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热点
  3. 正文

云南着力把南博会打造成为推动中国与南亚经贸合作的务实平台 构筑全方位对外开放新高地

滇池国际会展中心,资料图

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殷殷嘱托。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记嘱托、担当实干,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人文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汇聚各方资源,着力把中国—南亚博览会打造成为推动中国与南亚国家经贸合作的务实平台,构筑全方位对外开放新高地。

推动经贸合作不断发展

由商务部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7届中国—南亚博览会将于8月16日至20日在昆明举办。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也是南博会举办的第十个年头。作为中国与南亚国家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南博会全面恢复线下举办后,将持续优化创新,强化服务保障,推动中国与南亚国家经贸合作不断发展。

本届南博会践行“双碳”发展战略,鼓励和引导开展绿色搭建、设置绿色展台。围绕促进资源互补、园区共建,设置区域合作馆、资源经济馆、园区经济馆、口岸经济馆4个展馆,创新展示中国同南亚国家的合作成果。依托南博会数字化平台,今年将引入“南博会+直播”,创新推出展位快速导引、意向订单管理等服务功能,为南博会参展企业提供一站式优质服务。不能到现场的各国展商、观众可以实现“云”参展、“云”会议、“云”洽谈、“云”签约和“云”采购。

本届南博会紧扣“团结协作,共谋发展”主题,将围绕与会国家共同关注的贸易投资、产能合作、文化交流等科学设置议题、精心谋划活动,还将首次举办“南亚茶叶节”、南亚留学生“云逛”南博会等活动,向专业采购商和消费者推广南亚国家茶叶产品和茶饮文化,共同讲好中国与南亚合作的故事。

多方面作用成效明显

中国—南亚博览会在促进多边外交、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自2013年首次举办至今,南博会见证了“一带一路”建设的辉煌成就,在推动云南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0年来,通过举办南博会,在南亚、东南亚国家形成了办好南博会、用好南博会和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广泛共识,每届展会均有南亚国家作为主题国、东南亚国家作为主宾国。出席南博会的外国政要累计有40多人次,开展重要会谈会晤30多场;出席南博会的外国省部级官员、国际组织代表、商界知名人士等重要嘉宾累计有6000多位,南博会在促进多双边外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0年来,通过举办南博会,培育了中国—南亚合作论坛、中国—印度洋地区发展合作论坛、中国—南亚商务论坛等一批品牌论坛;推动成立中国贸促会(云南)南亚东南亚法律服务中心等机构,对深化经贸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云南与南亚国家的贸易总额增长了2.5倍。

10年来,通过举办南博会,搭建了相互展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文交流的平台。在艺术交流方面,举办了多届澜湄视听周、南亚东南亚艺术周等活动。在教育合作方面,云南省46所大学与62个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建立了11个国际人才培养基地,赴云南的留学生最多时达4万余人,云南大学牵头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75所大学共同成立了南亚东南亚大学联盟。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间掀起了跨国旅游热潮。

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

随着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打开新局面、迈上新台阶,“十四五”期间,我省将继续畅通互联互通国际大通道,加快推进中越、中老、中缅通道建设,提升中老铁路“黄金线路”效应,促进“澜湄快线”与中欧班列、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运等有机衔接,统筹推动能源、数字信息大通道建设,加强国际物流枢纽节点建设,不断提升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的能力和水平。

着力推动口岸经济发展,推进重点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推动口岸建设发展,加快磨憨、河口、瑞丽国际口岸城市建设,提升口岸基础设施和通关便利化水平。

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竞争力,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加快推进新兴产业,推动资源型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

密切与南亚东南亚国家人文交流,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积极与周边国家构建多层次民心相通合作平台、建立更多交流合作渠道,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在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科技创新、减灾减贫、生态环保、改善民生等方面深化交流合作。

构筑全方位对外开放新高地,高质量对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建设,深化澜湄合作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稳步扩大与周边国家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大力发展跨境物流、跨境农业、跨境旅游、跨境电商、跨境金融,促进跨境合作便利化。

我省将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完善面向南亚的创新平台网络,加快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全面提升与南亚国家“科技相通”水平。同时,加大力度与南亚国家相关机构开展科研合作,共建国际联合创新平台,开展联合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助力区域发展。打造“科技入滇”升级版,深入实施“智汇云南”计划等,进一步加强与南亚国家的科技人才交流。

云南网记者 杨抒燕


编辑:刘燕   审核:杨雪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