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通海有着“礼乐名邦、冠冕南州、秀甲南滇”的美誉。现存历史建筑包括秀山古建筑群、通海文庙、聚奎阁和200余处规模完整、品质较高的“一颗印”民居建筑,尤其是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秀山古建筑群,完整保存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历史建筑,充分展现了各个朝代彼此不同的建筑形式、建构技艺、建筑风格和时代特征,被称为“古建筑大观园”。
近年来,通海县通过古建筑的活化利用来挖掘古建筑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围绕民宿、餐饮、茶吧、书吧、酒吧、古玩等业态进行活化利用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达30余处,推出了毓秀苑、明馨古院、雨桐小院等多种文旅融合新业态,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响文旅融合品牌,努力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片。
古城里游人如织。
□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熊长青 文/图
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前,通海身上便有众多标签:全国文物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楹联文化县、中华诗词之乡、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等,贯穿始终的是历经历史长河沉淀下来镌刻在通海基因里的地方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浸润着这里的山山水水,从幽雅的秀山到历史悠久的古城,从生机勃勃的万顷良田到风光绮丽的杞麓湖,“山、城、田、湖”的自然生态景观和古城韵味悠长的文化交相辉映,延续了城市文脉的通海古城让后人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
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荣誉的加持下,近年来,通海县积极创新文旅营销体系,着力打响“礼乐名邦·丝路通海”“历史文化名城”“沉浸式旅游示范区”旅游形象宣传品牌。然而,面对新的发展机遇,旅游基础设施薄弱,各景点比较分散,缺乏空间上的有机规划整合;古城旅游通达性不够,缺乏综合型游客服务中心;旅游“拳头”产品特色不突出、品牌不明显等一系列问题带来的挑战也摆在眼前。正视文旅消费提档升级面临的问题和短板,充分发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优势,通海文旅消费提档升级机遇与挑战并存。
古城的旅游发展优势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行走在纵横交错的街巷里,青砖灰瓦低吟着历史,古朴的老宅历经岁月沉淀,在城中水景观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幽雅致。在通海,随处可见四合院、牌坊、文庙、古寺、宗祠等建筑,这些古建筑因数量极大、建筑风格多样、造型壮观而闻名遐迩。逛通海古城,浓郁的文化气息总是扑面而来,哪怕是一副对联也能让你驻足品味。从聚奎阁向外延伸的四方街,凝聚着古人设计的智慧,置身其中恍若穿越历史,古城的灵性和神韵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通海有着“礼乐名邦、冠冕南州、秀甲南滇”的美誉。“旧县”和“御城”两个历史文化街区整体风貌保存较佳,街巷格局完整,大量传统民居保存完好,现存历史建筑包括秀山古建筑群、通海文庙、聚奎阁和200余处规模完整、品质较高的“一颗印”民居建筑,尤其是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秀山古建筑群,完整保存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历史建筑,充分展现了各个朝代彼此不同的建筑形式、建构技艺、建筑风格和时代特征,被称为“古建筑大观园”。
2021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通海县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至此,通海县正式成为全国第13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玉溪市唯一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通海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富、地理位置优越。通海本土作家杨杨表示,通海在历史上是“三王之地”(“三王”即滇王庄蹻、町王毋波、大理国国王段思平),这足以反映通海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文化方面,通海是一个有儒家文化气质的地方,儒家文化教化涵养着当地人;交通方面,通海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是滇南重镇和主要的交通枢纽。
通海古城街道。 通讯员 卢贵谦 摄
通海的文化底蕴早已深入到寻常百姓家,民间有“堂前无字画,必是俗人家”的说法。据通海县原文联主席林启龙介绍,历史上通海、河西两县曾出过4个翰林、44个进士、605个举人,清朝乾隆年间通海县令朱阳题“礼乐名邦”,由此便一直成为通海的代名词。通海县文物管理所所长李波说:“通海县文物管理所馆藏文物有4000多件,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物,比较有特点的是书画作品,有1000多件。通海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自明清以来,社会稳定,书画创作比较昌盛,所以保存了大量的馆藏书画。”
