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刘林元是玉溪籍共产党员,是云南早期党组织的重要领导成员、云南工人运动的先驱,新中国成立后,曾长期担任云南省委、省政府领导,为云南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玉溪日报《刘林元:高风亮节的优秀共产党员》一文刊载后,远在北京的刘林元女儿刘岚读到这篇报道后,勾起了她对父亲的深情缅怀。通海县委组织部、四街镇党委部门也致电本报文艺部,表示将在党员干部中弘扬刘林元的革命精神和品格风范。近期,玉溪日报记者专访刘岚,再现女儿记忆中刘林元的高大形象,以飨读者。
刘林元夫妇和女儿刘岚。 (1956年拍摄于昆明)
5月8日,玉溪日报第六版《玉溪历史人物廉洁故事》栏目刊发《刘林元:高风亮节的优秀共产党员》一文后,刘林元的事迹在读者中引发了关注和共鸣,远在北京的刘林元女儿刘岚通过朋友读到了这篇文章,勾起了她对父亲的深深思念。
在激动之余,她写下感言:“父亲刘林元离开我们已经56年了,感谢家乡的父老乡亲还记得他。生于斯长于斯的父亲是云南人民的儿子,他在这里出生,从这里走上了革命道路,在这里出席了中共云南第一次代表大会……是这片热土哺育了他,他也把最后一滴血洒在了这片红土地上。”这段饱含深情的文字,通过她的朋友辗转发给了文章作者中共玉溪市委党史研究室(玉溪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李福生。
读完报纸不禁流泪
6月12日,记者联系采访了远在北京的刘岚,从她满怀思念的讲述中,又一次走进刘林元的故事。
刘林元和徐克夫妇俩一生抚养了6个儿女,来自3个家庭:刘林元姐姐家的2个、妹妹家的1个,徐克弟弟家的3个。其中,年龄最小的是来自徐克弟弟家的刘岚,现年已有74岁。
刘岚告诉记者:“远在昆明的朋友徐瑞云用微信传来《玉溪日报》的文章《刘林元:高风亮节的优秀共产党员》,读完全文,我不禁流泪了,当即写下感言发给了徐瑞云。之后,我托玉溪第四中学退休教师刘云平,也是多年研究我父亲生平的家乡人,往北京快递了4份《玉溪日报》。收到报纸后,字字句句又勾起了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历历往事涌上心头。”
在刘岚的心中,父亲是一座大山。“从1925年走上革命道路,1927年入党,父亲就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中国共产党,交给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无论是在血雨腥风的战场上,还是在敌人的监狱里,父亲的信念从未改变。”刘岚如是说。
纵观刘林元的人生历程:他是较早参加革命活动的玉溪籍共产党员,是云南早期党组织的重要领导成员,是云南工人运动的先驱。1930年6月,他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代表,在代表团团长刘少奇的率领下,赴苏联出席赤色职工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1938年初,他从云南步行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先后在抗大和中央党校学习。1949年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云南支队支队长,随军南下。云南解放后,他长期担任省委、省政府领导,任过云南省纪委书记、云南省监委书记、云南省副省长等职务。极为可贵的是,刘林元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一生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
父亲教育我们:做一个正直正派的人
“父亲像大山一样伟岸,他的肩膀托起民族危难,也为我们遮风挡雨。”在刘岚的记忆中,刘林元虽然工作繁忙,但是对于孩子们的教育和成长从来没有忽视过,十分注重家风家教。“虽然我们这个家庭与众不同,兄弟姐妹都是收养的,但是父母把我们视如己出,给了我们完整的父爱和母爱,用实际行动教会我们做人。”刘岚说。
在刘岚的记忆中,他们兄弟姐妹全部吃大食堂,衣服是小的拣大的穿不了的。她岁数最小,当时还想不通“为什么我总拣旧衣服穿”。刘林元笑着说:“我小时候想拣还拣不着呢,你们比我们小时候幸福多了,别身在福中不知福。”同时教育她:“生活上要和低标准比,学习工作上要和高标准比。”
