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向社会免费开放。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生命繁衍、进化
文明推进、发展
从寒武纪的三叶虫
到两亿年前的恐龙
从元谋人的遗迹
到三千年前沧源崖画的笔触
再到古滇国辉煌的青铜文化
一起跟着时间的脚步
看这片土地是如何孕育出
光辉灿烂的文明
五亿年前
生命在这里爆发
奏出赞歌的第一个音符
七彩云南中部,美丽的抚仙湖畔,一片18平方公里的低山丘陵,因形似草帽而得名帽天山。这里埋藏着一个世界级的化石宝库——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分布最集中、保存最完整、种类最丰富的早期寒武纪地球生命现象的记录,是已知的古生物化石“模式标本”产地,是动物界各个门类多样性起源的直接证据。澄江化石地被国际科学界誉为“古生物圣地”“世界级的化石宝库”“20世纪最惊人的科学发现之一”。
依化石地而建的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占地面积约200亩,主馆展馆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配套设施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2020年8月10日博物馆对公众免费开放以来,参观人数累计138万余人次。
两亿年前
恐龙层叠起几个时期
展示着生命的兴衰演变
中国云南禄丰恐龙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禄丰市境内,占地面积101.44km²,包括五台山景区、大洼恐龙山景区(包括石灰坝景区)及阿纳恐龙山景区,主要地质遗迹集中分布于大洼恐龙山、老长箐、九渡、五台山等地,主要地质遗迹景观有:地层剖面、古生物、地貌景观、水体景观等4大类型。
自1938年发现第一具恐龙化石以来,在公园内发现的禄丰蜥龙动物群化石已达25属38种;在1975年发现了禄丰古猿化石,使禄丰成为世界唯一在同一小型沉积盆地内发现恐龙、古猿的地质遗迹地,禄丰市因此获得“恐龙之乡”“化石之仓”“人类摇篮”的美誉。
目前,中国云南禄丰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已经建设成为集地质遗迹保护、科学研究和科普展示的重要基地和窗口。其中建成的禄丰世界恐龙谷景区,是一个集遗址保护、观光休闲、科普科考为一体的恐龙文化主题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先后获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中国最美国家地质公园等称号,年游客量超100万人。
循着元谋人的足印
大自然雕刻出地球生命的轨迹
风雨洗礼,时光打磨,雕刻出土林奇观,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元谋境内共有13座土林,总面积达42.9平方千米,距今已有150万年历史,历经千百万年的自然变化,造化出色彩绚丽、姿态万千、规模宏大的天下奇观,成为摄影爱好者、影视拍摄者、绘画艺术者和文学创作者的艺术殿堂。
元谋土林是“中国元谋影视基地”“中国摄影家协会摄影创作基地”,《无极》《千里走单骑》《大兵小将》《捉妖记2》《斗破苍穹》等50余部影视作品皆在土林取景拍摄。
元谋也被称为“亚洲的人类摇篮”。约在170万年以前,已经解放双手的元谋人就已经在元谋一带亚热带草原和森林中,开始使用粗陋的石器捕猎。与此同时,元谋人还学会了用火,摆脱了茹毛饮血的时代。
1965年5月1日,为配合成昆铁路的修建工作,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钱方先生在元谋考察的过程中发现两枚疑为猿人的牙齿化石,后被命名为“直立人元谋新亚种”简称“元谋直立人”,后经古地磁测定距今约170万年,是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的直立人化石。
1972年2月22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了这一重大发现,《人民日报》同时刊文报道:“这是继我国北方发现的北京猿人和蓝田猿人之后的又一重要发现,对进一步研究古人类和我国西南地区第四纪地质,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元谋人”的发现将中国人类历史向前推进了100多万年,表明长江流域的云南是人类起源与发展的关键地区,有力挑战了人类起源非洲的学说,为人类起源与发展多元中心论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持,“元谋人”作为中国人类历史的开篇被写入中国历史教科书首页。
元谋猿人遗址是中国更新世早期地层中含人类化石的重要遗址之一,在早期人类演化和我国早期人类社会历史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是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千年前
一个民族手握画笔
绘出了原始生活的百态图
沧源司岗里崖画谷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勐来乡,因具有3500多年历史的古崖画而闻名海内外。“司岗里”是佤族人民创作的许多关于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是佤族的创世史诗。
沧源崖画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崖画之一,1965年由云南省历史研究所汪宁生教授首次发现,崖画分布地域东西长约25千米,南北宽约15千米,地处小黑江及其支流的峡谷地区,海拔1000至1800米之间。通过高精度铀系测年研究,沧源崖画绘制于距今约3800至2700年,是中国西南边疆地区史前文明多样性的重要证明,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司岗里崖画谷集中了沧源最优质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拥有崖画、天坑、国画长廊、司岗里溶洞等自然、人文景观。2021年12月31日,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发布确定为第二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两千年前
滇人用巧夺天工的冶铸技巧
将生活熔铸成青铜瑰宝
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是云南省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滇国时期的重要文物。贮贝器是用来贮藏海贝的青铜容器,海贝是当时的一种货币,贮贝器就相当于今天的存钱罐。它是滇青铜文化的独特产物,是滇国王侯贵族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滇”是我国西南边疆的一个古王国。它出现的时间至迟不晚于战国初期,战国末至西汉为全盛时期,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开发“西南夷”,赐滇王王印、设立郡县制,滇国正式纳入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
滇文化的分布范围,大概西起楚雄、禄丰,东达曲靖、宣威,北至东川、会泽的金沙江以南一线,东南不过南盘江(即开远、个旧一线),南至新平、元江。滇王统辖的核心区域主要集中在滇池附近。
近年来在滇池南岸河泊所遗址出土的汉代封泥、简牍,雄辩地证明了滇与中原文化的紧密联系。
时间拉近
如今的云岭大地
文明之光处处闪耀着
讲述着智慧和力量铸就的
这片高原的传奇故事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新时代新征程
对文明之源的探索将持续推进
不断勾勒和描绘出云南的壮阔图景
为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贡献源源不绝的独特力量
云报客户端、云南号出品
统筹:谢炜 蒋敏
策划:张海燕 黄佳伦
责编:蔡飞 郭星余
美编:张俊辉 李苒苒 刘韬 林显富
摄影:杨峥 崔永江 俞乐 周崇光
部分图片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