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社会
  3. 正文

逐梦前行!致敬我们身边的劳动者!

编者按: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可爱可敬的劳动者:他们脚踏实地,用劳动创造幸福;他们信念坚定,用努力成就梦想,生动诠释“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社会风尚。在“五一”国际劳动节到来之际,让我们把目光聚焦身边的劳动者,一同体验劳动的魅力,感受他们所传递出的温暖、力量与希望。

肖芮:巾帼创业不停歇 美丽人生永向前

5 副本

肖芮检查车辆补漆情况。

在易门县有这样一位女能人,她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办了易门县彪驰汽车服务有限公司,20多年来带领员工开拓事业新天地;她不忘初心,从怀揣梦想的创业者到帮助姐妹就业的热心人,带领更多妇女同胞走上致富路,她就是肖芮。

乘风破浪 开拓事业新天地

1991年高中毕业后,肖芮与梦寐以求的师范学院失之交臂,走入社会成了待业青年,次年十月她通过社会招考成为易门县机动车辆修配厂的一名工人。“工作是人生的另一个开始,进入工厂后我积极主动学习,从车工、钳工等基础工种慢慢做到采购、管理岗,就这样安安心心、兢兢业业地工作了六年。”肖芮说。

天有不测风云。1998年,肖芮赶上了下岗大潮,成了一名下岗工人。之后,她和爱人一起创建了芮丰汽修汽配店,希望能通过一技之长来创业致富。“首先面临的就是资金短缺的问题,当时我们手上的钱只有几千块,但创业投资至少要8万块,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在当地就业局的帮助下,我们申请了6万块的免息贷款,渡过了难关。”想起创业初期的筚路蓝缕,肖芮深有感触。

“记得第一次接单时,我们厂的水泥还没有干透,就来了一个客户说需要大修发动机,但只给我们两天时间。虽然员工还没到位,我也正值孕期,但我还是挺着肚子和老公一起加班加点。”肖芮说。

后来,随着社会汽车存量不断增长和汽修市场需求不断扩大,肖芮依靠“工匠精神、品质至上、提升自我、永不停息”的经营理念,获得了认可和好评。2016年,在相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肖芮获得了200万元的免息贷款,又一次投资扩建,发展员工30多人,拓展了汽车维修保养、汽车美容装饰、汽车保险代理、道路救援等经营项目,公司也因此不断发展壮大。

不忘初心 帮助姐妹共前进

打造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肖芮坚持把企业做稳做强的动力,因此,哪怕疫情三年,员工也没有流失,公司也没有停业关门,大家共同努力,共克时艰。

2018年10月,肖芮当选为易门县妇联兼职副主席,还成为易门县女能人协会的理事长兼法定代表人。“这两个身份让我感到自豪的同时也压力倍增,让我时刻牢记除了诚信经营好企业之外,还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水平。”肖芮说。

“虽然我暂时还不是一名党员,但我都会用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带领协会的姐妹们在家庭、工作、生活中发挥妇女半边天的作用。”肖芮介绍,她经常参加省、市妇联系统的学习和培训,这让她对党的政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了解,深刻体会到“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内涵和重要性。

“得到的终会失去,只有付出的、利他的行为和过程会在时间的流逝中定格,让我们的精神得到愉悦,这也是全世界千千万万志愿者投身到志愿服务活动中的精髓所在。我通过女能人协会成立了‘巾帼志愿者服务队’,志愿队成立后我也在思索如何发挥好其作用,我觉得自己的学识和认知远远不够。于是我先后考取‘家庭心理咨询治疗师证’‘社工证’等证书,社会工作让我更加懂得‘爱出者爱返’的魅力,我也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身份和这份工作。”肖芮说。

“在肖芮身上我们感受到的就是大爱的精神,她能够在发展自己企业的同时,关心我们会员的工作和生活,多次组织开展培训活动,还会和我们坐下来一起谈心,讨论家风建设、创业创新等话题,我们确确实实感受到了协会的温暖。”易门县女能人协会会员李建平说。

“我会朝着这条路一直走下去,力所能及地帮助更多职工和妇女通过勤劳的双手过上更好的生活,实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肖芮说。(玉溪日报全媒体报记者  施宇  文/图)


