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2018年,我市开始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向206个贫困村派出646名队员。2020年2月,在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中,502名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下沉全市70个涉农乡(镇、街道)抓乡村振兴工作。2021年,围绕打造乡村振兴“玉溪样板”的目标,我市重点向100个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示范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帮助村级党组织强组织、兴产业、抓治理、优服务。同时,结合推进“湖泊革命”,向“三湖”流域19个乡(镇)、150个村选派479名干部,履行乡村振兴和湖泊保护治理双重职责。2023年,聚焦市委推动现代农业和文旅消费“两个破局”,在全市50个乡(镇)组建干部人才助镇兴村工作队,遴选150名职级干部和91名专家人才下沉一线,统筹整合辖区驻村工作队、到村任职选调生、金融助理等帮扶力量,以更大力度推进乡村振兴。
脚下沾满泥土,心中沉淀深情。我市广大驻村干部围绕“建强村党组织、巩固脱贫成果、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五个方面的职责任务,在基层一线转变工作作风、提升能力水平,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贡献力量。近日,记者走近一批扎根在玉溪乡村振兴一线的基层干部,记录他们在乡村振兴路上接续奋斗的奉献故事,倾听他们在青山绿水间续写新篇的坚定信心。
2023年5月的一天,玉溪市委组织部、玉溪市农业农村局接待了一拨特殊的客人,他们是通海县河西镇改水沟村的村组干部,他们强烈要求,市农业农村局驻改水沟村第一书记张明多驻村两年。
通海县河西镇改水沟村任第一书记张明(左一)向镇领导汇报旧村改造推进情况。
“我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做完。”张明说,第一轮驻村,他先在江川区九溪镇六十亩村任第一书记,后又选派到通海县河西镇改水沟村任第一书记。如今是第二轮担任通海县河西镇改水沟村第一书记了。驻村期间,他带领驻村干部和村组干部锚定“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的奋战目标,切实将改水沟村建成乡村振兴的典型示范村。
这些来自市、县(市、区)各职能部门的干部职工,在乡村振兴的“试金石”上不断淬炼自我,他们弯下身子、卷起裤腿,忙前忙后跑项目、拉资金,走村入户,熟悉着村里的每一亩土地、每一户人家,把新技术带到田间地头,把新理念带进乡村,将忠诚和担当写在青山绿水间,将责任和担当写在老百姓的心坎上。
产业助振兴 实干促发展
元江县曼来镇红光社区泰兴小组重点打造民俗客栈、弯根庄园、休闲农业观光等旅游产品,助推乡村旅游产业健康发展。图为小组一角。
凤凰花盛开的五月,正是元江红河谷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在距离县城约45公里处的洼垤乡尼白村的山冲洼地里,久旱逢甘霖的连片烤烟正焕发出勃勃生机。炎炎烈日下,除了三三两两的烟农,还会见一个头戴遮阳帽的身影,或与烟农交谈,或俯下身子查看烤烟,他就是玉溪市烟草专卖局(公司)选派到尼白村的原驻村第一书记胡宏标。
尼白村地处元江县东南部、红河谷东岸,干旱缺水,人少地多,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集体经济薄弱。驻村两年间,胡宏标协同村“两委”聚焦“发展支柱产业、完善基础设施、壮大集体经济、巩固脱贫成果”四项工程,帮助尼白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好头、起好步。
如今,尼白村烤烟种植规模从800多亩增加到1200多亩,年产值从300多万元增加到500多万元,连续两年被评为县级“种烟先进村”;芒果种植达7300多亩,预计年产值可达200万元以上;生猪年出栏数达500头以上、产值120万元以上,牛羊养殖百头以上的大户有3户。全村已构建起了“上半山种烤烟,下半山栽芒果,全村都养殖”的农业产业格局,140多户常住村民每年实现近800万元的农业产值,乡村振兴的产业根基进一步夯实。
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关键,也是驻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着力最多的工作。
发展产业,首先要因地制宜。峨山县大龙潭乡迭所村地处干热河谷,海拔落差大、气候差异明显。2022年4月,姜映忠被选派到该村任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他努力在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产业发展及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等方面贡献力量,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当地党委、政府的肯定。
如今,迭所村正从昔日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向产业强、村庄美、农民富的美丽乡村转变,形成“平坝烟菜、半山果菜、山顶畜烟”的垂直产业带,基本实现以特色养殖、冬早蔬菜、水果种植为主的“一村一品、一户一业”发展模式。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7年的5217.96元,增加到2022年12703元,群众的“钱袋子”明显地鼓起来了。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壮大集体经济的关键。李文东是华宁县华溪镇华溪社区原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自驻村以来,他深深扎根于基层,帮助和带领村民从昔日的“穷山沟”中走出一条致富的“康庄大道”。