历史上的通海是南下南洋、北上中原、西至天竺的交通要冲,明代中后期经济繁荣,成为滇南货物集散中枢。如今的通海上接昆明、下通红河,处于昆河经济走廊的枢纽节点,位于滇南国际通道的门户区,泛亚铁路横贯全境,江通高速公路、弥玉楚高速公路有力支撑通海打造面向东南亚的滇中商贸物流枢纽。此外,历史上的通海能工巧匠辈出,大批工匠造就了当地发达的手工业,城镇市场、乡村集市也因此繁荣起来,县城的主要街道各类商号鳞次栉比。
自然景观方面,通海背山面湖,湖畔与古城之间良田万顷,山水相依,形成湖光山色相映成趣,城市形态构成独特的“山、城、田、湖”的城市文脉轴线,为旅游开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古城之南的秀山历史文化公园,虽小巧玲珑,却是云南四大名山之一。而今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其小、巧、幽、雅而吸引了众多游客,在历代文人墨客的精心打造下,诗、匾、联、碑为风光幽美的秀山增添了浓厚文化底蕴。
“通海发展旅游业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独特的自然景观秀山,有上接昆明、下通红河的交通区位优势。”通海县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沐蓉介绍说。
古城旅游的痛点
“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虽有很好的旅游资源,但是点多面散不集中,未能实现景点之间的有机串联整合,这就很难吸引游客。”说起旅游发展短板,沐蓉首先想到的就是旅游资源该如何串联整合。背山靠湖的通海古城发展旅游拥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的独特优势,然而在近年的发展中却一直不瘟不火,尤其是“山、城、田、湖”城市文脉轴线未能实现有机串联,旅游资源有待合理整合。
由通海县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第二届花朝节活动在秀山玉皇阁举行。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梦琪 摄
景点之间的割裂最典型的就是秀山与古城,作为4A级景区的秀山在旅游发展上主要依靠的仍然是门票经济,旅游运作模式与古城分离。作为景区单独发展的秀山毗邻通海古城,还面临另一个问题,就是交通不畅。“古城街道狭窄,自驾游车辆通行不便,停车困难,而旅游大巴根本开不到秀山脚下,作为收门票的景区,交通不通达是最大的问题。”通海县秀山历史文化公园主任杨国智说。
除景点外围存在交通不便这一问题,秀山景区内部也同样面临不少问题。“秀山的古建筑群维护保养难度大,资金一直是个难题,大一点的问题我们可以申请国家专项资金,但是小问题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虽然秀山上有诸多历史建筑、诗、匾、联、碑,但是作为景区,旅游服务能力却没有跟上。”杨国智说,“我们这里现在尤其缺乏讲解员,目前只有一名专职讲解员。没有讲解员的话,不少游客来到秀山很难了解这里深厚的文化底蕴。”
“秀山上这些文物古迹背后都有许多有意思的历史文化故事,而这些故事正是秀山最吸引人的地方,游客来了要是没有人讲解,他们很难了解这些故事,秀山也就很难吸引游客,从游客的角度看,就仅仅是爬了一座风光秀美的山而已。”秀山脚下的文创店负责人石书函告诉记者。
古城与秀山的割裂又从另一个角度暴露出古城作为景区发展的不足,那就是旅游业态与旅游产品开发不足,特色化、品牌化的旅游产品缺乏,未能让古城形成特色街区,在留客上没有足够的吸引力。“通海古城逛下来很有感觉,但是配套的旅游服务少,游客不知道有些什么可以玩。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但是文创产品少,在游玩过程中,游客很难对当地的文化历史有进一步的了解。”游客张美华说。
虽然拥有“山、城、田、湖”城市文脉格局的优势,但是通海的旅游发展却尚未达到预期的效果。“我们的旅游发展区域联动不够,加之旅游产品特色化、品牌化不突出,所以找到引爆旅游市场的营销点,是我们一直想解决的问题。”沐蓉告诉记者。
“通海和建水两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诸多相似之处,都是在明代崛起的滇南花园式文化名城,都是孔子文化非常发达的儒城,文化的色彩和质地相似。但是建水而今的文旅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为何通海却被甩在后面?”杨杨说,通海的文旅发展最根本的问题在于投入不足。“建水的文旅发展迅速,最关键的就是当地政府投入巨大,在硬件、软件投入上齐头并进。”
古城旅游的活化探索
通海古城保留了大量的院落民居建筑,其中部分仍有人居住,不少早已闲置,作为依然充满生活气息的活态历史文化名城,通海县探索闲置古建筑的活化利用,是既保护了古城里的老建筑,又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的一种尝试。
通海古城文献里26号的孙氏老宅,已经传了二十二代,产权为五家人所有,多年来只有老人孙崇发和老伴两人居住,老宅多数房间处于闲置状态,一直未得到很好的保护。而今,这座历经岁月沧桑的老宅经过孙氏第22代孙孙秀丽的打理,已经成为当地的特色民宿,步入老宅依然古色古香,在绿植的装点下古朴、别致,民宿吸引了不少前来住宿的游客,有了人气,老宅又焕发出其昔日的容光。在孙秀丽看来,将老宅打造成民宿,既保护了老宅,让它能代代传承下去,又能挖掘老宅的经济价值。
孙氏老宅的华丽蜕变是通海探索古建筑活化利用的一个代表,而今随着古城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雨桐小院、一十文化空间、无外等文旅融合新业态的出现,让通海古城老建筑的活化利用探索开始走向多元化。
位于周艾巷7号的无外是通海青年吕传涛和小伙伴一起合伙打造的第三所老宅,自今年春节开业运营以来,每天都有不少游客光顾,而这里的围炉煮茶更是受到众多游客的青睐。
重新打造的老宅焕发新的生机。
“这里曾经是一个荒废的老宅,我们盘下来之后,投入了30多万元将其打造成现在这个样子,在保持老宅原有主体结构的同时,我们做了加固和修缮,而今老宅子依然保留它原有的韵味。”吕传涛说,“通海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旅游要依托其特有的文化,要打造与文化相关联的旅游业态才能经久不衰,而这些承载着历史文化积淀的古宅经过开发既可让其被传承保护下去,又能丰富旅游业态,挖掘经济价值。”
古建筑的活化利用让古城重新焕发生机,而文物资源的活化利用更是为通海旅游再加分,秀山上的朱德旧居是通海用好用活文物资源的一个代表。“现在我们打造的朱德旧居一期项目已经投入运营,这里已经成为一个新晋的旅游景点,备受游客们喜爱。”杨国智告诉记者。
