等优势在研产品研发和报批进度。提升农业发展质效。落实好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建设高标准农田10万亩以上,确保粮食种植面积167万亩、产量60万吨以上;种植烟叶58.7万亩、收购158.5万担;分别完成蔬菜、花卉、中药材种植140万亩、9万亩、8万亩以上,新植水果2万亩以上;畜牧业产值增长3%以上。推动消费复苏回暖。打造中高端优质消费场景,持续推进万达广场、临岸三千城购物公园等核心商圈、商业中心和特色街区建设,创建青花街省级示范步行街。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积极争创帽天山寒武纪世界自然遗产5A级旅游区和石门峡4A级景区,旅游总收入增长10%以上。大力发展冷链、电商、保税、快递等新兴物流业态,积极申建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省级物流枢纽。强化数字经济赋能。持续推进算丰服务器智能制造及生产管理集成平台等项目建设,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推广利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平台、接入企业270户以上。

(三)优化投资结构,持续增强发展后劲。精准谋划项目。聚焦国家、省政策导向,谋划一批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具有引领作用的项目,确保固定资产投资突破千亿;围绕结转在库、计划新入库、储备转新开工三大类别,力促投资支撑率达120%。高效推进项目。加快推进澄华高速、峨石红高速、机场高速、大化产业园区铁路专用线等综合交通项目,提速十里河水库、亚尼河水库、白沙河水库等重大水利工程,新建5G基站1000座。保障服务项目。建立重大项目常态化管理工作机制,安排1亿元市预算内前期工作经费,抓好中央、省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债券项目的申报发行工作;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工程项目建设,民间投资增长20%。

(四)强化创新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进各领域改革。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提升理财治税能力,持续推动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稳妥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力争营商环境评价综合成绩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各项指标排名全省前列;深化“放管服”改革,新增22项“跨省通办”、16项“一次办”服务事项。提升市场主体发展质量。深入实施市场主体倍增计划、龙头企业培引计划,加快推动市场主体上数量、提质量,增实力、提效益,确保新增市场主体3.6万户。加大对外开放合作力度。抢抓中老铁路沿线开发和RCEP实施机遇,建好建强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启动海关监管场所建设,巩固提升农产品出口,扩大生物医药等工业品出口,培育一批外贸龙头企业。推行多层次联动招商,加强沪滇协作,引进市外国内资金增长10%以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全力提升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能级,分别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和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0户、150户以上,组织推荐省级以上高层次科技人才8人以上,培养中青年学科技术带头人230人以上,申报院士专家工作站6个,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7.3%。

(五)优化空间格局,促进城乡联动融合。助推区域融合发展。积极融入滇中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强化与滇中其他州(市)深度合作,推动昆玉协同发展。高品质打造中心城市。统筹推进红塔区、江川区、通海县、峨山县一体化发展,积极申报全国第二批城市更新示范市,加快城市市政道路、天然气管网、内涝系统等设施提档升级,严格管控城市与建筑风貌。强化县城载体作用。一体推进健康、美丽、文明、智慧、幸福县城建设;推进红塔区、峨山县、新平县、通海县、元江县等发展铁路经济,以易门县、新平县、元江县、华宁县为重点大力发展热区经济。因地制宜建设小城镇。推进江城等15个重点镇发展成为先进制造、文化旅游等专业功能镇,推进35个一般镇发展成为服务乡村、带动周边的综合性小城镇,培育一批镇区人口超2万人的小城镇。

(六)坚持多措并举,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双绑”机制动态监测与管理,实现全市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所在县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2个百分点以上;实施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全部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稳定在5万元以上、65%的行政村达10万元以上。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强化美丽乡村建设星级化管理,开展绿美乡村三年行动,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改造新建农村卫生公厕165座、户厕3880座,完成2个示范乡镇、20个精品村、200个美丽村庄建设任务。

(七)践行生态优先,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湖泊革命”。落实“三治一改善”工作,实施入湖河道水质提升工程,实现“三湖”流域污水收处全覆盖;完成“三湖”流域39个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保护修复;推动澄江市全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克期完成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年度整改任务,全力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以更高标准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实施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化改造;加快峨山甸中镇白土、昔古牙光伏,易门马头村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建设;加强绿色低碳产业金融支持;广泛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

(八)全力保障民生,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提升就业创业质量,确保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0万人以上,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扶持政策。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统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发展卫生健康事业,推动市中医医院等项目建设,实施HPV2疫苗“健康惠民工程”三年行动,组建“大玉医”城市医疗集团和城市中医医疗集团,实现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覆盖;谋划好“后省运时代”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扎实抓好全国个人养老金先行城市工作,加大困难群众救助帮扶,强化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

(九)树牢底线意识,坚决维护安全稳定。因时因势优化疫情防控措施,提升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确保粮食能源供需平衡,实现重要民生商品量足价稳。稳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兜牢基层“三保”底线。强化市属国有企业债务约束,有效维护金融秩序稳定。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筑牢防灾减灾救灾防线,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编辑:刘燕   审核:杨雪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