驻村两年间,李文东不断奔走于派出单位及各行业部门之间,累计争取乡村振兴工作经费20万元,2个彩票公益金项目6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从2020年的不到60万元增加到85万元。在他的积极协调下,经过市、县、镇和社区共同努力,2023年3月,总投资2960万元的“华宁县华溪镇华溪社区柑桔产业服务中心”开工建设,2024年建成投入使用后,预计每年可为社区带来260余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
广大驻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队员一任接一任,在田野乡村思考着、忙碌着、奋斗着,牢牢牵住产业发展的“牛鼻子”,发展特色种养、生态旅游、民俗文化,做大做优做强具有乡土特色的农产品,与乡亲们一起绘就产业振兴的美好画卷。
建强党支部 留下好队伍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基层党组织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
在新平县扬武镇马鹿寨村村民家里的火塘边、院坝里,常见驻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李富贵与村干部和村民们交心谈心。自从下派驻村后,李富贵发挥少数民族干部优势,引导村“两委”班子规范村级制度,提高办事效率,在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中锻造出一支本领过硬,做事有干劲,遇到事有办法的基层干部队伍。
“这里气候炎热干燥,大部分农户的住房低矮、空间狭小、隔热保温效果差,群众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非常强烈。”李富贵说,这个“一脚踏两县,鸡鸣三地闻”的偏远山村,是全市75个省级贫困行政村之一,是扬武镇唯一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全村8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其中6个村民小组为彝族山苏支系,全村1080人均为彝族。
为改善村民住房条件,李富贵多方沟通协调,积极联系昆明理工大学、香港佳明集团,促成“绿色低碳生土特色民居项目”落户马鹿寨村。目前,该项目已完成村庄规划,进入开工前的筹备阶段。项目建成后,将撬动乡村振兴政策性资金和社会投资2000万元至3000万元。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支部强了,干部有威信了,干事就不再难了。”李富贵深有感触地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全市驻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主动与村“两委”协调配合,既主动担当,又不包办代替,充分发挥支持和帮助作用,着力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能力,全心全意为民办事服务,把智慧和汗水洒向千山万水、千家万户,在新征程上续写着“山乡巨变”的壮丽篇章。
通海县里山乡中铺村,是一个彝族聚居的边远山区村,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和水资源匮乏等原因,村民的生活一直很贫困,2017年整村脱贫出列。2019年3月,段勇到该村任驻村工作队队员,他坚持把基层党建工作抓在日常、管在经常、融入平常,帮助村党总支查找问题、补齐短板,在推动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上下功夫;他引进清泉农产品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蜜李秋香”种植基地,成立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建立“党建+村集体+合作社+企业+农户”利益链接机制,以土地出租、生产托管等方式扩大种植规模,流转土地种植320亩果树,带动62户农户增收致富。
“班子强了,人气足了,发展就畅,中铺村的光景一定一天比一天好!”段勇信心满满地说。
在新平县水塘镇旧哈村,驻村工作队队员周遵仲把执行“四议两公开”制度作为解决群众诉求的有效平台,采取村干部与驻村工作队队员分片区包保联系小组,以党员挂牌亮身份、村规民约修订、成立红白理事会、设立村民议事日等方式,推动党员将宗旨意识和奉献精神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形成说话有人听、做事有人跟的良好局面。在新平县老厂乡勐炳村委会,驻村工作队队员赵有才牵头拟定《勐炳村“集体经济+三级考评+N”行动实施方案》,通过“四议两公开”程序,制定涉及人居环境、家德家风、产业发展、孝敬老人、支持教育等事项的量化考评方案,对评选出来的先进家庭补助医疗保险,有效推进了乡村治理……
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光荣使命,全市驻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担当作为,在基层营造出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在乡村振兴一线岗位上不断建功立业、不断锻炼成长,留下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
谋民生之利 解民生之忧
“人民”二字重千钧。全市驻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来到村里,深入基层一线,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和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把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当作头等大事,做好一件件民生实事,靠实干赢得了村民的认可,也在处理一件件棘手事情中得到历练成长。
自驻村以来,李文东帮助和带领村民从昔日的“穷山沟”中走出一条致富的“康庄大道”。图为村民杨家明向李文东赠送锦旗。
杨家明是华宁县华溪镇华溪社区西沙井小组的居民,57岁的他患有高血压病,基本无劳动能力,家中无地,靠低保金生活,存在致贫风险。李文东在走访中发现后,安排杨家明看守镇级公墓,每月有500元收入,后调整为护路员,每月有800元收入,并出钱为他添置了衣物和床上用品。为了表达感谢,杨家明将一面写有“办事到家送温暖”字样的锦旗送给了李文东。
