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铁路列车奔驰在玉溪大地。 本报通讯员 曾永洪 摄
今年初,玉溪市委提出,要实现跨越发展、进位争先,全市上下既要增强驾驭全局的本领,更要找到破题之钥、破局之道,力求破一域一业之困、活全局整盘棋,把玉溪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打得更实更牢。
重点就是四个方面的“破局”,即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在云南辐射中心实践中展现玉溪担当、把园区经济打造成为重要支撑、推动文旅消费迅速回暖复苏和提档升级。全市各级各部门立足大局、思考全局,直面困局、全力破局。
现代农业:产业兴旺 农民富裕
玉溪市紧扣“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发展主题,加快形成加工型、外向型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着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破局发展,现代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健全完善烟、菜、花、果、药、畜6大重点产业和粮食、油料、甘蔗、茶叶、林业、食用菌、水产等协同发展的“6+N”产业体系。17个高标准农田项目全部开工,新增农业基地265个、现代设施农业1.7万亩,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总量排名全省第二。绿色有机化水平提升方面,扎实推进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加快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截至5月底,全市新获证绿色食品、有机产品等19家企业84个产品,全市持有效证书的“三品一标”共185家单位547个产品。
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更加明显。截至6月,全市实有农业企业672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496个,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95户,其中国家级8户,数量居全省第二。2022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046.5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2.58∶1,居全省前列。培育出通海蔬菜禽蛋、玉溪花卉、新平华宁柑桔等一批区域性公共品牌产品,获评云南省“10大名品”数量连续5年保持全省第二。建成红塔区大营街、江川区矣文村、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新寨村3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旅游+生态农业+N”发展趋势越来越好。制定华宁柑桔、新平苦瓜等农业生产技术标准159项。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
聚焦“3个100”助推传统农业破局。培强100个农业市场主体,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支持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经营、基地整合等方式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基地;培养100名农村致富带头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对农村致富带头人开展摸底调查,开展集中培训和整合农业农村、人社、商务等部门资源分级分类培训;打造100个乡村建设示范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以玉溪市美丽乡村建设星级管理工作为抓手,接续抓好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工程、绿美乡村建设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五年提升行动,着力打造100个乡村建设示范点,积极争创11个省级“宜居宜业和美示范村”。
对外开放:把握机遇 彰显担当
玉溪把牢时代机遇,以问题为导向,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政策供给,做好统筹协调,着力扩外贸、引外资、促外经、强平台,努力在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中展现玉溪担当。
跨境电商实现零的突破。今年以来,玉溪市外贸高质量发展基础更加牢固。6月2日,玉溪市某进出口有限公司以跨境电商9710模式出口的24吨大白菜按期抵达目的地泰国曼谷。6月5日,该公司顺利办理了结汇手续,标志着玉溪市跨境电商实现零的突破。
全市外贸市场主体培育初见成效,自去年11月以来,先后组织原产地证书等政策“大宣传、大巡讲”活动7期,企业运用RCEP规则能力明显提升。全市1至5月新增有进出口业绩企业8户,增加进出口额3亿元。全市外资招引规模初显,2022年玉溪市新增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1户,新增投资总额2.66亿美元,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856万美元,排名全省第七位。
中老铁路通车后年均到发旅客增长22.67%。中老铁路的通车,为玉溪市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玉溪市结合口岸经济、园区布局等发展需要,主动谋划、积极融入辐射中心建设。截至2022年底,玉溪境内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达19条,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40公里,到“十四五”末,玉溪境内高速公路总里程将达1136公里。玉溪境内通车运营的铁路有中老铁路、玉蒙铁路、老昆玉铁路、昆玉电气化铁路4条,总里程达258公里。未来玉溪市铁路路网将形成以中老铁路为主轴,分别向昆明、楚雄、临沧、普洱、蒙自、弥勒六个方向放射性发散的“米”字形铁路网布局。
