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热点
  3. 正文

【因你而来】对话陈流:用艺术礼赞大地

由云南网出品的首档自制视频访谈栏目《因你而来》于5月18日正式开播。该栏目携手“诗莹印象”,特邀钢琴家、著名艺术推广人、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王诗莹担任主理人,汇聚文化、体育、经济、学术等不同领域具有影响力的重量级嘉宾,以实景拍摄和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模式,通过深度对话,追寻他们的成长轨迹、聆听他们的心灵感悟,呈现富有时代质感的人物图谱,讲好可观可感可知的云南故事。

“到了30岁以后,我开始有点愿意往回看了。我突然发现,云南才是成就我所有文化根基的源头。”在做客云南网《因你而来》时,云南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陈流毫不掩饰对家乡云南的偏爱。他将自己作品的主题风格归结为云南对自己的影响,又将未来十年的艺术之路具化为对云南的深入挖掘。

1973年,陈流出生于昆明,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他便回到家乡,执教于云南艺术学院,直到2022年因工作变动而离开。

在面对云南网《因你而来》的镜头时,陈流自称“懒蚂蚁”,“懒洋洋地游荡在群体以外,想一些其他人不会去想的事情”。“如果今后还有人认同我,或者说大家能和我产生共鸣,那么就算我做出一点贡献了。”陈流说。

《因你而来》:目前为止,您到中国美院任教也一年了,您如何看待他们在美术上的教育教学?

陈流:中国美院有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非常强调专业的目标、专业的定位。比如说我是美术学院,那么绘画一定是第一属性,我所有的教学工作、科研工作、会议研究基本上都是由绘画展开。中国美院是把艺术家、教师、管理者融汇在一起。到了中国美院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展览是第一要素,展览是一个教学科研的标杆。比如每年中国美院的毕业展,不仅是学校投入,(几乎)整个杭州全部动员起来,不管是美术馆、街头、商圈,你到哪都能看到中国美院的身影。

《因你而来》:所以要推出好的画家,就让他多去参展,把他的作品向更多人展示。也就是说,要有更多的舞台去支撑他。包括音乐家、作曲家也是如此,你创作出来的作品如果没有舞台,其实你可能也就被埋没了。

陈流:而且还需要跨界,要融通。你可以是搞音乐的,但是如果你对视觉感兴趣,你可以做出很有意思的视觉作品,甚至你可以用AI来画画。我们要以一种更跨越、更开放的角度来看问题。

《因你而来》:刚刚您提到AI,我想向陈老师请教一个问题,AI技术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意味着什么?

陈流:如果对于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来说,AI的出现应该是最大的助力。因为AI目前来说是弱人工智能,它的主要作用是取代我们的双手。画家虽然是用手来作画,但是一个真正的画家不是用手来画,而是用心去画。用心去画是指(作品)有大量的知识点或者信息量,是通过一定的逻辑,推演出有想象力的艺术品。AI虽然可以解放艺术家的双手,但艺术家脑海中大量的想法是不可代替的。

我特别喜欢刘慈欣写的《三体》。当AI出现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刘慈欣是艺术家,是一个画家,那么可能很多“画家”要下岗。当然,我说的这些“画家”是打引号的。如果一个“画家”只是手头功夫很好,但没有太多想象力,AI的出现是必然要淘汰这一批人的。AI对一些传统行业的低端领域,靠非脑力劳动的这部分人的影响会巨大。而对脑力劳动者来说,AI是如虎添翼,给你加持,让你变得更厉害,因为你越有想法就越能生存。当然,AI的变化太快了,我们只能拭目以待。到目前为止,对真正有思想、思考,有感受、有经验的艺术家而言,AI是助力,让他变得更好。但是对于不思考,只是靠手头功夫,简单复制的这些人,他们可能就要面临着淘汰。

《因你而来》:那么在画画的时候,您觉得什么东西是最重要的?是技巧更重要,还是情感更重要?

陈流:作为画家来说,无论是我的创意、我的手法,最终要服务于这一件艺术品。这件艺术品一定要有思想性。除了有思想性外,我觉得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是求真,或者说我们把它叫做“真善美”。只有求真才能找到真实、真诚,真正属于我想了解的核心的真实世界和我发生的关系。所以“真”是我认为一个最核心的要素。“善”,我觉得是恰到好处,适度地让别人能够接受我们的想法和艺术思想。“美”是一种让别人感到更融洽的方式,是搭建沟通桥梁的途径。真善美,便是当我们看到它后愿意和它发生关联、发生对话的意愿。所以我认为(在创作过程中)真善美很重要,而“求真”在里面我认为是最核心的。但是刚刚你也谈到,无论是形式、手法、材料,还是我们的目的、动机,这些都很重要,也是缺一不可,但求真是每一个人都要认真面对的。

所以从我的角度来说,对画家而言最难的是能够甘愿做一个平凡的人。有时候我们都太想让自己成为非凡的人,拥有各种各样的头衔、光环,但真正甘做凡人的人,才成得了最伟大的艺术家。无论是西方的梵高、高更,还是中国的八大山人、齐白石、黄宾虹,他们都是普通人,只不过是他们的成就把他们在今天推到了一个神坛上。但作为当时的他们,只是一些普通的手工艺人、工匠,他们最真实的信念就是他们对生活的感情,所以这些人成为了伟大的艺术家。相反,头上顶满了各种光环的人,他们头衔再多,还是很难进入到真正的文化历史中。从这一点来谈艺术,求真也就是真的因为你强大,你才成为你自己。

 《因你而来》:所以作为一个画家,陈流老师能够成功脱颖而出,从云南走向世界,我觉得首先可能您的创作是基于云南赋予您的能量;其次,您不是看别人看见的世界,而是看您自己看到的世界。那么,现在反过来再来看云南、云南的艺术,您会不会觉得有什么变化呢?

