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热点
  3. 正文

我们这代人 能为非遗做点啥

1

2023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暨创意昆明系列主题活动(以下简称“2023云南文博会”)正在举行,以“七彩非遗·传承与创新”为主题的活动,让非遗再次成为瞩目的焦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技艺里,体现的是一代一代的传承,蕴含着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创新精神。面对传承、创艺、市场的考验,昆明非遗也在摸索和思考中,迸发新生。

图片

2023云南文博会晋宁展区,专心錾刻的李志明不时引来围观。他的父亲李从仲是乌铜走银的省级非遗传承人,从跟着父亲学习这门手艺,到成为区级非遗传承人,李志明与乌铜走银技艺相伴已经16年,出生于1988年的他,算是非遗传承人里的新一代。

图片
乌铜走银器物

少年学艺,李志明曾经也沉不下心来,一味地贪玩,如今他能开门收徒了,提出的唯一条件是:“要沉得住气,耐得下心。”他收了3个徒弟,但待得最久的一个,也就两天半,这让他很郁闷。“至少当3年学徒才能独立干活,可能是不能很快地把手艺变现吧,留不住人。”

手艺传承让他气馁,经营的铜晋堂也面临困境。“我们一直没有固定的销售渠道,都是别人找上门拿货,2019年时,一个月也能赚一万多元,现在不行了。”为了维持生计,李志明开始做铜书签、铜版画这样的小件。“书签40元一个,每天能做七八个。”

图片
嵩明剪纸

不用描,无需折,也不画,一把剪刀一张纸,不过10分钟的功夫,一幅栩栩如生的“红梅花开”剪纸出现在眼前。嵩明剪纸非遗传承人杨秀莲的现场技艺展示,让围观市民纷纷叫好。杨秀莲手艺不错,还能根据客户需求现场设计。“学这门手艺十年磨一剑,还要能卖出作品,我现在还摸不着门路。”杨秀莲说,自己理想中的传承方式,就是能到学校里教手艺,也有地方销售作品。

学艺周期长、变现难、懂技艺不懂产品和市场,这是很多非遗传承人(手艺人)面临的困境,他们需要进行市场化突围。


图片

与其他非遗传承人不同,章腾云是凭借着云南风筝的制作技艺办起了企业,才成为非遗传承人的。

章腾云从1999年开始学习风筝技艺。除了非遗传承人的身份,他还有着“放牧天空”云南风筝工作室创建者、云南省唯一一名风筝项目国家级裁判员、潍坊工艺美术协会风筝专业委员会云南风筝合作基地负责人、昆明市中小学科技教育专家等诸多头衔。

图片
滇派风筝制作现场

“全世界飞得最远的风筝,就是我们云南的正三角结构硬翅风筝,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以‘歪桃’造型为代表,它能够经受高原山谷气流的冲击,具有耐风性强、飞行稳定等特点。”说起风筝造型的演变,章腾云滔滔不绝。一个全手工的风筝套盒,他的售价是3000元以上。而在不久前,潍坊风筝博物馆以8000元的价格收藏了他的作品。

章腾云说,自己一直是以做产业的思维来做风筝。风筝不仅是玩具,还可以衍生为教材、礼品。云南风筝没法机械化生产,他的工作室带动了制竹片等手艺的发展,解决了数十人的就业问题。

多名非遗传承人向记者表示,在传承中创新,了解市场、形成产业,这是非遗手艺获得良好传承的密钥。

今年文博会上惊艳亮相的翠羽银丝,就是创新的典型。

“花丝、点翠工艺都是我国传统非遗手艺,翠羽银丝就是在这两大工艺上进行学习创新。将传统的花丝工艺中使用的金、银、铜等昂贵金属,用低成本的氧化铝丝代替,点翠工艺中的翠鸟羽毛,我们换成了其他工艺,既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又传承了技艺。”谢晶是云南工商学院的老师,也是翠羽银丝工作室的负责人。

云南民族大学澜湄国际职业学院教师甫娟带着学生以及多件文创作品来到文博会。从教30余年,她创办了“金丝绘翎”云南金丝黑陶彩绘研习室,将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点翠、花丝、景泰蓝、彩雕黑陶等手工工艺相互结合。“非遗传承不是因循守旧,更不能故步自封,要有创新,还能带动妇女、手艺人就业,才能有长久的生命力。”

谢晶认为,传统技艺以新的形式融入人们的生活需要,才能使传统艺术能够可持续、稳定地传承与发展,开辟更大的文创市场,吸引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图片

2023云南文博会昆明展馆中的新型非遗美学空间体验展区,滇绣、安宁扎染、唐菓子、茶艺、菩提叶画等10余项非遗技艺聚集于此。正在用定制的黑陶手烤茶炉烤茶的贺海善,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图片
掐丝珐琅彩画作品“向往的生活还是昆明”

“桌旗是傣绣的,茶杯是瓦猫造型的,这些都是非遗手艺。最好的非遗传承就是生活,这是‘景素’对非遗文创的经营理念。”贺海善是景素茶文化有限公司总经理。

“非遗项目存在两大问题:项目投资大、回报周期长;文创产品单一、产能低、缺乏当代性、盈利能力弱,无法进入主流商业渠道。从商业角度来看,当某一项事物较弱时,就要跟另一项强大的事物捆绑在一起,产生连单效应。普洱茶是全国最具影响力的产品,2016年7月,我们创建与茶相关的非遗文创品牌‘景素’,开始摸索新的商业模式。”贺海善介绍,截至目前,景素共有41项云南非遗传承项目在开发合作中,如镇沅黑古陶、傣族织锦、尼西黑陶、鹤庆银器以及瓦猫等,从单一的非遗文创产品朝品类化、系列化发展,为非遗文创的品牌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图片
文博会上呈贡展区展出的瓦猫

贺海善机智地瞄准了一个赛道——文化伴手礼。“原产地规模化生产是最合理的方式。”他以景素售卖的瓦猫杯为例,瓦猫杯售价298元一个,从2021年到现在已累计销售1万个,开创了云南非遗文创手工单品销售纪录,掀起了一股从民间和市场自发形成的瓦猫文创浪潮。2022年,景素将瓦猫从非遗文创系统中单独剥离出来,在昆明成立造猫文化有限公司,专注于瓦猫文创,将具象的瓦猫IP化。“今年7月,我们开始做产品测试,我们有信心将瓦猫打造成云南非遗的伴手礼。”他认为,非遗最好的归宿,不只是展柜里的藏品,也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品,而是普通人可以感知的温度。

将云南风筝做成文化IP,章腾云也有自己的小目标:在2024年让产业链变“粗”,让风筝实现更大的量化生产,把价格“打”下来。“制作周期长,成本就上去了,我正在做的是让制作周期缩短,把每种风筝的价格都控制在百元以内。”他说。

“我们借着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大趋势,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财力进行非遗文创产品开发和品牌运营,跟政府和非遗传承人保持密切联系,用发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非遗传承不仅能让我们更了解中国文化,树立民族自信、文化自信,也具有更加广阔的市场。”贺海善信心十足。

昆报君在本次文博会上

记录了一些非遗传承人忙碌的身影

我们这代人能为非遗做点啥

看看他们怎么说

请点击下图查看更多非遗传承人↓↓↓


编辑:陶晓兰   审核:攸莉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