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热点
  3. 正文

首个全国生态日|云南: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远处群山叠翠,近处绿水逶迤。暑期,云南游人如织,金沙江沿岸壮美的生态画卷令人陶醉;泸沽湖之滨,游人泛舟湖面,享受入秋的惬意时光。

这是大自然给予云南的馈赠,更是全省倾力保护的结果。

云南作为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战略任务和重大职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目标,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攥紧治理之拳 守护绿水青山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十四五”以来,我省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实现降碳减污协同增效为导向,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高颜值和发展高素质齐头并进。

《2022年云南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22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国家下达我省的9项约束性指标全部超额完成,开创了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

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全省各地深入探索,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推动污染防治在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突破。

检测水质 本报记者 杨峥 摄

位于楚雄彝族自治州龙川江上的西观桥断面于2018年被列为长江保护修复12个重点整治的劣V类国控断面。中央环保督察、省环保督察、中央环保督察“回头看”、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审计和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等专项督察,将龙川江西观桥断面水体达标作为整改事项,并明确提出2020年脱劣的目标。

楚雄州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狠抓西观桥断面水质,坚持全流域治理“一盘棋”。“经过不懈努力,西观桥断面于2019年提前一年达到了Ⅳ类水质目标,2020年治理措施不断发挥效益,水质稳定达到Ⅳ类,2021年水质进一步改善。2022年所有监测指标均达到Ⅲ类,实现由劣V类水提升至良好水体的转变。”楚雄州生态环境局局长赵胜祥说。

东河发源于保山市隆阳区东北部,在隆阳区境内全长95.4公里,流域面积1481平方公里。2021年之前,东河流域水污染严重,曾经的“母亲河”变成了纳污河。

2021年以来,保山市委、市政府将东河流域水环境污染问题整改作为党中央和云南省委、省政府交给保山市的重大政治责任和政治任务,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东河污染问题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保山市东河流域水污染问题整改目标任务总体方案》,提出6个方面42条治理措施,举全市之力推动东河水环境污染治理工作。

随着系统治理、截污控源、产业结构调整等工作的深入推进,东河流域水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从东河之问到东河之治,再到东河之美,保山市正在瞄准这一目标奋力推进。

筑牢保护之基 推进污染防治攻坚

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离不开科学谋划、精准治理和强力攻坚。

2022年,我省发布《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提出6个方面的重点任务,着力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集中力量打好10个标志性战役。

把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作为督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把“利剑”,我省以鲜明的态度、坚决的措施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

截至2022年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曝光的5个典型案例整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其中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违建小水电敷衍整改、昆明市长腰山过度开发等2个问题已全面完成整改;督察反馈的50个问题已完成整改19个,31个问题的整改正加快推进;督察交办的3069件群众投诉举报问题整改率达96.9%。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一头连着减污,一头连着降碳,与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紧密相连,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任务。

今年3月1日起,《云南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正式施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我省生态环境地方性法规体系,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公众健康、维护生态安全,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当前,开展新污染物治理已上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承载着拓展和延伸攻坚战广度和深度的重要使命。2022年11月,《云南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印发,明确了全省新污染物治理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

着眼未来,我省更加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加强生态保护建设,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清洁美丽云南。本报记者 胡晓蓉

延伸报道

守护好蓝天白云

彩云之南,诗的故乡、梦的远方。今年以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成为了热词。蓝天白云、繁星闪烁,云南独有的“限定版”天空,被网友纷纷点赞。

2022年,全省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为99.7%,居全国前列。

为了守护好云南的蓝天白云,我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统筹大气污染防治和温室气体减排,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聚焦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强化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加强区域协同治理。

在城市,高时空分辨率挥发性有机物走航监测车频频出没。这样一台看似普通的车辆,顶部安装了传感器走航系统,车辆行驶的同时,就能实现对沿途空气质量实时监测,成为活跃在大气污染防治一线的“侦察兵”。走航车内部搭载的检测仪响应速度为毫秒级,在行驶过程中可对300多种有机废气进行分析和快速检测,并描绘出地图显示污染物排放情况。

“走航车是监测空气质量的‘千里眼’,能够帮助我们在污染天气时,全面、快速地锁定城市大气污染内源。”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大气工程师邱飞说。

