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时政
  3. 正文

你知道吗?1970年,袁隆平曾为这事来到元江……

两年前的今天
2021年5月22日
袁隆平院士逝世
从此,春种秋收
都和怀念有关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说的一句话
他也用一生
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

年轻时
袁隆平决意报考大学的农学专业
父母都不同意
袁隆平说,吃饭是第一件大事
没有农民种田,就不能生存
最终说服了父母

图片


“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为了这个目标
袁隆平展开了
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追逐

图片


后来

袁隆平成就斐然,表彰无数

但他一直惦记的,仍是“下田”

电脑里长不出水稻

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

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

这是袁老的学生听得最多的一句话

已经90高龄的袁隆平

每天起床第一件事

就是到田边“打卡”


图片


在不断的研究与探索中
袁隆平与云南
也结下了不解之缘
玉溪市元江县

就曾经是袁隆平“下田”的地方之一


图片


据《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农牧志》

记载:

“1970年,水稻专家袁隆平先生来元江

进行水稻雄性不育系的选育。”

图片

无论到哪里

袁隆平心心念念的都是水稻

图片

从吃饱每顿饭

到端牢中国人的饭碗

这条路上

始终遍布着袁隆平的足迹

图片


图片

▲元江县那诺乡群众在插秧。王超 摄 (资料图)


我一直有两个梦
一个是禾下乘凉梦
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
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袁隆平始终为端稳中国人的饭碗
和保障世界粮食安全
不懈奋斗


图片


“我会鼓起勇气继续干下去

从‘90后’一直搞到‘百零后’”

如今

袁老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

却将粮食的种子

创新与奋斗的“种子”

留给了后来人


图片


耕耘始终如一

所以饱满

梦想念兹天下

所以伟大


两年了

袁老,我们很想您!



玉溪发布综合自人民网微信公众号、云南网微信公众号、热情元江微信公众号


编辑:陶晓兰   审核:攸莉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