王世洪:从放牛娃到牛肉汤锅店老板

6 副本

王世洪为闻香而至的顾客备菜。

凭着勤劳的双手、不服输的韧劲和埋头苦干的拼劲,王世洪从一个放牛娃成为峨山县小有名气的大西牛肉汤锅店老板,在创造了财富的同时,也让家乡的美味得到传承和发展。

放牛娃做起牛生意

1963年,王世洪出生在峨山县塔甸镇亚尼村委会阿克甸村民小组,从小过着苦日子,一边读书一边放牛的他,被家乡人称为放牛娃。他回忆,那时自己最向往的就是能过上吃饱穿暖的生活,8岁时他穿着母亲做的麻布鞋、亲戚朋友给的衣服,每天天不亮就摸黑去当时的亚尼乡迭嘎小学上学;1981年,王世洪高中毕业回家做起了碾米、磨面的行当;1982年,他到塔甸公社放电影;1984年,从塔甸电影队被分配到亚尼乡电影队;1988年电影队解散后,王世洪到当时的玉白顶林场工作了3年,又辗转到塔甸煤矿挖了3年煤炭……经历过企业停产、尝试过四处打零工,一头得面对生活的窘迫,另一头需扛起家庭重担,王世洪不得不静下心来谋划自己的出路。

1996年,尝遍生活艰辛的王世洪做起了牛生意,不断在买牛、卖牛的过程中积累辨识土黄牛的经验。在收购塔甸镇大西村当地人采用传统方式饲养的土黄牛的过程中,王世洪有了自己的生财之道:做一锅原汁原味的大西牛肉汤锅,围着圆圆的锅、喝着“转转酒”、吃着“坨坨肉”,让外面的人品尝地道彝家土黄牛,感受彝家待客之道成了王世洪的梦想。

两代人传承坚守原滋味

常年在买卖土黄牛之间琢磨的王世洪思考着,如何把大西彝乡土黄牛的山野之趣表现出来呢?王世洪觉得最朴素的食材一定要用最简单的方法去烹饪,才能保留它的原滋味,那么制作汤锅无疑是最合适大西土黄牛的烹饪手法。

黄牛肉肉质细嫩,纤维紧实,油黄而薄,牛肉香味重、腥味也很重,王世洪尝试了各种方法,只为做出一口鲜甜、醇厚的黄牛肉汤做汤底。

“高汤微制”是王世洪探索出的熬制良方。选用上好的带皮土黄牛肉,用喷灯将牛皮烧黄,去毛、除腥之后,将骨肉进行分离。随后,把牛骨敲开,与大块牛肉一起入水浸泡去除血水后,用冷水煮开,打掉泡沫。文火慢滚收汁至汤稠,期间不放任何汤料。

制汤的诀窍在于一个“熬”字,熬出百味杂陈的馥郁香浓,考验的是厨师的耐心和经验。时间是鲜味的催化剂,熬到王世洪要求的时间,汤的颜色开始由清澈逐渐变为乳白,浓稠度也慢慢达到预期,汤的鲜香也开始在空气中弥漫。

闻香而至的顾客们入座后,王世洪的妻子、儿子、儿媳开始按照顾客点的重量,将冷却的牛肉带皮切好。一指宽窄是彝家人对“大口喝酒、大块吃肉”待客习俗的尊重,王世洪家的带皮牛肉刚好切成一指宽窄。都说“汉人贵茶,彝人贵酒”,在王世洪的餐桌上,茶与酒的相遇就着这一锅刚端上桌的地道黄牛汤锅,配上峨山当地的时鲜小菜,色香味俱全,再点上个油炸牛皮和牛干巴做下酒菜,顾客们在店里大快朵颐,简单却充满了野趣。

“牛皮Q弹有韧劲,牛肉醇香、厚实有嚼劲儿,回味偏甘带香,很过瘾。”“他们家的蘸水是老板自己配好的,与这汤锅有默契,赋予了牛肉灵魂。”“汤汁浓郁,入口鲜甜,配以韭菜别具风味。”“这个汤、肉、皮都很地道,唇齿留香,给人漫步山林,感受泥土、青草气息般的幸福感。”“油炸牛皮、干巴都解馋,但一口老汤更暖人胃,嚼着牛肉、喝着汤,能感受到彝族人红红火火的日子……”到店的顾客们纷纷评价着。

滋味的更新与变迁需经一代代厨师之手实现,对幸福的诠释却是需要一个家庭几代人去接力。王世洪的儿子、儿媳在传承王世洪手艺的基础上,想为大西牛肉汤锅注入新的生命力。父子间的口口相传,婆媳间的交流切磋,夫妻间的窃窃私语,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开始为两代人手艺的传承摸索思考,幸福的接力棒在两代人手中紧握。

“我们想让更多人了解到我们的汤锅,品尝到这样一口汤的原滋味。”王世洪的儿媳柏江丽谈道,将把店里重新装修,注入更多彝文化元素,让到店的顾客有更好的体验感。

顾客们大口吃肉,谈笑言欢,小店一派热闹之景,看着眼前的画面,幸福的滋味让王世洪心底美滋滋的。回首坚守大西牛肉汤锅原滋味的这17年,王世洪觉得这种通过自己辛勤劳动后吃饱穿暖的日子很幸福。他想让更多的人也能在一口汤、一块肉中感受这种幸福,感受彝乡百姓对朴素生活的热爱和坚持。(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沈杰  文/图)


