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渐起,水光澄明。
在广袤的滇中大地上,星云湖似一块由群山环抱着的翡翠。这个古时就因星月辉映而得名“星海”的湖泊,既是江川人民想要好好守护的母亲湖,也是江川区持续走好绿色低碳发展之路的缘由和底气。
近年来,江川区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紧扣星云湖保护治理,书写新时代绿色产业发展新答卷。
绿色作底 生态着色
从高空俯视星云湖,环湖的调蓄带如同一条碧玉环,紧紧地将星云湖护在中间。江川人民环湖而居,怎样才能保护好母亲湖,已经成为每一个江川人的必修课。
除草、清淤、清塘、晒干……早在春季,江川区已经开始未雨绸缪。“星云湖共有12条主要入湖河道,多为季节性河流,各河流汇集了流域范围内农田、村落、畜禽养殖等绝大部分污染物,是星云湖污染的主要来源。”江川区水利局河(湖)长制工作股股长张成明说,为了确保湿地河塘能腾得开、晒得干、蓄得住水,发挥好调蓄带和湿地的净水功能,在雨季来临前就要做好星云湖调蓄带、湿地、河道的清淤、晒塘等维护工作。
而这仅仅是保护星云湖众多工作中的其中一项。为了确保清水入湖,江川区开展了星云湖湖外水资源循环利用工程,依托25.57公里的调蓄带,利用安化、前卫、雄关3座新建泵站,庙湾1座改进泵站和原有的40座农灌泵站,构建拦截、抽提、调蓄、灌溉、管理5个体系,将农田尾水和初期雨水回用和提至上游水库坝塘留存,推动农田尾水、初期雨水、散漏污水、回用中水等水资源在湖外循环利用。
“有了泵站,我们用水就方便多了。”雄关乡下营村党总支书记普应春感慨不已。作为多年的典型资源型缺水山区乡,雄关乡农业种植大多依赖雨季降水和外地调水,受地质、地貌的限制,雄关乡主要水库长期蓄水能力不足,且因多年干旱缺水,一到冬春季节,水库就持续处于干涸状态。随着雄关泵站成功通水,通过调蓄带拦截的初期雨水源源不断地注入雄关乡杨仕林水库,不仅确保了污水不入湖,还保障了雄关乡农业生产用水,为农民们解决了缺水这一心头之患。
目前,前卫、雄关两座泵站已通水运行,截至今年8月底,累计调度调蓄带水体约130万立方米进入上游灌区,在水的滋润下山坡田野草丰林茂。安化、庙湾泵站正加快建设,预计年内完成。
“有了星云湖外水资源循环利用工程,我们的工作更要从细处、实处作为。”江川区农业农村局发展规划股股长代历满说,只有着力探索星云湖治理模式,在产业种植结构调整上下功夫,转变生产方式,力促产业转型发展,回收利用农田尾水,争取在削减农业面源入湖污染负荷等方面取得成效,才能让生态保护、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更加协调、更具有可持续性。
今年以来,江川区大力推广以测土配方施肥和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病虫害采取以绿色防控为主的绿色种植模式,实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目前,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示范种植达7.83万亩。“在各村,我们也抓住了旱季有利时机,及时启动星云湖流域农村公厕、户厕化粪池粪污清理行动,利用配置的吸粪车对厕所粪污进行清掏后,运送至果园、林地等进行资源化利用,既缓解了部分干旱,又可避免雨季来临时大量粪污流入河道。”代历满告诉记者,在此次行动中共清理公厕170座、户厕13609座,清理率达100%,形成了从单纯的粪污治理向发展循环农业、绿色农业的资源化利用转变,最大限度减少农村环境污染源。
与此同时,选择适合的农业发展模式和调优农业产业结构,也成为星云湖保护治理不可或缺的一环。
行走在江川区的田间地头,水稻、烤烟、豆类、油菜等生态保育型和环境友好型作物随处可见。
行走在江川区的田间地头,水稻、烤烟、豆类、油菜等生态保育型和环境友好型作物随处可见。今年以来,江川区已完成环境友好型作物种植10.19万亩。
“在过去,不仅我们海浒社区,江川区大多数农村种植结构都以蔬菜为主,高药高肥,农业面源污染大。现在,海浒社区村办公司组织建设了稻鱼共生基地,从去年的108亩扩大到220亩,既能有效保护周围生态环境,有效净化水质,也能为保护好我们的母亲湖做好带头效应。”江川区宁海街道海浒社区党总支委员李源说。
近年来,江川区推广稻田养鱼模式,增加粮食综合收益,并开展了水稻、稻田养鱼技术培训,建立“稻、鱼、水、田”生态链。2023年,江川区共推广稻田养鱼示范500亩,随着稻花飘香、稻穗垂头,投放的鱼苗也已长大,眼前呈现出一派稻香鱼肥的丰收景象。
田里的鱼多了,湖里的鱼也不能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星云湖独有鱼种大头鲤数量锐减,濒临灭绝。“我们江川人从小就是吃鱼长大的,看着大头鱼(即大头鲤)、星云白鱼的数量越来越少,我感到很痛心,一定要为它们做点什么。”江川区畜牧水产站站长张四春说。36年来,他奔走在寻找、驯化、繁育更多土著鱼种的路上,成功保护了大头鲤、星云白鱼、杞麓鲤、花鲈鲤、云南倒刺鲃、抚仙四须鲃和抚仙金线鲃等7个土著鱼种,其中3个濒临灭绝鱼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经过多年探索研究,大头鲤、星云白鱼等土著鱼种人工繁育养殖及大水面增殖技术日益成熟。
“今年6月,我们向星云湖放流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头鲤,共放流夏花鱼苗105万尾、大规格鱼种4.1吨。”张四春说,大规模的放流增殖,不仅能够有效维持大头鲤等星云湖土著鱼种种群的平衡,而且对维护星云湖水生生物多样性、促进水域生态环境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绿色引擎 工业赋能
如果说“近屿含烟凝紫翠,远山峭壁摩青苍”是古代诗人对江川的印象,那么如今一座座拔地而起的工业厂房就是新时代江川区发展的新图景。
