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热点
  3. 正文

【2023全国两会】云南代表委员热议服务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型人才培养 坚持人才引领 强化科技支撑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高等教育创新”。云南代表委员对此展开热烈讨论,围绕如何服务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等,结合我省实际深入思考,建言献策。

加快创新驱动 科技赋能发展

近年来,我省加快创新型云南建设,科技创新驱动全省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

作为创新型云南建设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全国人大代表、昆明理工大学校长王华深有感触。“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的重镇,更应在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中发挥好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王华建议,高校要持续为人才营造挖掘创新潜力的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化基础研究源头引领作用,推动科研方式由单兵作战向“有组织的科研”转变,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科技创新的需求,为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成长提供肥沃土壤。

“高科技企业肩负着企业的经营任务,也承担着民族科技自强的时代使命。”谈及突出科技创新在企业中的主体地位,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德方纳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孔令涌有感而发,“我们要在创新机制上向国际先进企业学习,更要在优化创新机制发挥自身优势,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战略,坚持硬科技、新产品的发展路线,建立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乐于创新的机制,建立创新平台,加强创新人才培育,努力成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材料解决方案提供商。”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植物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长黄春球说:“我省拥有发展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和良好基础条件,要建立从中药创新到成果转化、市场化运作的完整体系,贯通创新链、资本链和产业链,打造云南中医药产业创新体系。”她建议,我省制药企业要用好国家新政策,发挥好云南特有的资源、区位及产业优势,抓实产品技术质量升级和新产品研发,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做响“云药”品牌。

发挥综合优势 提升人才引力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推进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才新高地和区域性人才中心。对此,不少代表委员有着深入思考。

王华认为,云南具备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人才新高地和区域性人才中心的较好基础和有利条件。他建议,要在“筑巢、固本、引凤、辐射”四个方面协调发力。发挥好我省独特优势,集中力量办好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吸引世界知名科技、行业组织集聚。以区域科技创新趋势和产业发展需求为着力点,建设创新能力强、有效服务产业的世界一流优势学科集群。用好用活人才引培政策,精准引进适合需求的高层次人才和科研创新团队,形成“近者悦、远者来”的引才新生态。对内加强人才交流,对外持续探索协同合作,促进多边人力资源合作共享。

“近年来,德宏对外开放区位优势不断彰显,但人才引进和聚集难、技术和技能型人才缺乏的问题一直存在。”全国政协委员、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教师熊甜芳对人才推动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深有体会。她建议,我省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应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和面向南亚东南亚合作的新需求和适切性,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着力培养中国—南亚东南亚双向跨文化人才。加强实用型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培养质量和水平。注重少数民族人才培养,努力缩小边疆地区教育水平差距。

全国人大代表、云南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雅琴表示,从人才资源流动情况看,东中部地区的学生及在东中部地区上大学的云南学生,大部分还是愿意留在当地工作。她建议,国家增加对云南高校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快培养云南本土人才,促进更多高校培养人才留在云南、服务云南。

强化师资建设 推动教育发展

如何推进职业教育发展、高等教育创新也是代表委员们关注的话题。

“高等教育创新需要师生共同努力,需要高校管理者引导和支持,更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教师的知识构架、学术视野、价值取向对学生有最直接的影响。教育要站在学科发展前沿,面向社会需要,主动融入和服务于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战略。”全国人大代表、云南大学教育部自然资源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教授何严萍认为,要探索推动高等教育创新的途径,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她建议,推进高等教育创新应把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为提升教师立德树人、潜心学术、服务社会的能力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我们推动高等教育创新的目标之一,要致力于培养能在社会经济管理、基础科学研究、应用技术开发等方面服务人民和国家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杨雅琴建议,要进一步加强政校、企校合作,通过联合共建、联合培养方式,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高校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使其从行政事务中解放出来,专注科研与教学业务,给予教师对科研经费更多符合科研实际的调整权,为教师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环境。

“整体上看,我省仍属于高等职业教育后发展、欠发达地区,亟需加大投入、改善条件,合理扩大规模,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全国政协委员、云南工商学院执行校长李孝轩一直关注着高等职业教育。他建议,要坚持需求导向,深化产教融合,优先发展区域优势产业、主导产业亟需的特色专业,围绕产业链建专业,探索“校企双主体、招生即招工”育人模式和“学校+园区”发展模式。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引领,扶持区域性高职教育发展,在民族文化、东南亚小语种、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等方面多做文章,打造云南高职教育区位特色和品牌。打破资源孤岛,探索“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师资互通、基地共用”,建立互通互融的高职教育协同育人联合体和大平台。

云报全媒体记者 邓清文 瞿姝宁


编辑:刘燕   审核:杨雪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