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詹剑波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结合禄(豆)氏家族关于本族族源传说、清代宁州境内壮侗系民族的分布与活动,提出宁部土酋禄氏家族早期与壮侗系民族的关系问题。但那只是作为文章最后部分内容而简单述及,现结合相关史料,再补充探讨一下。
据康熙《宁州郡志》“彝俗”:“彝分九种,罗罗(白、黑、沙、阿替四种)、摆衣、西期、阿者、阿宜、黑濮、土老、僰子、普得……摆衣多居旱湿,风尚近倮,各别祭赛,勤耕种,不事商贾。普得惟以捕鱼,不事耕种商贾。”其中的“沙”人实际不属于“罗罗”,而是壮族的一种。今本《华宁县志》称:“清代,境内彝族有黑倮倮、白倮倮、妙倮倮、阿替、阿者、普特6个支系。”“从居住地和所操彝语的差别看,现今华宁境内的彝族也可分为6个支系,其中龙(龙亩的合音)集中在新城乡的新城,龙亩、卡寨、舍阴寨、舍亩多、所居沟、普苏鲁一带……”但该县志并没有具体说明“龙人”与康熙《宁州郡志》中9种族群的关系,也不清楚他们属于现代彝族二三十个自称(或支系)中的哪一支,或属于彝语方言的哪一种土语、次土语。
龙亩是今华宁县城东北的一个村子,宁部土酋的发祥地和长期的根据地,这里的彝族“龙人”很有可能与宁部、至少宁部土酋一族存在着渊源关系,村名“龙亩”即因当时的“龙人”而得名。古文献中的“阿农”“弄甥”和后期所沿用的“禄”姓,可能即是从“龙”音而来,与此相关联,壮族农(侬)人支系又多以农(侬)、龙为姓。
明清时代的“龙人”多为壮侗系民族(主要是壮族)的一个支系,有的为自称,有的则为他称,分布在滇南、滇东南的今红河、文山等地区。据清代文献记载,“龙人”聚居于临安、普洱两府,而以临安为多。嘉庆《普洱夷人图说》称:“龙人,生于临安府所属,性情最直。男耕女织,穿戴青、蓝、红、绿,耳坠大环,缠足,包头。读书识礼,与汉人同。每年正月立秋一架,男女耍秋则乐。”其他文献记载的与此大略相似。从现存的几种古代绘图来看,这些地方的“龙人”服饰以黑、蓝布长衣为主,裹青黑头巾,很少有色彩繁复的刺绣和装饰,显得朴素大方,与彝语支各族的服饰有明显区别,而更接近于壮侗系民族的风格,故江晓林等人所著《清代云南傣语族系种人图志》将之收入书中。另据今本《蒙自县志》,蒙自县境内的壮族分为两个支系,一支称土老,另一支称龙(农)人。“龙(农)人支系,清代始迁入蒙自……遂定居蒙自,聚居于芷村镇石马脚一带。”又据《滇志·土司官氏》和宣统《宁州志·土官考》,宁州禄氏与蒙自、阿迷、石屏的禄姓土官都有族亲关系,如果能够确定这几个州县的禄姓与壮族龙人的渊源,则宁州土酋禄姓家族甚至宁部本身源于壮侗民族,又增加了一个有力的证据。结合豆氏家族传说,其始祖来自东汉马援南征之类信息,以及宁州境内分布的沙人、土老、摆衣、普特等壮侗系民族并先后融入彝族的状况,有理由推测宁部豆氏家族是由更早的壮侗系民族逐渐融入近代彝族的。大约到了蒙元时期,豆氏所属的“龙人”大约已完成了彝化过程而融入彝族,所以在嘉靖初年的文献《土官底簿》中已称弄甥为“本州罗罗人”了。
元末以后,宁州土酋豆氏及其族人在语言、服饰、宗教、文化、习俗等方面与当时的彝族已无多大区别,此后未被汉化的“龙人”也因此成了华宁当地彝族的一支。
编辑:刘玉霞 审核:攸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