在打好蓝天保卫战的探索中,各地坚持铁腕治疴、猛药祛病。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着眼增强大气污染防治实效,科学统筹、强力推进,组建领导机构,制定精细化管控措施,增强部门合力保运转,上下联动走活“一盘棋”。昆明市探索利用数据模型开展专项分析,从时间和空间分布寻找问题靶向,利用科技手段精准溯源,对全市扬尘源、移动源、固定源等实施精细化管控,守护“昆明蓝”……

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我省将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等方面持续发力,依法加强大气环境质量管控。坚持源头防治、综合施策,攻坚克难,持续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的各项工作,全力守护好云南的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本报记者 胡晓蓉

碧波荡漾程海湖

“以前少见的野鸭、白鹭、黑颈鹤等野生动物争先亮相,去年大批海鸥到这里越冬……”省水利设计院高级工程师、永胜县程海流域生态综合治理水利骨干应急补水工程负责人刘俊华说。

程海,这个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环境污染、过度捕捞等问题导致外来物种入侵的“问题湖”已焕然一新。

本版插画图表由本报美编 张维麟 赵行伟 绘

程海是中国唯一、全球3个天然生长螺旋藻的碱性湖泊之一,是我省九大高原湖泊中的第四大湖泊。程海应急补水工程是对程海实施的抢救性保护工程,主要任务是置换程海流域生产生活用水,增加程海入湖清洁水量,并直接向程海生态补水,恢复程海水位至法定最低水位1499.2米以上,改善程海水生态环境。

2020年,程海应急补水工程试通水。截至2023年8月1日,工程累计从金沙江调水已超过1.5亿立方米,实现了程海水位从持续下降到止降回升的转变。金沙江优良的水质,带动了程海水质逐步向好。

水质持续改善的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创造了更多空间。生态效益可圈可点、社会效益显而易见。“现在的程海,水很干净,周围环境好了,来玩的人也多了,我们旅店的生意也好做了。”程海河口村酒店负责人开心地说。

通过政府部门牵线搭桥、开展培训,程海周边75%以上的村民通过绿色种植、旅游业等,实现了就业。众多游客也从全国各地赶来,“纯天然的自然景观,海风轻吹,海浪轻摇”“景色宜人,不要门票,本地人也很喜欢”……惬意与喜爱在评论区满溢。本报记者 王淑娟

种养旅结合治污染

苍山每两座山峰之间,都有一条溪水奔泻而下流入洱海,这就是著名的十八溪。清冽的山泉水顺势而下,浇灌着山脚下这片肥沃的土地。

曾经,洱海边农民大多以大水大肥来种植作物,洱海水质受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如今,这里满眼都是青绿的稻田,和白族民居、溪水不期而遇。

按照《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三年攻坚作战方案(2022—2024年)》,大理白族自治州严格落实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的要求,充分认识加强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以钉钉子精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农业,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

通过持续巩固“三禁四推”成果,以流域内冷库和蒜种经营户为重点,强化宣传动员和田间巡查检查,禁止种植以大蒜为主的大水大肥农作物。

2021年1月,云南农垦集团采用水稻科学集群化、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对大理苍山洱海之间的阡陌农田进行集中管理。云粮集团按照统一育苗、统一机械插播、统一中耕管理、统一施肥防治、统一机械收割的绿色生态种植模式,以洱海之水灌溉滋养,形成稻鱼、稻鸭共作生态环境,孕育出具有地标性代表的云南高原特色有机大米。

去年10月4日,洱海畔的古生村也迎来了一场大考。改变当地传统种植模式的水稻覆膜节水节肥综合高产技术到了测产日。“测产数据每亩662公斤,示范非常成功。”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吕世华说,这次成功不仅实现了大理水稻有机种植的高产,也破解了困扰多年的农业面源污染难题。

多年来,大理州“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种养旅结合’分区防控模式”被农业农村部作为全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五大模式之一,入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典型案例》;洱海27条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均达100%,国考断面水质连续3年被评价为“优”,湖体透明度提升至近两年来最好水平……这些硕果,是大理州保护生态环境最有力的证明。本报记者 王淑娟


编辑:陶晓兰   审核:杨雪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