陈流:那肯定是有(变化的)。我在昆明出生长大,在之前的大约50年时间里,我都在云南、在昆明度过。所以我睁眼闭眼想到的都还是云南的风光,昆明的人和事。而这些在我的作品中恰好是我绘画的一个主题的色调,也是一个主题的风格。我正好也可以把在云南这些年的积累和教学融通在一起。

《因你而来》:我们现在都在说“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那么您觉得,“有一种叫云南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子?

陈流:云南的生活是很自由自在,自然而然的。我觉得云南最奢侈的是时间。时间是决定幸福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我有足够的时间去感受生活,去消费我的生活,这一点非常重要。在云南,不要以为我们在浪费时间,我们是在享受生活。这是云南最好,我最难割舍的一点。

《因你而来》:我们也知道,陈老师的很多作品都是围绕云南展开的,包括《礼赞大地》《红土流云》等等。

陈流:其实一开始我没太关注到云南。刚刚大学毕业时的想法很简单,什么新潮就想做什么,国外的人那样做我也想跟着做,看到北京上海的画家怎么做我也怎么做。但是到了30岁以后,我突然开始有点愿意往回看了,有点老子的哲学思想的意味,喜欢回望。那个时候我突然发现,云南才是成就我所有文化根基的源头。

比如说我生活在(昆明)黄土坡,那里有一种烟火气。人间烟火的味道让我忘不掉。虽然它不是那么清新,但它就让你感觉到“这个地方是我生活的地方”,我就想画它。筇竹寺离我家很近,那里有雕塑家黎广修做的很多泥塑、彩塑。我是搞视觉艺术的,当然会被那些彩色的形象所吸引,所以我经常去看一些神仙的泥塑,它们都很有意思,全是取自于云南当地人。

我作为艺术家,或者是艺术工作者,我一定要用我自己独立的眼光去寻找生活中的美。有一种发现是我这些年特别重视的,就是去发现被遗忘的风景。被遗忘的风景是什么呢?就是你身边最可贵的,陪伴你成长的人和事,他们才是你这一生中不可磨灭的。我曾经画过一批作品叫《昆明往事》。在《昆明往事》中,我靠小时候的记忆把老昆明土木结构的老房子还原出来,老的大观楼、老的滇池边、老的武成路,那些作品打动了我。

感动我的还有生活在红土地上的这群人。为什么这些人在这么困难的环境下会扎根进去,让自己和这个自然生活在一起,并带有幸福感。这块红土养活了整个云南,它值得被礼赞、被讴歌,所以我就去画这片农田、画他们劳动。我真的很感恩云南的自然、云南的人文,这个大环境赋予我的这一切资源。所以我越画越开心,我恨不得把每一棵杂草、每一只虫子都画进我的画里,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细胞都在贡献着它的力量。虽然我们的生活水平还处在不是最先进、最前沿的阶段,但我们最朴实、最稳定,有最稳固的生存下去的心境。我觉得云南的生活让你感觉充满了真切。我们开玩笑的时候说云南人有点傻傻的,但实际上是因为我们真诚,我们厚道。

老子的哲学思想里有一种说法是“懒蚂蚁”,就是有一拨人懒洋洋地游荡在这个群体以外。我也属于懒蚂蚁,我会想一些其他人不会去想的事情。我找到一个点,如果今后还有人认同我,或者说大家能和我产生共鸣,那么就算我做出一点贡献了。

《因你而来》:所以您在转了一圈以后,给自己做了一个减法,觉得还是初心最重要,还是喜欢画画。

陈流:是的,不忘初心很重要。我的初心除了我们的家国之外,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我的专业是我的立身之本。我从小因画结缘,父母都是画画的。画画看似很简单两个字,但是其实背后包含了很多东西。我要尽量地抓住我人生中最好的黄金十年去创作一些作品。至于画什么我没有想过,因为中国太大、太美了,要画的东西太多。这十年如果我能把云南的某个局部,无论是人文,还是风景,能够把它更深入地发掘出来,已经足够成就我所有的艺术理想。

《因你而来》:您对于人生的下一个阶段有什么样的打算?

陈流:我现在暂时没有打算,也不太想这打算。总的来说,我的打算就是好好做个画家。因为人到50岁,就到知天命的这个时间了,会看得更清楚自己以后可以做什么。我年轻的时候想要做一个好老师,也想过做一个好艺术家,甚至也尝试过做一个好的管理者。但最后,经过各种各样的比较和磨合后发现,自己好像还是更适合画画。我把绘画或者说绘画艺术作为我的事业,我真的可能就随着绘画一直走下去,它们走多远我就能存在多久。而且我觉得绘画很有意思,它可以永恒地保留下去。我觉得能够把画画好,已经很了不起,已经足够满足我所有的愿望。

支持单位:云南艺术学院

制片:刘成 锁华媛

策划:罗蓉婵 李熙临 张成

摄像:刘畅 夏欣瞳 许卓皓 娄新月

灯光:陈思蒙 刘畅

剪辑:夏欣瞳 陈思蒙 许卓皓 

美术:陈思蒙

本期记者:李熙临 实习生 张紫舟 周宁紫

编辑:刘燕   审核:杨雪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