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社会
  3. 正文

玉溪师范学院教师张建生讲述自己与国歌的故事

核心阅读:“国歌法的颁布明确了个人、部门、政府对国歌奏唱的具体责任,并以此进行爱国教育,使更多人记住国歌歌词、唱好国歌、理解国歌。”近日,记者采访了玉溪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教师张建生,听他讲述自己与国歌的故事。

张建生,男,1972年出生,大理鹤庆人,白族。1995年,23岁的张建生进入玉溪师范学院音乐系,从事合唱指挥教学工作。

国歌是一首庄严神圣、激荡衷肠的歌

“你知道是谁教会我唱国歌的吗?是我爸爸。我从小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在高中以前都不会讲汉语,但是会唱国歌、红歌。并且像我这样的人,在我们民族地区比比皆是。”在滇西北长大的张建生回忆道,“我们这一代人,从牙牙学语就听着《东方红》《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大海航行靠舵手》等红歌长大,沐浴红歌中,深受红歌鼓舞,从小受其熏陶。”

“在我们这一代人成长的记忆中,生产队和学校的大喇叭里传出来的都是红歌,特别是做农活的时候,半导体收音机里听到的也是红歌。”张建生说,“有一年,我带着学生去怒江采风遇到位老人,她不会说汉语,但在分别的时候,她给我们哼起国歌和《东方红》送行,我和学生们都感到十分震撼。”

张建生认为,每一个独立的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歌,国歌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是国家最直白的文化名片和最有力的主权宣言。在一首首不同旋律的国歌里,大家能品读出其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气质,感受到这个国家的民族精神和人民意志。所有的国歌都可以唤起国民的爱国情怀,国歌对提升一个国家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1935年,聂耳和田汉的合作成就了《义勇军进行曲》,它让每一个中国人热血沸腾,为之自豪,我们的国歌如此富有活力和感染力,展示了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张建生表示,“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史中,各民族互动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特别是以国歌为代表的红色音乐文化是我们沉思艺术和汲取养分的地方,我们应该意志坚定地站在民族的立场上寻找文化根脉,保留和追寻传统的审美价值。”

“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的总称,国歌中使用的就是‘中华民族’这一明确概念,因此国歌法的实施进一步激发了全体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还增强了全体公民的国家共同体意识,有助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力量。”张建生说。

在传播国歌文化价值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那么怎样才能讲好“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呢?张建生表示,这对玉溪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及玉溪市文联音乐家协会来说都是一个重大课题,在日常教学和创作活动中,他也身体力行加强对聂耳精神和国歌法的宣传。

他曾参与并承担2021年首届“聂耳和国歌”音乐论坛的学术主持;收录征集近40篇学术论文并主编校稿出版《光辉印痕》论坛论文集等;他对国歌音乐本体的艺术研究、聂耳本人的成长经历和投身革命的细节、情节、情怀等开展研究,以及对与《义勇军进行曲》相关的爱国主义教育颇有见解。

张建生说,玉溪师范学院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作为聂耳故乡的一所大学,玉溪师范学院所属相关专业一直在教学中努力践行“聂耳和国歌”精神,一方面在国歌的规范性上,对学院学生的教学很严格,用更高水准去要求他们。另一方面,在音乐专业教学中,加大了聂耳音乐作品的教学占比。在声乐、合唱指挥等专业科目中,加强了聂耳音乐作品的教学分析及实践等。让学生通过学习,更好地去了解聂耳音乐作品的内涵,让学生对“聂耳和国歌”的精神有所体会和感悟。

另外,张建生还策划组织了多场与“聂耳和国歌的故事”及国歌法内容相关的红色音乐品鉴会宣讲;策划创编了《国歌故事·红色音诗》剧目,并进行了云南省艺术基金的申报工作。张建生针对怎么有效讲好国歌、红歌的故事等进行不断探索,希望通过新的艺术表演形式,克服传统舞台剧目的短板,依托红歌文化传播的核心功能和主要方式,去实现舞台向基层的无限延伸。

“不管是时过境迁,还是继往开来,国家、民族及我们每一个人脚步的迈动,在追寻光明,追求希望的征程中,舞出了一段段非凡坚实的足迹。”张建生说,“逝去了时代芳华,留下了光辉印痕。‘聂耳和国歌’的精神激励着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为党奋斗,为国而歌,为民呐喊,也激励着我们要唱好国歌、理解国歌,在传播国歌文化价值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沈杰)

编辑:陶晓兰   审核:攸莉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