刘岚说,有一次学校组织下乡劳动,结束后,她和几个同学背着行李步行回城,正好父亲刘林元的车路过,停了下来,她高兴地叫了起来:“我可以坐爸爸的车回城了。”可事情不是她想的这样,刘林元下来招呼他们把行李都放到车上,却坚持让她和同学步行回城。
刘林元对子女各方面要求都十分严格,养子刘友亮被送到条件十分艰苦的以礼河水电站建设工地,做了一名建设者。后来有机会被保送到昆明工学院(20世纪90年代更名为昆明理工大学)读书,按当时政策,调干生有政府发给的生活费,但是刘林元不让刘友亮领,并说:“单位给了你上学的机会,就不能让政府负担你的生活费了。”刘林元夫妇用全部工资抚养了6个孩子,为了给国家减轻负担,他们还不让来自贫困家庭的3个外甥申请助学金,全部由他们负担学费和生活费。
其实,刘林元对自己的要求更为严苛,他始终廉洁自律,生活艰苦朴素,住的是解放时接收的老旧房子,用的是从公家借来的家具。在刘友亮结婚时,刘林元坚持不让请客,只是家里人在一起吃了顿饭。刘友亮婚后和妻子回到了以礼河水电站,直至退休。刘林元的外甥施存德没有考上高中,按刘林元的地位来说,给孩子安排上个中学易如反掌,但他没有搞特殊,而是坚持让施存德回通海老家务农。
刘林元无论做事还是做人,都深深影响了子女的一生。“父亲经常叮嘱我们,做人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正直正派的人。父亲虽然早早地离开了我们,但是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兄弟姐妹6个,学习勤奋,生活朴素,凭借个人努力,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事业和美满的家庭,自食其力,安稳而踏实,实现了父亲对我们的期望。”刘岚说。
父亲的家乡是我的根
刘林元出生在今通海县四街镇一户贫困家庭,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四,上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下有一个弟弟,还有一个妹妹叫刘巧元。其父母于1917年双双病逝以后,9岁的他和兄弟姐妹散落各地。而他少小离家后,始终追随中国共产党,初心不改,从没动摇。
刘岚在父亲去世后,离开云南到北京读书,1969年随知青下乡,去了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1974年因病回到北京,在北京做工。1978年,刘林元平反后,正逢《工人日报》复刊,刘岚到工人日报社做编辑出版工作,任编辑室主任。2004年退休后,任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副会长,直到70岁才退下来。
“我离开云南已经56年了,但故乡永远在我心中,父亲的家乡是我的根。”刘岚告诉记者,20世纪60年代,她曾随父母回过通海四街,当时乡亲们都说“大人物回乡了”,父亲见到乡亲们特别高兴。“文革”后,刘岚又回到四街,此时她的父亲已离世,姑姑刘巧元也在1970年通海大地震中不幸遇难。眼前已物是人非,让她情绪难以平复。退休以后,刘岚又回过四街两次。“最近一次回四街是2019年,看着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想来要是父亲看到这一切也会高兴的。”刘岚说。
刘岚。(2023年6月拍摄于北京)
刘林元事迹在家乡引发反响
关于刘林元事迹的专题报道在《玉溪日报》刊发当天,玉溪日报社“人文玉溪”微信公众号再次编辑加工,以《这位玉溪籍副省长廉洁奉公,连周总理都夸赞》为题推送报道,玉溪网于当天也发布报道,云南网全文转发《玉溪日报》的报道……很快,刘林元的事迹通过网络新媒体平台迅速扩散,在他的家乡人民中引发反响。
致力于研究刘林元的退休教师刘云平告诉记者,由于原来在滇越铁路沿线领导工人运动,刘林元的籍贯误写成了开远,现在通过《玉溪日报》的报道,这位老革命终于“回家”了。这也将激励着他更加全面深入地做好刘林元史料的收集和研究,让家乡人民知晓刘林元丰富的革命经历,传承他的精神,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
6月1日上午,通海县委组织部给本报文艺部打来电话,表示将以刘林元的事迹为蓝本制作微党课,号召党员干部学习刘林元的革命精神和品格风范。通海县四街镇也通过干部职工学习例会、工作群等宣传学习刘林元的廉洁故事……期盼刘林元的感人事迹,在新征程上绽放光芒。(记者 李艾丽)
(本文配图由刘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