鲁友满:创业建农庄 试水搞种植

8 副本

鲁友满正在查看无刺黄泡的长势。

1997年出生的鲁友满,2020年大学毕业后便返回家乡华宁县创业。如今,除经营一家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农庄外,他还和朋友合作种植无刺黄泡、黑泡,创业虽然艰辛,但他通过不断学习与摸索,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创业路。

毕业之后走上创业路 

鲁友满大学学的是数控专业,毕业前,曾到浙江的企业实习,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正是这段实习经历,让他觉得对本专业的工作兴趣不大,于是毕业后便回到了家乡创业。

鲁友满说,华溪镇以种植柑橘为主,每年8月至10月为柑橘采收期,会有大量客商来到这里收购柑橘。他们来到之后要待很长一段时间,如果自己能开一家集餐饮、住宿、娱乐为一体的农庄,就能满足客商的不同需求,市场前景广阔。

说干就干,经过多方努力筹措资金,鲁友满投入200余万元修建农庄。但农庄开业后,他便遇到了问题。由于缺乏管理经验,开业初期,农庄的菜品品控就出现了问题。“同一道菜,前面上桌的比较好吃,后面上的味道就差了一点。”鲁友满说,发现这样的问题后,他及时与厨师沟通,找出了问题的原因,并积极解决。久而久之,菜品质量不断提升,吸引了更多的顾客前来。

同时,鲁友满还拍摄短视频在抖音、微信等平台进行宣传。为此,他向专业人员请教学习,从视频的拍摄角度、立意等方面下功夫,用心拍出有趣、画面精致的视频,让宣传营销效应达到最大化。

通过不断完善和改进,在客流高峰期,农庄单日净利润可达1万余元,市场反响较好。有了这次的创业经历,鲁友满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

涉足农业种植领域

在经营一体化农庄的同时,鲁友满还不断关注市场变化,寻找创业商机。2021年,一条无刺黄泡、黑泡种植的短视频引起了他的注意。因为在农村长大,童年记忆里大家都有采摘黄泡、黑泡的经历,但野生的黄泡、黑泡长满刺,摘起来容易受伤,无刺黄泡、黑泡这些新奇的事物必然会引起大家的兴趣。

“父母一直在种植柑橘、葡萄这些农产品,我从小就耳濡目染,也积累了一定的种植经验。”鲁友满说,之前家里种的葡萄都是老品种,在阳光玫瑰这个新品种的葡萄刚开始火起来时,自己便和父母商量种植阳光玫瑰,种出来之后果然不愁卖,为家里增加了一笔不小的收入。正是从那时起,他发现新的产品能引起大家的关注。因此,在看到无刺黄泡、黑泡这些新事物时,他觉得市场前景广阔。

捕捉到这一商机后,鲁友满便和朋友去文山州考察学习,实地了解无刺黄泡及黑泡的种植规模、生长特性、亩均投资额、盈利模式等,并结合华宁当地实际,分析是否能产生经济效益。在经过一系列的考察学习及市场调研后,2022年,他和朋友成立云南满满农业有限公司,在华宁县宁州街道上村社区青龙潭小组流转土地20亩,投资50余万元,开始规模化种植无刺黄泡、黑泡。

在种植过程中,唯一困扰他们的问题便是病虫害。发生病虫害时,他和朋友就会把果树挖出来仔细观察,根据种植经验判断要用什么方式解决。在不断的摸索中,今年3月下旬,种植基地的20亩无刺黄泡、黑泡陆续进入成熟期,并于4月正式开园采摘,预计采摘期可持续到6月。

“在种植前,我们就考虑到了销售的问题,入园采摘是近几年比较流行的模式,想到种植基地离县城较近,交通便利,我们便决定把入园采摘作为主要销售方式。”鲁友满说,之后公司还将对接县内及市内超市,拓宽销售渠道,并引进企业开展果酒、果酱、果醋等深加工,延伸产业链,辐射带动周边农户一起增收致富。

鲁友满说,接下来,还将不断关注政策及市场变化,经营好一体化农庄,发展好无刺黄泡、黑泡种植,通过劳动创造价值,通过奋斗创造幸福,走好走稳自己的创业路。(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倩  文/图)


通海:老手艺粉丝变身“金丝银丝”

7 副本

用搓粉机将粉丝一根根分开。

通海县秀山街道万家社区一组一直以来享有“粉丝村”的美誉,早在民国时期,当地人就用蚕豆制作粉丝。如今,机器的引进提升了生产效率,小小的粉丝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金丝银丝”,销往全国各地。