在碳中和的时代大背景下,新能源已进入以十年为周期进行规划和全球竞争的时代。新能源电池产业作为绿色能源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优质赛道,是国家鼓励发展的新兴产业。
“龙泉工业园区围绕建设绿色园区、打造可持续发展,为星云湖保护治理和江川区绿色产业发展打造工业新引擎。”江川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韩良向记者介绍。
今年1月,云南坤天2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项目一期4万吨项目历时108天全面建成。“自今年初送电生产以来,坤天已实现产值1.72429亿元。目前,二期一阶段8万吨高端硅碳负极材料生产项目也正在加速推进中。”云南坤天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边辉说,“项目一期建设时,我们把‘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弘扬玉溪精神;拼搏进取抢抓机遇,展现坤天速度’写在了大门口,接下来更要抓紧时间,确保在明年上半年实现项目全部建成投产,争取早日实现年产值104亿元的目标。”
云南烨阳年产15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项目也不甘示弱,于今年5月竣工验收,6月21日投料试产。同时,亿纬锂能10GWh动力储能电池项目也已完成场地平整,即将开工建设。
“下一步,我们还将引进其他新能源电池配套产业,通过引入高端绿色装备制造等产业,实现园区从原料到电池产品,再到衍生产品的全产业链,打造新能源电池产业集聚区,为江川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韩良表示。
谈到如何通过发展新能源产业来保护星云湖,韩良如数家珍:“新能源电池产业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固体废料排放,所有原料都进行了闭环回收利用,从根本上就杜绝了污染的可能性。同时,新能源电池产业入驻江川,也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工作岗位。”
为保护好星云湖,近年来江川区启动一级保护区“四退三还”工作。“退田还湖”后,周边农村中青年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随之凸显。今年以来,随着新能源电池产业相继开工投产,为江川区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目前,云南坤天新能源有限公司已经招收了460余名本地工人,在全公司占比达到85%,亿纬锂能项目建设完毕后可提供近2000个就业岗位。在未来5年内,新能源全产业链将吸纳就业人员至少5000人,可大大缓解由农业产业转型带来的压力,也为江川中青年劳动力提供家门口就业的机会。”韩良说。
一座座新能源电池产业工业厂房环绕着星云湖,为江川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新动能。
“有了产业,有了税收,就能以产业盈利反哺生态环境治理,实现发展和保护融合共生。”韩良说,只有发展才能解决矛盾,以工业反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江川区绿色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位于星云湖畔,作为江川区的传统化工产业,云南江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开拓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绿色产业发展之路。
“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决策,而那一年,我们江磷集团也迈出绿色发展的第一步。”云南江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总经理王六生告诉记者,早在2012年8月,公司就投资了1亿多元,建成日产500吨石灰装置,采用磷炉尾气作燃料,基本解决了黄磷生产过程中尾气处理问题;2020年4月,江磷集团再次投资2600万元,完成黄磷尾气全回收净化综合利用装置的提档升级改造,彻底实现了磷炉尾气100%综合利用,同时建设了两套电磁脱白装置,将各工序过程中所产生的烟气和水汽用风机抽拢集中,进行碱洗和水洗,通过电磁脱白达标后再排放,彻底处理了厂区各处产生的烟气和水汽,实现了厂区无火、无尘、无烟、无味、无废,做到了生产和不生产一个样。
与此同时,云南江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积极参与到星云湖保护中。“公司生产用水实现了全封闭循环使用,确保不外排,且建设了四套生产污水处理系统和两套生活废水处理设施,确保所有废水污水在厂区内循环利用,实现了生产生活污水零排放。”王六生说。2021年,公司建设了初期雨水收集池,封闭公司总排水口,生产区内的雨水全部回收利用,降低公司对螺蛳铺河及星云湖的污染风险。
“去年,我们入选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这激励着我们在行业里继续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环保方面也要维护好企业形象。”王六生说。2022年,公司投资9000多万元,建设了8000m3/h黄磷尾气综合利用项目,利用磷炉尾气生产中压蒸汽后,再利用中压蒸汽进行发电,装机容量达6兆瓦,每年可发电4500万千瓦时,预计10月可投入生产。
