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云南省残疾人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中国残联的精心指导下,在全省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省残联圆满完成了省残联第七次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省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春天的事业”交出了温暖的答卷。
残疾人事业是“春天的事业”。2018年云南省残疾人联合会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中国残联的精心指导下,在全省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省残联立足“代表、服务、管理”职能,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各项决策部署,着力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改善残疾人生活品质、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圆满完成了省残联第七次代表大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省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春天的事业”交出了温暖的答卷。
近日,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的残疾人邢师傅准备办理残疾人证,到区残疾人服务中心咨询后,工作人员告诉他,残疾人证可以网上办理,他按照流程在手机上注册办理,不到半个月就拿到了残疾人证。邢师傅说“:真的很方便,跑一次就能办好。”
2022年3月,省残联选定昆明市晋宁区、保山市腾冲市、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3个县(市、区)作为全省残疾人证网上办理试点。晋宁区残联协调与卫健部门、评残机构共用服务平台、共享数据信息,依托“全国残联信息化服务平台”以及“残疾人服务”微信小程序推行网上办证,让办证残疾人由原来的跑申请、跑照相、跑鉴定、跑取证多次跑路,到现在只需到医院进行一次残疾评定,就可通过网络“马上办”“随时办”。
目前,全省试点地区已实现残疾人证办证、变更、挂失、残损换新、迁移、注销网上办理。在试点基础上,我省今年将全面推行残疾人证“网上办”。残疾人证不仅是残疾人身份的证明,也是残疾人享受优惠政策的必要凭证。五年来,各级残联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的宗旨,让残疾人证更加智能,办证服务更加便民。全省共发放第三代残疾人证182万余张,实现了整体覆盖。为解决行动不便的重度残疾人和老年残疾人残疾鉴定难的问题,近三年来,各县(市、区)残联上门服务(含集中办证)5000余次,为20余万名残疾人办理残疾人证。
△晋宁区成为云南省网上办理残疾人证试点
一张小小的残疾人证,凝聚着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折射出各级党委、政府对残疾人事业的关注和支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五年来,我省残疾人事业进一步融入全省工作大局,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残疾人组织积极发挥作用的工作机制。各级党委将残疾人事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级政府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协调推进;各级政府残工委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残工委各成员单位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密切配合,互相支持,凝聚工作合力;财政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共投入残疾人事业发展各项资金18.18亿元,同比增长16.54%。
加强顶层设计。五年来,制定出台“十四五”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托养、无障碍环境建设、文化体育、信息化等配套实施方案,出台《云南省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规定》《云南省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云南省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办法》《云南省残疾人体育运动比赛成绩奖励办法》等一系列重要规章和文件,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过去五年,成为我省残疾人事业资金投入最多、普惠特惠政策覆盖最广、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最快、残疾人生活持续改善的五年。
夯实组织基础。各级残联坚持党的领导,坚守残联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持续掀起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热潮,稳妥推进残联改革,引领残疾人工作者和广大残疾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全省实现14849个村(社区)残协建设全覆盖,打通了为残疾人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省肢残人协会、省聋人协会、省盲人协会、省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省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等残疾人社会组织不断发展壮大,持续开展各类助残活动,无数关心残疾人的爱心人士伸出援手,营造出浓厚的扶残助残氛围,汇集各界力量共聚“春天的事业”。
“我们虽然残疾了,但我们精神上不残,我们还有脑还有手,去想去做。”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了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芭蕉箐小组村民张顺东的这句话,证明广大脱贫群众自立自强的信心和勇气。
张顺东和妻子李国秀加起来只有一只手、两条腿,但他们吃苦耐劳、自强不息,靠辛勤奋斗摆脱了贫困、养大了儿女。如今夫妻俩还做起了电商、种植了人工菌,从脱贫路上的奋斗者变成了致富路上的领路人。
回首过去五年,成千上万残疾人在各级各部门的帮扶下改善了生活条件,获得了一技之长,过上了好日子。
