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画像
近400年前,徐霞客在云南过了两个中秋节。
1638年的中秋节,他在广西府城(今泸西县)西门外的万寿寺;1639年的中秋节,他在顺宁府通往蒙化(今巍山县)的交通驿路上,一个叫阿禄司(今凤庆县鲁史镇)的地方。这两个中秋节,徐霞客或喜或心怀期待,都有着别样的心情。
今日之月,与百年前之月,望相似。你我何不借今日良辰,一同穿越百年,在云南与徐霞客同待中秋月。
喜获《广西府志》
阿庐古洞 赵江洪 摄
要体会徐霞客1638年中秋节时的心情,得从《广西府志》这本书说起。
1638年八月初七日,徐霞客来到广西府。初到当日,徐霞客就特地致函何姓代理知府,索求《广西府志》。此事为《滇游日记二》开篇一行字所载,可见徐霞客看重此书。
《广西府志》是何书,徐霞客为何想读此书?
泸西县历史悠久,早在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就设置漏江县,此后几经流变,元、明、清三朝及民国初期先后为广西路、广西府和广西直隶州治所所在。《广西府志》,即为明朝万历年间广西知府萧以裕所纂修之书。
霞客本来就是个读书人,一生几乎没有离开过书籍。他在云南各地,往往是将山水间的踏勘、观察、寻究与相关文献记载很好地结合,互为佐证。有些情况下,他想了解探知某事物而未能亲履目睹,文献记载便可以弥补些缺憾。
泸西县 赵江洪 摄
但求取《广西府志》的过程并不顺利。
致函的第二天,徐霞客即去催问,得到的答复是随即送来,而实际上并没有拿到。第三天,代理知府说找不到印好的府志,需要重新印刷。霞客心情急迫,连天去催促。某天早晨听说快要弄好了,他干脆坐在旅店中等待,结果等到晚上还说正在装订。再一天,又“束装寓中以待”,还是没结果。
此间,徐霞客几次想走,都没成行,就是为了等《广西府志》。
直至中秋节那天下午,代理知府派了书吏,终于把《广西府志》送到霞客手上。这时离他投函求书已过去了9天。那天傍晚,阴云密布,天黑时大风怒吼,但霞客的心情应该不错。
怀揣胡饼待月
鲁史古镇 许文舟 摄
1639年的中秋节,徐霞客在阿禄司,大半日都畅游于山水间。
这天早晨,徐霞客吃过早饭,告别了热情款待他的梅姓老人。天渐渐亮开,他沿着被水冲得似是而非的小路直奔澜沧江,将由一个名为白莺歌渡的渡口过江,到鲁史去。
徐霞客先行二里,转到坡北,下到峡中;一里,再转向东北,顺山坡下走;便看见澜沧江嵌在峡底,自西往东流。他抵达澜沧江边时,时间尚早,既不见人影也不见炊烟,与澜沧江急促的浪花相比,显得有些死寂。所幸船工已坐在船头了,徐霞客便上船北行。此时马帮在后面,等着渡船,徐霞客没有等马帮,而是先行开路。
鲁史镇 王自荣 摄
登上北岸,徐霞客又曲折上登二里多,登上坡头。转向东行坡脊上,俯瞰南边江流在脚底,眺望北方的三台山,屏风样回绕在岭北。登上三台山,他向东北下瞰东面的山坞沿西面的山崖上走,十二里,上登往南绵亘的山脊,此条山脊东西两面的山坞,仍然是向南下延的。又登石瞪三里,有座牌坊,此处冈头是叫七碗亭的地方。山冈的东边,下临深壑,三间房屋点缀在冈上,是从前的茶庵,可已空寂无人了。
1597年,顺宁府设司讯于阿鲁王私宅,称阿鲁司讯,同年开辟为街场,亦称阿鲁司街,也就是如今的鲁史古镇。徐霞客抵达此处时,来来往往的马帮,由北到南运丝绸、进百货,又从南到北出茶叶、运药材,已将阿鲁司发展成夹江地区的集市贸易中心。
鲁史古镇 张良 摄
徐霞客在此烧汤吃饭,以等待马帮。马帮下午才到,因为前方无水草,便停下投宿董家大院。
这天是中秋节,徐霞客事先从顺宁府买了一个烧饼,把它揣在怀中作为赏月的食品,但此夜月亮被乌云遮住,不得见。他在《滇游日记十二》中写道:“是夜为中秋,余先从顺宁买胡饼一圆,怀之为看月具,而月为云掩,竟卧。”
凤庆中秋习俗——烤月饼 杨志斌 摄
据记载,徐霞客生活的明代,中秋节团圆的氛围已颇为浓烈。家家赏月、拜月,亲友间互馈赠瓜果、月饼等礼物,在一起边赏月,边吃月饼、瓜果。
相较在家时的热闹,徐霞客在云南的两个中秋节,没有明月,也没有喧闹的场景。但徐霞客在一个中秋节能拿到等待多日的《广西府志》;在另一个中秋节能畅游山水,怀揣胡饼望月。在这份喜悦与期待中,或许能寥解思乡之情,体会中秋节的另一番趣味。
统筹/策划:陈庆江 唐莉娜
整理:和晓
文字来源:陈庆江《徐霞客壮游滇云》、许文舟《跟着徐霞客在鲁史过中秋》
素材来源:“学习强国”红河学习平台、“学习强国”临沧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