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2. 热点
  3. 正文

“我们的节日,我们的故事”

记者节

心中有爱、眼里有光、肩负正义、笔底波澜,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记者的身影。

11月8日,第24个中国记者节如约而至。在这个属于新闻工作者的节日里,请让我们将镜头对准春城晚报-开屏新闻的记者们,走进他们的故事。

生于不同年代的他们也许拥有着不同的记者经历,但相同的,是他们对待新闻事业的一颗赤诚之心。

70后左学佳

微弱的力量也闪烁着光芒

左学佳.jpg

2023年,是左学佳成为记者的第23年。如今,50岁的他仍坚守在新闻一线,用他的话来说,“正值青春,也是做新闻的好时光”。

左学佳性格豁达洒脱,言语间往往很幽默,热爱生活,还是一位诗人,但他做起新闻来一定是认真严谨的。23年间,世事变迁,从人间烟火到花鸟鱼虫,他的笔下诞生过无数生动有力的稿件。

对于他来说,做过的印象最深的报道,还是那些能够帮助他人走出困境的报道。他说:“新闻是有力量的,知道吗?是能为人民服务的!”

曾有一次,一位昆明东川的单亲爸爸意外遭遇严重车祸,头部受到重创,送到医院时已是生命垂危。收到消息的左学佳第一时间往医院赶去,“我来到医院,他的两个娃娃见到我立马就跪下去了,他们家已经没有钱来医治他们的爸爸。”左学佳连忙将两个孩子扶起来,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

之后,左学佳将这件事写成报道发出,很快就受到当地政府、社会爱心人士的关注,短短几天内筹集到近十万的善款。“也许这笔钱只能解决燃眉之急,但这笔钱救回的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左学佳认为,作为一个记者,最重要的是有良知。“我们力所能及地通过手里的笔,通过对信息的及时传播,让社会上有能力的爱心人士能够积极伸出援助之手。这是来自新闻的温度。”他说,有时候,一篇报道也许真的能改变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命运。

“见过世间的纷繁,更能感受凡人的不易与社会的温暖。我看到自己微弱的力量也闪烁着光芒。”左学佳觉得,这就是作为记者最大的快乐。

70后李强

“老记者”赶上“新潮流”

李强.jpg

近年来,科学技术加速演进,人类信息进入智能传播时代。在此过程中,主流媒体的内容形态也发生了颠覆性的进化,直播逐渐成为视频内容形态的常态。李强,同样作为一名入职20多年的“70后老记者”,一直积极努力地学习着直播形态的“新知识”,在融媒时代转变成为了一名直播记者。

8月28日,最后一批驰援重庆的云南省森林消防队员启程,连夜回昆。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为灭火英雄们准备了夜间欢迎仪式,庆祝他们凯旋。李强与他的直播团队听到消息后,立马向位于昆明呈贡区的昆明市森林消防支队赶去,等待迎接英雄归来。

直播开播后一个小时,晚上11点,灭火英雄们的身影终于出现在李强的镜头当中。“欢迎仪式上放起了鞭炮,烟雾弥漫。但当他们列好队,迈着整齐的步伐走进来的那一刻,烟雾也无法遮掩他们高大挺拔的身影。很震撼。”李强说。

当天的直播带着广大网友一起观看了欢迎仪式全过程,也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热烈感人的现场氛围。“最让我感动的是,那天晚上,还有两辆重庆的私家车一路跟随陪伴着消防车来到了昆明,这是一场有情有义的‘双向奔赴’。”李强回忆。

开播2小时左右,这场直播在各平台的点赞数超过100万次,人们纷纷向云南的灭火英雄传达自己的敬意。

架好摄像机,拿起对讲机,倒数“三二一”,无论酷暑还是严寒,无论田间还是峻岭,他的眼神始终坚定而敏锐,准备随时捕捉每一个精彩时刻,用镜头记录每一个扣人心弦的瞬间。

80后周明佳

用相机记录现场

周明佳.jpg

“摄影记者,第一现场是最重要的。”周明佳是用相机记录新闻的人,作为摄影记者,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新闻事件发生的当时当刻,所以周明佳尤其看中记者的在场。

“也因为在场,对事件的感触也更深刻,这也是记者工作的特性。”所以往往即使很小的新闻,也会让周明佳感触颇深。周明佳记得,自己刚入行几年,就遇到一次采访,中午还在企业大楼里采访一位首富,下午就到了最偏远的乡村里,采访村里最贫困的贫困户。“这种反差在一天里会显得非常大,短短的时间你就见到了这个世界上的两个极端。”周明佳想,这个职业最大的特点也来源于此,大多数职业会限定一个领域,只接触这一领域的人,但是记者接触到了这个世界的各个角落,各种各样的人,也让自己习惯于从多个角度来观察和了解世界。

即使有19年的工作经历,周明佳仍然觉得从事摄影记者这份工作,仍然需要不断地、大量地学习。就摄影设备来说,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周明佳回忆,自己刚做记者的时候,还是胶片相机,拍回来冲洗看底片,第二天发在报纸上。后来有了数码相机,更方便简单了,但是对速度的要求更高了,“基本就是现场拍了就要现场选图传回编辑中心。”

速度变快了,对技术的要求也更高了。今年,周明佳与同事吴龙贵合作了《龙哥说新闻》系列视频评论,以视频口播的形式评论新闻事件,从图片摄影,到摄像制作,周明佳边做边学。“现在对技能的要求越来越多,也没有机会专门去培训班,只能自己找时间,在网上学习。”但周明佳也觉得,再多的技术,信息传播的真正价值,还是内容为王。