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期间,全省各级残联始终将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工作作为中心工作,举非常之策、用非常之力,重点在残疾人就业能力提升、精准康复服务、无障碍改造和兜底保障上下功夫,确保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都有帮扶人、帮扶措施、帮扶资金。通过全省上下合力攻坚,41.38万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如期实现脱贫,兑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在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省残联聚力抓就业、兜底线、保民生,全方位支持残疾人就业创业、增收致富。
“助盲脱贫”带动一片。省残联联合多家省级部门实施了政府引导、部门组织、企业运作、市场导向、就业为本的“助盲脱贫”行动计划,通过推进盲人按摩机构规范化建设、组织盲人参加脱贫培训1万余人次,示范带动盲人按摩行业得到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精准助残脱贫之路。目前,省残联已扶持建设规范化盲人保健按摩机构967个,扶持建设19个盲人医疗按摩所,覆盖全省16个州(市)120个县(市、区)。云南“助盲脱贫”经验被中国残联推广到全国。
授之以渔提升就业能力。各级残联开展针对性强、见效快的实用技术培训,确保每个困难残疾人家庭成员至少有一人掌握1至2项农村实用技能。五年来,共争取中央和省级实用技术培训资金5205.2万元,完成培训任务88110人。同时,常态化开展就业援助月专项活动,通过举办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残疾人岗位精英职业技能竞赛等促进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
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各级残联积极引导经济效益较好且有爱心的农村经济实体建立残疾人帮扶示范基地。通过安排残疾人就业以及为残疾人家庭提供农资品种、技术指导、劳动培训和信息咨询等服务方式,辐射带动残疾人增收致富。五年来,省财政共投入资金1820万元,扶持121个残疾人帮扶示范基地,扶持残疾人就业创业领军人才40名、残疾人就业创业示范户2520户;对全省4708名应届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开展一对一精准就业服务,扶持4851名农村残疾人转移就业示范带头人。
2022年,我省全面实施促进残疾人就业三年行动,实施10项行动,进一步落实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加大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升残疾人就业服务质量和效益。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带头安排残疾人就业取得新突破。省残联带头探索“产业助残”新模式,联合一心堂开展“一心助残就业行动”,计划三年开发残疾人就业岗位1000个;联合圆通速递开展“圆通圆梦助残”行动,计划三年开发残疾人就业岗位280个;打造“百名绣娘”“美丽工坊”等品牌,为残疾妇女构建了一条“离土不离家、进厂不进城”的就业路径。截至目前,三年行动已完成新增就业23716人,占总任务数的67.76%。
为特殊困难的残疾人提供兜底保障。各级残联配合民政部门完善低收入人群分层救助办法,实施特殊困难残疾人单独申请纳入低保政策,全省有52.4万残疾人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7500名残疾人享受“单人户”低保政策。52万人领取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46.5万人领取残疾人护理补贴,五年来发放资金29.7亿元。
进一步为残疾人织就民生保障网。81.9万残疾人参加养老保险,4.8万残疾人领取养老补助金。政府为26.1万残疾人全额代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省参保残疾人从55岁开始领取城乡居民养老补助。
残疾人保障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投入资金2.81亿元,建设38个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规模达15.55万平方米,为有需求的残疾群众提供康复托养服务12万余人次。
“这是风的声音”“这是牧笛的声音”。在普洱市启蒙筑园康复服务中心,6岁的小秋通过听力语言康复训练已经能够辨别声音,并学会了说话交流。小秋的妈妈黄女士说:“小秋做了政府救助的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后,就来到这里接受免费康复训练,还获得了一定的生活补贴。”
普洱市残联通过残疾儿童救助资金补贴委托专业康复机构对残疾儿童进行康复学习和训练,为0至6岁残疾儿童在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给予每人每个月2000元补助,每年最长不超过10个月,离开居住地进行康复训练,给予每人每月500元的送训补贴。
2018年9月,省政府印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救助制度实施以来,为2.08万人次残疾儿童提供康复救助服务。在国家救助制度的基础上,省级救助制度放宽了部分项目的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年龄范围,切实维护残疾儿童康复权益。
△普洱市启蒙筑园康复中心参观普洱市美术馆
康复是残疾人最迫切的期望,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五年来,我省残疾人康复服务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服务质量稳步提升,全省累计为138万人次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其中30.27万人次获得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服务建档立卡贫困残疾人11.28万人次,服务农村低收入残疾人19万人次,全省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率、辅助器具适配率均稳定在90%以上,让无数看不见的人重见光明、听不到的人重回有声世界、久卧病榻的人重新走出家门。
2018年以来,我省共投入中央和省级补助资金1.46亿元,为符合条件的9.76万名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护理、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辅导、职业康复和劳动技能训练、辅助性就业服务等多方面的托养服务。
接受教育是残疾人实现就业和融入社会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变残疾人命运的重要途径。五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省特殊教育快速发展,形成以特教学校为骨干、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送教上门为补充,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上下衔接的特殊教育发展体系。特殊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从过去只关注盲、哑、弱儿童到今天将自闭症儿童、情绪行为障碍儿童等多种类型的特殊儿童纳入特教范围;在就读方式上,除了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以特教学校为骨干,还有送教上门和家庭社区教育作为补充;在教育类型上,不仅注重基础文化教育,还注重发展职业教育。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切实得到保障。
