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烟叶生产促进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发布时间:2023-08-25来源:玉溪日报

金山社区通过土地流转,种植烤烟325亩。

金山社区通过土地流转,种植烤烟325亩。

时下,正值烤烟采摘烘烤时节,通海县5.351万亩烤烟陆续进入采烤期,烟地、烤房到处一派繁忙景象。

近年来,通海县坚持“扩田烟、增临湖、稳地烟、促连片”的种植规划思路,精准安排种植面积,制定“一村一案”,推动烟叶生产,有效削减农业面源污染的同时,确保烟农经济收益稳增。

2万亩湖盆区田烟长势良好

近日,记者在秀山街道金山社区规划的田烟片区看到,一片片烟叶硕大翠绿,一株株烤烟枝繁叶茂,放眼望去,连片种植的烤烟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当地务工群众正穿梭在烟丛中熟练地采摘烟叶。

据金山社区党总支书记胡健介绍,作为临湖区域,金山社区积极响应保护杞麓湖号召,选择烤烟作为临湖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作物,今年种植烤烟325亩。“烤烟是生态保育型、环境友好型作物,在节水、减肥等方面都有显著优势,在保证收入的同时,还可以有效保护杞麓湖。”胡健说。

据介绍,秀山街道今年积极落实临湖田烟规划。金山社区和长河社区共栽种烤烟525亩,据测算,种植每亩烟比每亩菜节水259立方米,减少用药2.5公斤,减少用肥360公斤。

“种植烤烟不仅能让我们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同时又保护了我们通海的母亲湖,改善了土质,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享受到土地带来的福利。”金山社区2组村民马翠告诉记者,今年她种了3亩烤烟,除了得到每亩4800元的土地流转费,她还作为职业农民到田里打工,每天有150元务工费,收入比以前稳定多了。

据悉,2023年为“湖盆区烤烟种植三年规划”的第一年,通海县紧紧围绕“2023年湖盆区烤烟种植面积不低于2万亩”的目标任务,调优生产布局,转变生产方式,稳定核心烟区,在整个湖盆区7个乡(镇、街道)规划种植烤烟2.03万亩,推动大春种植结构调整,进一步助力杞麓湖保护。

实施湖盆区烤烟种植三年规划

近年来,通海县持续对临湖核心区开展种植结构调整,制定湖盆区三年规划种植方案,全县建立“统一规划-建立村规民约-上墙公示-宣传动员-落实意愿”的烟田保护工作机制,构建“县级管规划+乡村管落实+公司管技术”的“三管”工作体制,自2021年以来,通海县临湖核心区田烟种植面积从1.04万亩、1.35万亩增加到了2.03万亩。

通海县烟草产业服务中心主任杨丛飞告诉记者,杞麓湖的污染主要源于传统的大水大肥种植模式,想要从根源上解决杞麓湖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需从调整湖盆田地的种植结构入手。在经过大量的实地研究、民意调查之后,通海县于2021年以“烤烟+N”的轮作模式为基础,以社区、小组的区块土地为规划对象,每年选择不同的区域有序进行烤烟连片种植规划划片,实现湖盆区所有田地的烟、菜、粮轮作。

据介绍,2021年至2023年三年时间,通海县湖盆区共计种植烤烟4.42万亩。经统计,三年的湖盆区烤烟种植较蔬菜节约用水1144万立方米,减少用药110.5吨,减少用肥15912吨,有力削减了杞麓湖湖盆区农业面源污染。烤烟成为通海县“转绿”生产方式、调整杞麓湖临湖种植结构的重要抓手。

山地烟提质增效

日前,在里山乡芭蕉村,一排排烤房整齐排列,村民们正在烤房周围劳作,烟叶采编、上房烘烤、下杆转运,忙得热火朝天。打开烤房,一股淡淡的烟香味扑鼻而来,新鲜出炉的烟叶颜色金黄、纹路清晰。

“我家今年共种了11亩烟,由于管护到位,烟株都快比人高了,加上及时采烤,今年第三炉已经出炉了。”芭蕉2组村民李辉告诉记者,自家往年种的是K326,从2022年开始种云烟121,云烟121黄烟率高,往年11亩烤烟有5万元收入,今年预计有7万元左右。

据里山乡乡长施宇彪介绍,今年里山乡共种植烤烟8600亩,其中,千亩连片面积为1056亩。为保证烤烟质量,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该乡对烟叶生产形势认真分析研究,细化工作任务,做好地块规划,强化技术指导,从育苗、移栽、管护到采烤,每一个环节都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蹲点负责,指导烟农及时采摘、干烟分拣保管等各个阶段的注意事项,确保烤烟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

据悉,今年通海县种植烤烟面积5.35万亩,较上年增加0.52万亩,计划收购量15.5万担。2022年,全县烟农售烟收入2.49亿元,户均售烟收入达3.1万元。2023年全县烟农售烟收入预计达2.7亿元左右,户均售烟收入将达3.28万元。今年以来,按照“小连片、大集中”的要求,通海县及早部署,做好烤烟生产集中连片规划,优化烟区、烟地。同时,制定工作措施和计划推进表,育足烟苗、供足物资,切实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对稳定核心烟区、稳定烟农队伍、增加综合效益、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撑。(记者 曾梦琪/文 曾永洪/图)


编辑:刘玉霞   审核:杨雪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