历史悠久 纯手工制作

“我们村做粉丝的历史至少有100年,从父亲那辈起,我家就开始做粉丝了。”76岁的村民谭为孝介绍,制作粉丝是祖传的手艺,村中家家户户都会做,最多的时候村里有40多家粉丝作坊,大家都是靠种田吃饭、做粉丝赚钱。

刚开始的时候是用蚕豆做粉丝,将蚕豆磨成粉后,经过筛粉、磨浆、过滤、烫水、捞粉等十多个步骤,才能完成。“村里有一口四方井,以前每每做粉,都要到这口井里面取水,从剥豆到做出粉丝,需要4天至5天的时间,一家老小分工合作,有人剥豆、有人磨面、有人烫粉,好不热闹。”谭为孝说,手工制作的粉丝比较费人工,从剥蚕豆到粉丝成型,都是手工完成,粉丝制作也讲究,前期工作中,磨完的粉要清洗两三次,然后进行沉淀,晒干后才能开始制作粉丝。

为了真实地还原传统手工粉丝的制作过程,谭为孝在自己家中为记者演示了传统的瓢漏式工艺制作粉丝的过程。只见他不断拍打勺中的粉团,一根根粉丝从瓢下漏出,散落到热锅里一会儿便被烫熟,一根根细长的红薯粉在开水中翻腾,经过冷水浸泡后,粉丝就成形了,再通过自然风干、晾晒,就得到了筋道足、韧性强、爽滑可口的粉丝。

纯手工制作的粉丝晾干后色如琥珀,经沸水煮熟后晶莹剔透,柔韧绵长。谭为孝告诉记者,手工制作的粉丝耐煮,不糊汤,第二次回锅煮也不粘连,入口清香爽滑、韧性十足,这是传统手工粉丝的特性。

引进机器 小粉丝打开大市场

走进村民张艳萍家的粉丝作坊,只见制作好的粉丝放满了整个房间,大概有好几百斤。她告诉记者,自己从事粉丝加工已经20多年,产品除了受到周边地区百姓的欢迎,还销往全国各地。

在旁边的生产厂房,一口口大缸里装满了已经和好的面团,张艳萍告诉记者,每天晚上9点自己便开始和面,第二天早上5点起床,打开机器开始制作粉丝。以前的原料为蚕豆或黄豆,现在他们直接买产自山东省烟台市的豌豆淀粉作为原料,口感更好。

“想要粉丝劲道,除了原料要选好,和面也很关键。”张艳萍说,制作粉丝首先要把淀粉加水融成糊状,这是影响粉丝口感的关键一步,水和面粉的比例也有讲究,需要根据季节和所处地区的湿度进行调节。一般来说,冬天1斤面粉需要4.5两水,夏天1斤面粉需4两水。水多了粉丝口感不好,水少了粉丝容易烂,如何达到一个合适的度,需要多年经验的积累。和好面后还需静置24小时。

之后倒入粉丝机,伴随着机器的运转,粉丝便开始成形。“我们家是村里较早引进粉丝机的人家,引进机器以后,效率大大提升。以前一家人一天能做100斤左右,现在有了机器,两个人一天可以做900斤左右,省时省力,十分方便。”张艳萍告诉记者,每年的10月到次年的4月,都是粉丝生产的旺季,基本一年可生产100余吨粉丝,毛收入可达20余万元。

粉丝机做好粉丝后,还需用搓粉机将粉丝一根根分开,再进行晾晒,洁白无瑕的粉丝经过一道道精细的工艺,最终成为村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打造品牌 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村民们生产的粉丝虽然质量好,但是销量一直上不去,导致许多人有了放弃的念头。针对这一情况,社区积极帮助村民想办法、出主意,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在前期的走访与调研中我们发现,树立自己的品牌非常重要。此后,通过做小包装、做精做细做好粉丝的方式,提高售价,让村民有很多的收益。”万家社区宣传委员许欢欢说。

此外,探索互联网+发展策略,充分利用电商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大力开展粉丝网上促销活动,并与物流公司合作,拓展个体、家庭等消费群体,扩大销售范围。

通海蔬菜产业发达,下一步,万家社区将加大创新力度,积极拓展粉丝种类,比如开发菠菜粉丝、豌豆粉丝、红薯粉丝等各类蔬菜粉丝,创新营养价值和附加值更高的即食粉丝、有机粉丝,使粉丝产业逐渐向高端方向发展。通过打造“一村一品”,让粉丝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丝银丝”,引导农户发展“粉丝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曾梦琪  文/图)


编辑:刘燕   审核:杨雪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