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热点
  3. 正文

泰国博士云南寻“青花”

【编者按】

“串门”,是亲戚朋友间亲密的拜访。一个家,就像一道窗,透出的是主人的人生态度、生活方式、个性主张。云南省媒体融合重点实验室“Explain”国际传播视频工作室打造的泰语微纪录片《走 去“串门”》将做客不同云南人的家庭,瞧瞧泰籍海外传播官们与主人们度过怎样的一天。

中国陶瓷闻名世界,而“青花”又被认为是最具中国风格和民族特色的瓷器之一,在国际陶瓷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青花”还被誉为“陶瓷之王”。很早以前,云南就是除景德镇外最大的青花瓷生产基地,窑口遍布全省各地。

陈慕筠探访窑上村古窑遗址。“Explain”国际传播视频工作室/摄

如今,每提到云南青花,人们往往会想到玉溪窑、建水窑……其实云南烧制青花的窑口众多,早在几百年前,昆明市宜良县的窑上村就曾大量制作云南青花瓷。对此,泰国博士陈慕筠怀着对云南青花的好奇,做客窑上村的陶瓷工艺师兰靖霖家,探秘云南青花瓷的“前世今生”。

走进村口,陈慕筠便被醒目的“窑上村”三个大字所吸引,并好奇地打探着村名的由来。兰靖霖从村子的历史以及行业属性为陈慕筠详细介绍了村名的由来,“窑上村在古时以烧制陶瓷而著名,客商云集,也包括来自东南亚的客商,是当地陶瓷交易的聚集地,人们通常会说到‘窑上’去,久而久之,‘窑上’就代替了它原有的名称。”陈慕筠恍然大悟“原来是这样啊!”兰靖霖带着陈慕筠参观村中的街心,边走边讲述着古时窑上村陶器制作的辉煌历程,陈慕筠仿佛感受到了当年陶器交易的热闹和喧嚣。

兰靖霖(左)正在向陈慕筠(右)展示窑上村随处可见的陶瓷残片。“Explain”国际传播视频工作室/摄

窑上自元朝初年就开始烧制青花类瓷器,曾经作为滇中地区陶瓷集散中心之一,有着许多古窑遗址,向后人诉说着昔日的光景。在兰靖霖的带领下,陈慕筠参观了村里的古窑遗址,在细碎的陶瓷残片中触摸近千年窑火的温度。随着历史的变迁,窑上村生产的青花瓷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窑上村的陶瓷业虽然已失去了往日的“荣光”,但也还有一群人一直传承着祖辈的“基业”,兰靖霖就是其中一个。 

“哇,这么多作品啊!”陈慕筠来到兰靖霖家,看到满屋的陶瓷艺术品,不由得发出感叹。“萨瓦迪卡!”她双手合十向兰靖霖的父母问候。“欢迎陈老师来我们家做客!”老人端出用自家的陶瓷冲泡的茶水招待陈慕筠。“我觉得这个杯子好有特点啊!”陈慕筠一边欣赏着别具特色的茶具,一边品尝着清香的云南普洱茶,和兰靖霖一家聊得不亦乐乎。

兰靖霖是土生土长的窑上村人,家族世代皆为陶艺匠人,自少年时代开始学习雕刻和陶艺,经过刻苦钻研,二十余岁就已经在业界小有名气,如今在云南青花瓷的烧制技艺方面拥有很高的水平,他的作品被国内多家博物馆及名人收藏,在省内外多次展览中获奖。

陈慕筠正在观赏兰靖霖的青花瓷作品。“Explain”国际传播视频工作室/摄

2008年的一次办展之际,兰靖霖偶然得知自己的家乡曾是云南青花瓷的烧造生产基地,出于对家乡青花历史的热爱,他便决心复烧云南青花,让窑上村青花传统技艺“复活”。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坚持钻研与创新,如今在兰靖霖的工作室里,摆满了笔墨精妙的青花作品。

作为云南青花的爱好者,陈慕筠曾多次在博物馆里隔着橱窗玻璃参观过兰靖霖的作品,让她激动的是在此次“串门”中居然可以与它们零距离接触,并一睹为快。它们精致细腻、纹饰惟妙惟肖,一笔一画间透露着兰靖霖对云南青花的深切热爱和陶瓷文化的传承领悟。


兰靖霖(左)给陈慕筠(右)赠予自己的青花作品。“Explain”国际传播视频工作室/摄

“这是我们独有的一种技法,叫作胎毛技法,它结合了我们中国很多传统工艺,包括雕刻、影雕、微雕,还有一些线描和素描。”兰靖霖为陈慕筠讲解自己制作青花工艺品的手法。旁边的古陶瓷标本陈列室里,展示着不同年代的陶瓷标本,在触摸历史的残片中,陈慕筠感受着云南陶瓷的发展历程。

“今天不仅让我认识了一位中国青花瓷传承大师,同时也看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勤奋。作为泰国人,我希望陶瓷文化能够继续在全世界发扬光大!”陈慕筠感叹。

统筹:熊燕 储东华

策划:王欢 胡丽仙

主播:陈慕筠(Jaruwan Udomsab)

文字:胡丽仙 王欢

翻译:胡丽仙


编辑:刘燕   审核:蒋跃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