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云、贵、川三省接合处的云南昭通,自称“秋城”
平均海拔1950米,年均气温11.6℃,7月均温19.8℃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一年四季都像秋天一样凉爽,“秋城”因之得名
如果仅仅因气候,就对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加以“秋”之冠名,似乎简单了些
今日之昭通,想用“更胜春朝”的勇气,把“秋城”之“秋”,向世人重新阐释
秋天,是相宜的温度和相称的美景
乌蒙山高,金沙水长。大山、大水、大峡谷交汇的昭通,拥有非常丰富的文旅资源,全国74种旅游资源基本类型,昭通就占58种。
赴昭通,就是赴一场清凉之约。
金秋小草坝。(赵昱 摄)
“牵引着我的目光,拉扯着我的肝肠,一头扑进你的怀抱,才明白什么是人间天堂。采一缕霞光,把鹤影照亮,舀一瓢清水,看花开草长……”
秋日的昭通大山包,色彩斑斓,这是一块没有污染、生态完美的净土,年平均气温6.2摄氏度,是中国黑颈鹤越冬海拔最高的亚高山湿地生态系统,境内有大片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沼泽湿地,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的理想越冬栖息地。
迎客瀑。(赵昱 摄)
秋日的彝良小草坝,层林浸染,五齿枫林异彩纷呈,这里是著名的“天麻之乡”;大关县黄连河景区,沿途山花烂漫、幽谷纵横、清泉奔涌、鸟语花香,47个大小瀑布,最大落差达到142米,依山就势自然造就集“高度、宽度、梯级”于一体的“爆款”瀑布。
秋天,是从时光中走来的悠长岁月
漫步昭通古城的大街小巷,这座穿越了历史风雨,承载着时光密码的古城,氤氲着浓浓的书香和人文气息,第五个“中国文学之乡”的昭通把文化的根融入城市血液。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远。盐津豆沙关景区有历史悠久的古镇、极具历史价值的五尺道,还有神秘的古老崖棺,走在五尺道上,还依稀能够看到路面留有马蹄痕印,历史与人文在此交集。
南丝绸之路上的盐津县豆沙关。
自汉代建置朱提,在昭通朱提山开采银矿,因成色好、质优,这里产的银被称为“朱提(shū shí)银”,成为汉代一种白银的名称。现位于鲁甸西南龙头山(古称朱提山)的乐马厂就是滇银的主要产地之一,朱提所产的白银大量输入内地,对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昭通威信县红军街。
昭通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处处流淌着红色革命血液,传承着红色基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老一辈革命家转战这一带,“乌蒙磅礴走泥丸”,留下光辉足迹。
1935年2月,中央红军长征途经威信县扎西镇,中央政治局在此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即《遵义会议决议》),经过组织程序,正式明确了毛泽东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秋天,是丰收的喜悦
“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府。”这句话以前是形容昭通物资丰富,源源不断地向四川宜宾输送。秋天的昭通,果实累累,果香四溢。
昭通苹果“昭阳红”,是昭通最具代表性的水果。分批成熟的10多个品种,每年要从6月初吃到10月底,李子、梨子、桃子、葡萄等争先在秋天成熟,西梅、蓝莓、草莓等高原无污染珍贵水果更是市民与游客的最爱。
“30年前我就开始种苹果,以前不知道如何管理,产量和价格都不高。”昭通市昭阳区苏家院镇迤那村的苹果种植大户罗兴亮说,在昭阳区苹果产业发展中心技术指导下,他从“门外汉”逐渐变成了苹果种植“土专家”。
昭通把苹果列为全市高原特色产业之一,2022年全市苹果种植面积达85万亩,实现综合产值110亿元,带动农户13.8万户52.7万余人增收,迤那村也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
云中苗寨是彝良县洛泽河镇龙潭社区的一个村民小组,现有苗族123户574人。曾经,这里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如今,在地方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专家团队合作下,云中苗寨成为昭通的脱贫致富先导示范项目。农民的乡村农民建,农民的乡村农民管,农民的乡村农民受益,云中苗寨有了自己的乡村CEO,坚持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道路,至2022年年底,全村毛收入达130余万元。
,昭通市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聚焦农村人口特别是脱贫人口增收这条主线,培育特色农业产业,积极探索一二三产联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持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舒适的气温,相宜的美景,浓重的历史,丰收的喜悦……“秋城”昭通不止有秋天。正是凉秋将至,昭通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季节,“收获”将是这个季节的主旋律。
好一座“秋城”!
记者:沈靖然
视频、图片来源:昭通市委宣传部
视频编辑:蔡树菁
策划:沈靖然
统筹:朱思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