各级残联认真协同教育部门做好控辍保学、规范送教上门、完善随班就读支持保障服务体系建设,以全国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动态更新信息数据为基础,及时向教育部门通报相关数据信息,为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一人一案”科学教育安置提供参考。2022年,全省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数4.59万人,其中在特殊教育学校1.35万人、在普通学校3.24万人。2018年至2022年,我省共有6088名残疾考生参加高考,其中5286名考生被录取。
家里装上了低位灶台、低位马桶、功能扶栏,院子里建起了无障碍通道,过去只能在一小块地方移动的重度残疾人闻丽平如今可以坐着滑轮车洗菜、做饭。她说“:感谢陆良县残联在我们家实施的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让我可以实现独立生活。”
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是针对家庭困难的一、二级残疾人,由各级残联组织实施的,以改厨改厕、地面硬化等为主要内容的一项惠残民心工程。五年来,省残联投入1.5亿元,为2.5万户困难重度残疾人提供了家庭无障碍改造服务,让成千上万的重度残疾人重拾希望,独立生产生活,走出精彩的人生路,取得了残疾人及其亲属称赞、周边邻里百姓叫好、党和政府满意的良好效应,探索出一条以家政促就业、以家政促康复训练的残疾人工作提升的新路子,形成了“春华秋实·拥抱阳光”的家政品牌。
五年来,各地无障碍环境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机场、车站、道路、公园等公共无障碍设施建设发展迅速,手语和盲文的规范化推广有效开展,视力、听力、言语等类别残疾人的信息消费惠残政策逐步落实,无障碍环境市县村镇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推动了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促进了城乡无障碍环境建设全面推进、质量效果全方位提升。
残疾人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成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五年来,各级残联引导全社会关爱、尊重残疾人,通过搭建平台、精准服务,支持广大残疾人在逆境中追求进步,在新时代广阔的舞台上不断迸发生命的光彩。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五年来,各级残联积极开展文化进残疾人家庭“五个一”活动,利用“爱耳日”“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活动契机,持续开展残疾人文化周、健身周、“书香云南”等活动,鼓励残疾人参加文体健身、文化交流等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走出家门,共享精神文化大餐。
五年来,全省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一直处于全国前列。在竞技体育方面,我省残疾人运动队(员)在各类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特别是在北京冬残奥会上,获得3枚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金牌数位居全国第二,为中国取得冬残奥会历史最好成绩作出了突出贡献。累计550人次残疾人运动员参加东京残奥会等国内外重大赛事20余次,获得奖牌440余枚,超(破)世界纪录15项、全国纪录25项。成功举办省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六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在群众体育方面,我省建立省级残疾人体育健身示范点159个,为5132户重度残疾人家庭提供“康复体育进家庭关爱服务”。以残疾人趣味运动会、学校运动会、残联职工运动会等活动为抓手,打造了“残疾人冰雪季”“残疾人健身周”“特奥日”等残疾人康复健身重要平台。
把关怀体现在每次紧要关头、每个生活细节。疫情防控期间,我省对困难残疾人实施稳岗就业补助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新冠疫情对残疾人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投入2225.47万元,发放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85590人次,并将该项目纳入“一卡通”管理平台,实现平稳运营。在参加统一考试中,考试机构为视力残疾考生提供盲文试卷、大字号试卷,允许听力残疾考生免外语听力考试。
平等共享的氛围,务实精准的支持,激励广大残疾人在不同战线拼搏奋斗、发光发热“。没脚走出幸福路、无手绣出幸福花”的张顺东、李国秀夫妇先后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多项荣誉。在北京冬残奥会获得三枚金牌的云南籍运动员杨洪琼荣登中国好人榜、云南好人榜,被评为2022年“云岭楷模”。艺术舞台上,各类残疾人艺术团体的演员们以精彩的表演传承民族文化、展现个人魅力,在喜迎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第十届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上,我省报送的8个参赛节目分别荣获3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和3个三等奖,云南代表队荣获组织奖;在创新创业的新舞台上,不少年轻的残疾人在电商运营、高新科技等新行业新领域,追逐着自己的人生梦想……五年来,全省5人获得全国自强模范、27人获得云南自强模范称号,9个扶残助残先进集体和个人受到全国表彰,1000余名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当选为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从便捷办证享受惠残政策,到享受康复、托养服务改善身体状况,从获取一技之长实现就业、融入社会,到心怀梦想活出精彩人生,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的目标得到更好实现,促进了残疾人的全面发展。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正在为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篇章而积极奋斗,携手共创更美好的生活。
云报客户端记者:郎晶晶
责编:赵婷婷
美编:林显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