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热点
  3. 正文

杨善洲逝世13周年:家乡干部群众深切缅怀“草鞋书记”

今年10月10日,是杨善洲逝世13周年的日子。连日来,在杨善洲故里——保山市施甸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生、杨善洲的亲人,心怀敬仰之情,深切缅怀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纷纷表示,要把杨善洲精神内化为推动发展的动力,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奋发作为、再创新功。

善洲林场,5.6万亩林海青松苍翠、溪流潺潺,前来学习的人们聆听着杨善洲故事,感受着这里的温暖和感动。13年来,一批批党员干部来到这里,他们从杨善洲的先进事迹中,深刻感悟着“不忘初心 奉献一生”的杨善洲精神。

“老书记生前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共产党员做事要讲党性,老百姓做事要凭良心。无论何时何地,做人一定要清清白白、老老实实。杨善洲老书记是一名真正的共产党员,他一心为民、忠心耿耿,奉公克己,他一言一行不忘入党誓词,他一举一动常思百姓冷暖,他做人低调、清廉俭朴,凡事亲力亲为,从来不高高在上,是一位可敬、可亲,百姓爱戴的好党员、好干部,是党员领导干部为官、做人的好榜样。”云南杨善洲干部学院培训部部长周波说。

1927年1月,杨善洲出生于大亮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姚关镇陡坡村,30岁起担任县级领导,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50岁担任地委书记。

在任期间,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他自己种粳稻试验田,试验“三岔九垄”插秧法,推广京国92杂交水稻,1978年至1981年,保山地区水稻单产跃居全省第一,保山从此获得“滇西粮仓”的美誉。

杨善洲逝世后,施甸依托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加大科技措施的推广力度,建成了全国最大的两用核不育系繁殖基地,每年提供全国两用核不育系用种量的80%以上。

“杨善洲老书记说:‘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这句话深深地影响了我,他亲自下田推广科技,打造了滇西粮仓,作为新时代的农业人,我们将牢记嘱托,以杨善洲为榜样,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一份力量。”施甸县水长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徐光说。

1988年,杨善洲退休后,回到家乡施甸县,选中距县城东南50多公里、平均海拔2200多米的大亮山植树造林。二十二载辛勤耕耘,大亮山重新披上了绿装。

几十年如一日,杨善洲头戴竹叶帽,身披蓑衣,脚踏草鞋,一身泥巴一身土,走遍每一个村庄、踏遍每一道山梁,他把老百姓的疾苦装在心里,他做的一切只为一个目标,那就是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

2009年4月,杨善洲将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交给国家,5.6万亩人工造林、1.6万亩杂木林、700多亩茶叶、50亩澳洲坚果、100亩美国山核桃……是杨善洲留给这片土地的一份真情,这也是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最生动的注脚。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带领群众过上幸福的生活,这就需要我们有自讨苦吃的精神。爷爷曾说过:‘不要想人民、党对不起我们,多想一想我们的工作怎么样,有没有对不起党和人民的地方。’现在我是村里的党总支书记,要站在村民的立场全面考虑问题,了解他们的难处,解决他们的困难,用真心换取群众的支持。”杨善洲的孙子、施甸县姚关镇陡坡村党总支书记杨福李说。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要以杨善洲爷爷为榜样,学习他坚定的理想信念,无私奉献的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拿出不怕吃苦,不怕困难的勇气,真诚待人,用心做事,踏实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施甸县示范小学五年级259班学生赵雪善说。

无论在什么时候,何种环境中,党员干部都要坚持把党的宗旨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杨善洲就是这样的人,他用一生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他的精神永远鼓舞和激励着后人。

云南网记者 李建国 通讯员 杨丽娟 苏绍章 陆应仙 赵海乐 

施甸县融媒体中心 供图


编辑:刘燕   审核:杨雪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