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热点
  3. 正文

我和我的村庄|“背篼图书馆”会向一个时代告别吗?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即日起,“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学习强国”昭通学习平台联合推出“我和我的村庄”系列报道,重在记录那些与“三农”密切关联的人同村庄的关系,呈现他们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经历、思考和奉献,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示范引领。

2016年起,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在玉碗镇何家坡等16个村民小组建设了“背篼图书馆”。2022年,脱贫攻坚改善了交通基础设施,也让“人背马驮”向一个时代作出告别。

“背篼图书馆”也会同样向一个时代告别吗?

  何家坡,“背篼图书馆”从这里出发

何家坡——大关县玉碗镇出水源社区的一个自然村。

2023年3月4日,大关县“背篼图书馆”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来到这里,常绍惠参加了当天的活动。她已经记不清自己是第几次来这儿了。

2015年12月,常绍慧和她的4位同事因为挂钩扶贫工作前往何家坡。何家坡距县城有十多公里。距离并不遥远,抵达却很艰辛。第一次从玉碗社区茅草坡去何家坡,得沿着又陡又窄的羊肠小道往上爬,常绍慧走得小心翼翼,全身冒汗。

站在何家坡的山梁上向前看,几十间石房子像玉米棒似的垒在山坡上,山梁后面则是比前面更深更陡的山谷。村子里居住着51户人家,大部分是苗族。何家坡不通公路,没有学校,老百姓日出而耕,日落而息。要到玉碗街上赶集,往返一次就要两个多小时。路,限制了村民的目光,更阻断了现代文明的进入。

常绍慧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与大家商量,决定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在何家坡建一个流动图书馆。

说干就干,2016年6月,常绍慧带领职工凑齐了400多册图书,做了一个木质书架,运到山脚,用老乡赶集用的背篼背上去。大关县图书馆的第一个流动图书服务点在玉碗镇何家坡村民小组落地。因为是用背篼背上去的,大伙就叫它——“背篼图书馆”。

大关“背篼图书馆”的建设就此拉开了序幕。

  从海坝到汤家坪

原大关县文化馆馆长周元江是“背篼图书馆”的志愿者之一,几年来,他用手中的相机见证了“背篼图书馆”建设的全过程。

2017年春,周元江在海坝这个只有21户苗族人家的村子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他背着摄影器材,穿着水鞋,在牲畜的排泄物与泥淖混杂的小路里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环视四周,山上人家大多住在茅草覆盖的杈杈房里,没有房梁,没有屋顶,用粗一点的树枝横七竖八地插入土里,千脚落地。早晚时分,山上的冷风从稀疏的栅栏四周肆无忌惮地钻进来,无处躲避,人们只有围着篝火,才能抵御阵阵寒意。

海坝是大关县最边远的一个自然村,也是“背篼图书馆”建设的第二站。王兴是海坝的村民小组长。“背篼图书馆”就建在王兴家里,由王兴管理。第一次见到有这么多人背着书、书包、文具进村来,海坝的村民很兴奋,围拢在背篼前翻看图书,听队员们讲山外的故事。看着周元江手持的相机,一路追逐。

这样的生存环境还能住人吗?何时才能脱贫?

搬出去,这是脱贫的唯一出路!随着志愿者不断送来图书和政策,随着大关县委领导多次走访,2019年,海坝21户苗族群众整体搬迁到天星镇绿南村汤家坪。

3月5日,在汤家坪易地搬迁安置点,王兴迎来了他一直感激的常绍惠。

“你们从海坝搬到汤家坪,还习惯吗?还想回海坝吗?”一见面,常绍惠就问王兴。

“条件好得很,不想回去了!”王兴回答。

两个人站在正午温暖的阳光中一问一答,身后是干净整洁的新房,里面安装了无线网络和有线电视,不远处是一个约500平方米的广场,像王兴一样,从其他地方搬来的村民,闲时可以到那里走走,遇到高兴的事,就在那里跳芦笙舞。

重整行装再出发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背后的故事是鲜活生动的。

7年来,由大关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和旅游局、县民政局、县扶贫办、县图书馆等20多家单位干部职工、爱心人士组成的200多人的文化志愿服务队,顶酷暑,冒严寒,走进全县边远贫寒的村村寨寨。截至2022年年底,“背篼图书馆”志愿服务队先后在大关县建立了16个图书服务点。送去图书5880册、书柜14个、收音机137个、电视接收机137台以及其他学习用具,总价值30万元。形成了送一个书柜、送数百册图书、开展一次音乐舞蹈培训、进行一次惠民政策宣讲、每户发放一台电视接收机、送一个爱心邮包、每个孩子送一个书包、给村民发放生活用品、给孩子提供学习用具、开展一次读书活动、讲故事、打亲情电话、送文艺节目等多种服务的“背篼图书馆”模式。

路通了,车可以开进千家万户了。“背篼图书馆”的建设再也不用人背马驮。但“背篼图书馆”的脚步没有停歇,服务还在继续,疫情过后,“背篼图书馆”又重整行装再出发。

3月4日,张银波家门口300平方米的小广场上,人头攒动,全村老小穿着苗族服饰,听志愿者用苗语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我们要传承‘背篼图书馆’志愿服务的‘背篼’精神,对已建的点进行回访,对新的点进行补充,继续搞好‘背篼图书馆’流动服务。”从常绍慧手里接过“背篼图书馆”接力棒的大关县图书馆馆长周荣燕如是说。

从何家坡走出的刘向群,主动报名加入到“背篼图书馆”志愿者队伍中,到何家坡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孩子们在她的苗语讲解下,专心致志地翻阅最新的儿童读物。刘向群是何家坡第一个大学生,也是第一个女大学生,目前在大关县玉碗镇玉碗社区任监委委员。2016年6月,高考结束后,刘向群回到家里,第一次看见常绍惠和其他几个扶贫工作队员用背篼把书背到村民小组长张银波家里。

常绍慧没有意识到,年轻的一代已经用他们的方式参与进“背篼图书馆”来了。

刘向群清楚记得,7年前的那个暑假,当常绍慧用背篼把书背上何家坡,背进张银波家,出于好奇,她上前翻了翻那些书,常绍慧摸摸她的头问:“读书没有?为什么要读书?”

刘向群回答:“在读,读书是因为我不想种地,我想走出大山。”

现在路通了,7年前的中学生已成为一名社区干部。刘向群相信,读书可以带来很多改变,她想留在何家坡,把自己的经历告诉更多的人,读书能改变一个地方。

“学习强国”云南学习平台、“学习强国”昭通学习平台、昭通日报社联合出品

统筹:唐莉娜 李怡

策划:曹阜金 汪舒 刘建忠 谭光吉

文案:曹阜金 汪舒

编审:李怡 刘宝琦

图片:谭光吉 唐龙泉飞 毛利涛


编辑:刘燕   审核:杨雪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