“7×24”小时预约通关和优先查验。玉溪海关聚焦通关便利化,持续优化以口岸快通能力为主的营商环境,出台《玉溪海关促进外贸保稳提质十五条措施》,进一步提升玉溪市跨境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方面,建立针对重点商品的“绿色通道”,提供“7×24”小时预约通关和优先查验服务,确保通关顺畅;聚焦“专精特新”开展“一对一”AEO高级认证企业培育,指导帮助外贸市场主体成为海关高级认证企业;建立首问负责制,实行“一企一策”和“问题清零”制度,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玉溪海关为玉溪保税物流中心(B型)以及研和铁路海关监管场所建设,提供规划解读和政策支持,全力推动玉溪建成全省重要的农产品加工、集散、出口中心。
园区经济:链式格局 产业集群
玉溪市深入开展园区规模和质量提升行动,发挥园区经济“发动机”作用,让园区成为经济增长的火热载体。
新格局——各园区错位发展、联动发展。目前,玉溪市共有玉溪高新区1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云南红塔、新平、易门、通海、澄江、元江、华宁7个省级产业园区,8个产业园区分别设置园区党工委和管委会。玉溪市委于2022年7月成立了市委工业工作委员会,指导各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工业经济发展“主战场”作用,整合优势资源,打破行政区域,推动各园区错位发展、联动发展,高新区南片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和九龙片区电子信息产业园、龙泉片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红塔片区光电子产业园、研和片区数控机床产业园等各具特色、主业突出。
新引擎——高新区营业收入逾千亿元。玉溪高新区着眼长远及未来,培育了卷烟及配套、生物医药和新能源电池3大主导产业。推动卷烟及配套产业全产业链再造升级,推进烟厂进行就地技改、设备更新等一批项目,提高烟厂现代化、智能化、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2022年该产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73.2亿元、同比增长5.2%。对标国际国内先进,壮大生物医药产业,高新区将主动参与国际合作与分工,打造国际先进、国内一流、行业领先的现代化生物制品生产基地。玉溪高新区全产业链全新打造新能源电池产业,坤天2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项目一期已于今年1月12日投入生产、4月纳规;烨阳15万吨纳米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生产项目一期已于6月21日投入生产;亿纬锂能20GWH动力储能电池生产项目已完成土地招拍挂。3户企业将快速释放产能,助力玉溪市从“烟时代”走向“烟+锂时代”。
新思维——全链布局产业,集群活力迸发。去年以来,玉溪市以全链思维、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大抓产业、主抓工业、狠抓制造业,组建制造业全产业链专班,把园区作为制造业产业培育的聚集地和大抓产业、主抓工业、狠抓制造业的主战场,主动加强与各产业园区的沟通联系,强化园内项目要素保障,与园区共同推进园内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及企业发展工作,助力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工业强市这一核心战略,产业链专班编制完善10个制造业全产业链“十四五”发展实施方案及产业链图谱,全产业链引进行业领军企业。立足园区发展定位,制定明确10条产业链的发展目标、发展路径和在园区的发展规划,将优势明显、潜力大、未来能形成支撑的产业,向园区聚集并合理布局。自专班成立以来,签约项目71个,其中园内项目50个,占签约项目的70.4%。
文旅回暖:格局重塑 产业重构
今年以来,面对新的消费形势、市场需求,玉溪市在格局重塑、产业重构中跑出玉溪旅游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加速度。力争2023年接待游客4500万人次左右,同比增长16.5%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450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8%以上;人均旅游消费突破1000元。
新——业态多样、消费升级。丰富文旅消费新供给方面,以重大项目为支撑,扎实推进聂耳和国歌传习中心、新平欢乐水世界、红塔区新兴州城风貌保护和城市更新改造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文旅消费新场景方面,加快推进A级旅游景区创建和提档升级,全市20项旅游资源列入年度A级景区创建计划。培育文旅消费新业态方面,以推进易门铜矿国家工业遗产保护活化利用等为重点,推进“工业+旅游”;打造非遗剧目《花腰竹女》,推进峨山彝族自治县“中老铁路非遗展示中心”策划,培育“非遗+旅游”;通过盘活利用各级文保单位、博物馆和文化场馆,深化“文物+旅游”;配合体育部门举办环抚仙湖自行车赛、帆船赛等体育赛事,推进“体育+旅游”;持续“一县一节庆”活动打造,推进“演艺+旅游”。
兴——活动丰富、市场兴旺。玉溪市围绕假日经济、周末经济,做好旅游经济“文章”,带动假日文化旅游消费提升。持续推进红塔区“聂耳音乐节”、华宁“柑桔节”、易门“野生菌交易会”、峨山“彝族火把节”、元江“金芒果节”等“一县一节庆”活动开展。今年1至6月,全市累计接待游客2136.66万人次,同比增长16.93%;实现旅游总收入215.87亿元,同比增长20.20%。澄江小湾村成功入选全省申报“2023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案例”推荐名单;推出5条乡村旅游精品路线。以智慧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搭建“玉溪旅游一卡通”智慧服务平台,策划推出玉溪特色旅游产品包。
融——赛事精彩、打造精品。近年来,玉溪围绕云南打响“高原训练胜地、户外运动天堂、四季赛事乐园”品牌,重点培育“体育+旅游”“体育+康养”“体育+文化”等融合发展业态,打造了一批质量高、有特色、效益好的高原特色体育产业精品项目。
玉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体育产业发展,将体育产业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体育旅游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目前,玉溪市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覆盖率达到98.33%,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49平方米。(记者 浦美玲 李苏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