绿色装点 农旅融合
水光山色相辉映,万里无云碧天净。随着江川区绿色产业不断发展,星云湖渐渐重现出古人诗文中描绘的景色,沿湖群众也尝到了生态发展的甜头。
“以前这里都是田地,现在改种荷花后,不仅空气变好了、风景变美了,前来赏花、游玩的人也变多了,我也在这边开了个饭店,生意很红火。”江川区星云街道河咀社区居民李有芝开心地说。
近年来,河咀社区依托星云湖南岸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以文旅为媒,以“三农”为先,以民生为重,以产业为基,以绿色为底,开创出一条滨湖花园新渔村的振兴路。走进河咀社区,最令人惊艳的是那成片的粉黛乱子草花海。随着花海从绿色变成粉色,来这里打卡拍照的游客日益增多。
在河咀社区粉黛乱子草花海,游客们徜徉于花海之中打卡拍照。
为振兴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河咀社区采取“党组织+公司+农户”的模式,成立了云南渔乡河咀乡村文旅有限公司,成功打造集观光、娱乐、餐饮、休闲为一体的“星云稻场”和网红打卡点“望海码头”、海鸥观景台、粉黛乱子草花海、百亩荷塘等休闲主题景观带,同时创新引入卡丁车,发展休闲娱乐产业,每年吸引10余万人到河咀社区观光游览,带动餐饮娱乐业快速发展。目前已发展餐饮农家乐15家,卡丁车娱乐93家,就业人员240人,全村人均纯收入1.39万元。下一步,河咀社区将实施彩色水稻、小火车、玉米迷宫等项目,进一步提升生态效益。
农旅融合的风从星云湖畔吹到山间。在安化乡,随着“花漫光山”成功申报为国家3A级景区,光山村的多肉也成了人们眼中的“香饽饽”。
“我家种植多肉已经两年了,种了四五十亩,一年下来能有60万元至80万元的收入,光论亩产,至少比以前收益最好的时候翻了两番。”光山村光山小组副组长普江涛高兴地说。随着青云路的建成通车,红塔区至安化乡的车程缩短到1小时内,光山村多肉名气渐响,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村里赏多肉、买多肉、观光打卡,再欣赏一番当地独有的彝族风情,光山村村民的日子过得越来越滋润。
2022年,光山村实施“花漫光山 产村融合”田园综合体项目,建设多肉农庄休闲接待中心、多肉庄园、萌宠乐园、露营基地、垂钓长廊,打造光山文化品牌,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推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对于光山村下一步的发展,安化乡党委副书记张跃红信心满满地说:“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扩大农旅融合业态,打造更多的‘多肉IP’元素,建设旅游景区配套设施,增加休闲消费项目,不断提高综合收益。年内,将完成多肉民宿建设,争取将游客流量转化成光山村的实际收益。”
从举办梨花节、火把节等一连串节庆活动,到“村BA”点燃江川体育激情,江川农文旅深度融合迈出新步伐。以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消费新业态聚人气、增客流,稳步推进乡村振兴,为示范带动当地群众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业、推动绿色产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唯有星云湖上月,年年依旧照青山。在绿色产业发展的道路上,江川区以低碳赋能,逐绿而行,向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前进。(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苏欣 文/图)
短 评
绿色发展离不开一二三产业合力
□ 野鹤
一个城市的绿色产业发展,不仅需要人民集体环保意识的增强,更需要寻找到发展的新方向。生态要保护,地方要发展,这是困扰许多地方的一个问题,但在江川这片土地上,如今寻找到了新的答案。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其根本在于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相融合。江川区紧紧抓住新能源产业发展契机,在省委、市委统一部署下,为入驻玉溪高新区龙泉片区的新能源电池全产业链企业做好要素保障工作,不仅以新能源产业为绿色发展赋能添彩,更让产业成为绿色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两者相互融合、相互推动,以全产业链为主线,推动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持续提高生产方式绿色化程度,让产业迈向高端化。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其方向在于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江川区紧紧围绕本区区情,依托生态、文化资源富集状况,发展可持续综合开发、利用、经营的一三产业,以农文旅融合积极探索符合生态运行规律、顺应产业变革趋势、切合国内发展实际的绿色产业发展路径,走出一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之路。
绿色发展是顺应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也是我国多年探索与实践后坚定选择的道路。江川区唯有继续抓好抓实生态文明建设,以主人翁意识保护好母亲湖,方能为持续深化“玉溪之变”贡献江川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