“从机关来到农村,只是做了一点自己应该做的工作,没想到群众会记在心上,让我非常感动,暗下决心,不完成任务绝不‘收兵’。”李文东说,他与帮扶单位和当地企业家联系,资助了社区多名困难学子,多次看望社区中高龄老人,为他们带去了工作队和社区的温暖和关怀,在基层厚植了“爱农情怀”,练就了“兴农本领”。
“村子里的情况老方太熟悉了,就算问他村子里有多少牲口,他都清清楚楚”。村民们口里的老方,就是峨山县塔甸镇嘿腻村原驻村工作队队员方运春。龙溪昗小组党员活动室天花板整块掉落,活动室内的茶几被砸碎,他个人出资11600余元修缮党员活动室,重新购置了新沙发和新茶几;一次入户走访,他发现村内孤寡老人家中棉被单薄,他出资2760元购买了16床棉被和500斤大米分发给村内的孤寡老人,让老人温暖地度过了冬天;无论是小组不会响的大喇叭,还是田间的管网漏水,他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查看、参与维修,真正把自己变成了嘿腻村“两委”的一员。
元江县咪哩乡大黑铺村原驻村工作队员李宏刚(右一)察看集体烤烟长势及检查中耕管理。
“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工作的方向。”这是李宏刚的驻村心得,在元江县咪哩乡大黑铺村驻村两年,他最大的收获就是练就了一身群众工作本领。
大黑铺村的饮用水管已建成多年,由于设计或施工的原因,出水量不能满足需求,后经重新改建,水量还是没有增加。请教专家后,李宏刚带领村干部早出晚归,沿水管进行放水排气,水量逐渐增加,村民再也不用为饮水发愁了。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但不少农村地区人才外流,存在‘空心化’问题,必须吸引人才返乡干事创业,为乡村振兴储备一支干部人才队伍。”这是易门县小街乡普厂村驻村第一书记范美忠的切身感受。他与村党总支一起,确立拴心留人工作思路,把大专以上年轻优秀毕业大学生作为发展入党积极分子的重点人群。目前,村里发展了两名青年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范美忠不断引导普厂村深入实践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并重教兴学,逐步探索出具有普厂特色的乡村振兴新局面。
为什么临近退休还这么有干劲,是什么支撑你们在基层担当作为?当被人问起时,驻澄江市路居镇三百亩村委会第一书记周绍荣总是自豪地说:“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干部,我是享受着党的恩情长大的。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每个投入其中的人必定会大有作为。今天,组织给了我这样一个绝佳的机会,我必须格外珍惜这一良机,用自己的绵薄之力把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谱写在乡村振兴一线!”这段铿锵有力的话语,也是全市驻村第一书记及工作队队员的心声。(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陆合春)
【短 评】
在乡村振兴一线锻炼成长
□ 无逸 张炜
紧握驻村工作的“接力棒”,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徐徐开启。随着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工作的开展,我市一大批优秀干部整理行装、告别家人,奔赴广袤的乡村田野,在乡村振兴一线锻炼成长。
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凝聚着党中央的殷殷关切,承载着乡村振兴的期盼,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持续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队员,真正把政治素质好、坚决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能力强、善于做群众工作、作风扎实、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干部选派到乡村振兴一线,同基层群众想在一起、过在一起、干在一起,涌现出许多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展现出甘于奉献、勇于担当、不怕吃苦的精神面貌。
英雄起于阡陌,壮士拔于行伍。越是基层和艰苦地方,越是干部成长的沃土,群众是干部成长的伯乐,基层是展示才华的舞台。我市持续选派的驻村干部,扎根人民群众,打牢实践基础,在与群众长时间接触中,增进了与群众的感情,提升了群众工作能力、处理实际问题能力和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
在基层实践中历练提高,是我们党培养锻炼干部的优良传统,也是干部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驻村贵在驻心,要倍加珍惜基层锻炼的机遇,摒弃功利思想、克服浮躁情绪,真正沉在村里干,经常到田间地头、农户家中,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和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要深入了解村情民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帮助理清发展思路、寻找致富点子,注重与村“两委”协调配合,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发挥村干部和党员的积极性,既主动担当,又不包办代替,同心协力推动乡村振兴。
在乡村振兴一线锻炼成长,离不开组织的培养和叮咛,更离不开身边人和全社会的帮助鼓励。对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驻村干部,全社会多一点关心,多一点理解,他们就会多一些干劲,多一些温暖,为群众多尽一份力,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多发一点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