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车间内,工人将包装好的鲜花扫码入库。
沿着星云湖畔一路前行,只见路两旁青翠的菜地与白色的花卉大棚相互交织,展现出一幅欣欣向荣的乡村景象。
江川区是云南省重要的花卉产区之一,每天无数的鲜切花、盆花从这里运往昆明斗南花卉市场,再分销至国内外。近年来,随着江川区不断推动产业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以工业化理念发展花卉产业,如今花卉产业已成为江川区“一县一业”主导产业。
记者来到此行的目的地——玉溪禾韵园艺产业有限公司。在这个占地约200亩的农场基地内,集良种繁育、商业化种苗筛选、全自动温室、数字化管理于一体,先进科技与农业技术有机结合,围绕“数字化”和“新农人”两个关键词,科技赋能的乡村振兴“花路”越走越顺。
为花卉产业插上“数字翅膀”
走进鲜切花玫瑰种植大棚,映入眼帘的便是大棚内随处可见的电缆。“你看,就是这么多、这么粗的电缆支持着基地里传感器的运作,保证数据信息的传递。”公司创始人飞雪梅告诉记者。2018年,云南禾韵集团在江川启动玫瑰良种繁育中心和种植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由于受到疫情影响,建设速度放慢。其间,公司不断探索,从一个专业化种植优质鲜切花基地转型为花卉数字化研发中心。
花卉种植要怎么实现数字化?在玫瑰大棚内,传感器采集了大量花卉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然而,这仅仅是最容易的一部分。“数据收集后,接下来的演算分析才是最困难的。什么时候要开窗?什么时候要降温?保持什么样的水肥条件?”飞雪梅说,为实现温室大棚的自动化控制,他们在2019年至2021年对江川的气候进行了数据收集和分析,结合过去专业花卉种植经验和科学系统思维,确定了一套数字化生产管理的标准设定值。
如今,农场基地内已实现对花卉的精细化、网格化管理,一垄垄花田被分成一个个方格,一旦技术人员在巡查时发现异常,即可在数字化系统平台上进行植株观测汇报。同时,每一垄花田都有一套单独的水肥阀门,可实现精细化水肥控制,并建立回收系统,生产用水全部回收,通过紫外线过滤设备消杀细菌后进行循环使用。
体系化建设实现数字化应用
“疫情期间,很多工作需要远程处理,没办法到达现场。想要实现花卉产业的远程工作,数字化是关键。”飞雪梅谈到产业数字化时,总是离不开平台、系统的体系化建设。从生产环节到销售环节,数字化贯穿始终。
“鲜花是时效性很强的商品,需要以最快速度实现鲜花的包装出库和销售运输。”飞雪梅说,公司数字化转型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降本增效”,在各个环节中降低管理和人工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核对环节,提高查找错漏的效率。
在包装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工位上争分夺秒地处理鲜花。整理、包装、入库……在入库传送带的尽头,一台电脑、一个扫描仪就实现了这一环节的数字化管理。“在入库之前,每一把鲜花都会被贴上专属二维码,涵盖了工人工位、花卉品种、数量等信息。”飞雪梅介绍。电脑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数据,并同步上传到系统平台,确保及时将数据传输给销售总部,及时销售、报价、生成账单。
“新农人”助推乡村振兴
花卉产业数字化,团队是关键。“最初向我们提出下一步工作需要转型,进行数字化运营的就是一位年轻的‘新农人’,如今,也是由他负责数字化平台的搭建。”飞雪梅表示,花卉种植作为一种农业产业,需根植于农村大地上。在乡村工作,对应的条件设施很难留住人才,只能在人员上尽可能地本土化,但想要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技术能力的要求又相对较高,这样的矛盾随着数字化平台的搭建迎刃而解。公司总部设在昆明,江川基地不设行政、财务、销售,只设助理席位。通过助理和数字化平台协助工作,将基地数据上传到总部统一汇总,实现远程数字化下沉指导,既解决了人才本土化的稳定性问题,又解决了当地缺乏高端人才的问题。
在良种繁育中心,来自翠峰村的生产经理业会英脸上满是自信的笑容:“红双喜开了,太漂亮了,花那么大,还很香。”业会英主管基地内的生产工作,而良种繁育则是基地核心工作之一。“国内花卉研发能力相对较弱,培育的优质品种难以实现产业化,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从上万个品种中筛选出适合商业化的,对比各个品种优质丰产程度、技术难度、抗病性等,形成完善的商业生产模式。”飞雪梅告诉记者。
作为包装经理的张智琰同样也是本地人。大学毕业后就回到家乡的他,最初只是基地运输鲜花的一名司机,随着不断深入学习,现在成了能够独当一面的“新农人”,负责包装车间内的各项工作。每天约有2万枝玫瑰从包装车间入库,高峰期能达到5万枝。
如今,各个年龄段的“新农人”在各自的岗位上熠熠生辉,用自己的所知所学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为乡野筑梦。(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苏欣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