“近年来,通海县通过古建筑的活化利用来挖掘古建筑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围绕民宿、餐饮、茶吧、书吧、酒吧、古玩等业态进行活化利用的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达30余处,推出了毓秀苑、明馨古院、雨桐小院等多种文旅融合新业态,为游客提供了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沐蓉告诉记者。
以文化为魂的破题
通海的旅游业如何在日益理性的旅游消费市场拓展发展空间,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课题。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文化为魂,打好手上的文化牌,开发依托文化的深度旅游体验产品能够实现资源融合和价值提升。
举办开笔礼活动。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梦琪 摄
“我们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响文旅融合品牌,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片。积极谋划建设通海县‘山、城、田、湖’城市文脉轴线更新提升项目,在做好名城保护的基础上,以提升串联有代表性的文旅资源为思路,进行整体开发,围绕沉浸式文化展现,盘活闲置资源,丰富古城业态,着力推进打造沉浸式旅游示范区建设。”沐蓉说,“为了深入挖掘通海的旅游文化资源,讲好通海的历史文化故事,我们将多渠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旅项目开发,探索开发一批庭院式、沉浸式、体验式、场景式的旅游演艺节目和小剧场节目,以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
说起串联通海县代表性文旅资源,杨国智谈了自己的看法,要将古城和秀山进行资源整合,将古城和秀山作为一个整体的景区,在古城外围建设游客服务中心,让游客进入古城就进入景区,同时丰富古城的旅游业态,打造特色街区,让游客步行逛古城,体验当地风土人情、品尝特色小吃、购买文创产品,逛完古城再到秀山一游。
“通海文旅发展要打好文化牌,在古城街区的打造上,我们可以规划建设百匠之街,将通海的匠人引进来,给他们一个集中展示的平台,这样一来街区就会更热闹。”杨杨说,“关键的是要加大投入。”
而对于坚持文化为魂,深挖地方文化形态和底蕴,秀山已经做出了尝试。“挖掘和讲好秀山上现有景点背后的历史文化故事是秀山景区发展要走的路,依托这些文化故事,打造各具特色的庭院,展示不同景点的文化将会对游客具有不一样的吸引力。”杨国智说,在实践中,秀山通过举行文化节庆活动展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主打的依然是文化这张牌。“现在我们的‘三礼’活动、传统文化展演、传统文化进秀山等活动取得很好的效果。尤其是花朝节,将传统文化展现在大众面前,受到游客的青睐。”
“通海的经济要进一步发展需要依靠文旅融合发展,我相信通海的文旅发展未来是很有希望的,但是我们要对通海的文化有清醒的认识,这样才能找到发展思路,才能打好通海的文化牌。”杨杨说。
短 评
守住文化根脉 擦亮文旅品牌
□ 初墨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对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而言,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古城灿烂的文化,丰厚的遗存为文旅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通海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旅游产业具有独特的优势,既有文化资源也有自然资源,然而其旅游业发展却未取到预期的效果。在文旅消费提档升级的探索中,通海应以文化为魂,守住历史文化根脉,擦亮文旅品牌。
旅游是一个体验过程,当旅游产品能够传达出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故事时,旅游地便能更好地吸引游客。而在这一过程中,通海要坚持文化为旅游铸魂,旅游激活文化,古城旅游就是文化旅游。通海可依托古城打造集非遗工艺、地方美食、乡村民俗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同时深挖历史文化资源,恢复一批名人故居、著名商号,着力讲好古城里的历史故事,策划推出依托文化打造的精品旅游线路。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产品的开发依然要依托文化,秀山传统文化体验项目的开展是一个有益的探索,启示了文化体验活动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产业延伸,尤其是在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地,应努力开发出互动性的文化旅游体验项目,并着力将其打造成有特色的、有亮点的文旅品牌,以此激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活力。在开发文化体验项目的同时,也应丰富旅游业态,推出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接待能力。
此外,通海是我市非遗项目的富集地,文旅融合发展还要深入挖掘深厚独特的历史文化遗产,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承,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积极培育非遗品牌,创新通海的非遗开发利用模式,打造一批非遗文化精品,争取推出非遗主题旅游线路。
最后,要擦亮通海文旅品牌,必须在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加大投入。要以政府投入为引导,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投入文旅产业建设,进一步拓宽社会投资的领域和范围,构建多元化的文旅发展投入机制,为文旅产业发展持续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