80后林舒佳

始终对新闻保持敬畏之心

林舒佳.jpg

林舒佳是“85后”,2013年9月入职,她跑过时政经济类的新闻,后来因为热爱,成为一名政法记者。10年来,她奔赴过无数次突发事件,旁听过无数次庭审现场,叙写过无数个新闻真相。10年来,她始终怀揣新闻理想和工作热情,用笔尖描绘着云南法治的画卷,用报道为群众传递着法治的声音。

“这些年来,从执行攻坚、扫黑除恶到司法体制改革、‘一站式’多元解纷,我在工作中见证了云南司法的点滴进程。同时,也目睹了那些坚守在司法一线的伟岸身影。”林舒佳说。

2021年初冬,林舒佳随省高院采访小分队来到边境小城沧源县,采访牺牲在工作岗位上的沧源县人民法院原执行局长鲍卫忠法官的先进事迹。在前往沧源县城的路上,群山起伏,山路崎岖,大山里的云雾时大时小,只能缓慢前行。在鲍卫忠牺牲之前,他不止一次驾驶着警车,穿行在这条盘山公路上,奔赴执行点……重走鲍卫忠的执行路,再看到他办公桌上贴满的执行案件提示条,这些都让林舒佳既感动又震撼。

之后,经过深入采访鲍卫忠的家人、同事、律师以及村民等人,林舒佳最终第一时间报道了鲍卫忠用生命守护法治信仰的感人故事。

此后,鲍卫忠同志先进事迹巡回宣讲掀起学习热潮,每一次听,都让人止不住感动。对于长期接触着严肃政法新闻的林舒佳来说,这些感人的时刻直抵她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对新闻始终要保持一颗敬畏心。”林舒佳回忆多年来的记者经历说:“有了敬畏心,才可以做到让自己的每一篇报道能够客观公正,还原新闻事件真相。”

作为一名记者,时常可以接触一些新鲜的事物。对林舒佳来说,在工作的过程中能汲取到新的知识,看待事物的眼光也会变得更客观、更理智。“我能感受到自己在记者的职业生涯中不断进步、不断提升,不断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90后马艺宁

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马艺宁.jpg

每年的记者节,马艺宁都会收到读者寄来的贺卡,她都一一珍藏。工作3年来,贺卡已经可以铺满小半张桌子。作为一名90后的记者,马艺宁已经跑过很多现场。工作的第二年,就跟随救援队到哀牢山进行搜救活动,此后她又参与多次大型采访和直播活动。

说起最难忘的经历,那是自己入职后的第一个记者节便收到感谢信。“这个奶奶一见到我就牢牢抓着我的手,带我去看现场情况。”马艺宁拿着一封署名“王奶奶”的感谢信,讲起这封记者节感谢信背后的故事,这也是马艺宁第一次收到记者节的祝贺。王奶奶在信中说,因为马艺宁的报道,原本小区里垃圾堆积的问题得到了迅速有效的解决。

小区垃圾无人管理的问题马艺宁跑过很多次了,这次本是一次寻常的现场走访。而当马艺宁去到现场后,王奶奶热情的接待让她受宠若惊。王奶奶抓着马艺宁的手先带她来到自己的家里,“一进小书房,就看到报纸从地上直接摞到房顶,都是《春城晚报》。”

王奶奶告诉马艺宁,自己是春城晚报的忠实读者,已经订了10多年的报纸了。小区里物业清理水池后将淤泥堆放在小区楼下多日,她在家里都没有办法开窗通风,儿女也都不在家,她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拨打热线,向《春城晚报》求助。

马艺宁采访现场后,立刻联系了负责这一小区的物业公司进行沟通,4月25日报道发出后,27日小区里堆积的淤泥和垃圾都很快被清理干净,问题刚解决后,就有居民打电话表达了感谢。没想到事情过去了半年后,马艺宁又收到了王奶奶在记者节寄出的感谢信,和一束向日葵。王奶奶在信中对马艺宁说,希望她像向日葵一样永远向阳,保持热爱。

“这封信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就是不断地帮助大家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马艺宁在朋友圈写道:“帮助他人,快乐自己”。

00后孙嘉辰

发掘不一样的新闻视角

孙嘉辰.jpg

如今,00后也已经步入职场,记者队伍中也不乏00后的身影,孙嘉辰就是其中的一员。美术设计专业毕业的她又是怎么进入记者行列的呢?

在传播方式不断变化的今天,新闻的传播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图文、视频都已经司空见惯,而孙嘉辰的工作就是用漫画的形式讲新闻。入职后不久,孙嘉辰和同事便在部门的帮助下,开创专栏《开屏漫逻辑》,以年轻人的视角和慢逻辑这一形式为读者介绍热点新闻。如今,《开屏漫逻辑》已在开屏新闻客户端更新至18期,部分作品还发表在春城晚报上,受到读者好评。

作为《开屏漫逻辑》的主创人员,为了让自己的漫画可以和新闻更贴近,美术设计专业毕业的孙嘉辰入职后“恶补”新闻专业知识并积极投身到新闻采编工作中。“这一年的工作里,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几次采访活动。”孙嘉辰说,在一次有关青年消费观察的采访中,孙嘉辰需要采访经济学家或者是经济观察领域的专家,但年轻的小孙在此之前毫无经验,连如何联系到专家自己都还一头雾水。在其他老师的帮助下,孙嘉辰从查文献,找学校,不断搜寻能找到本地相关领域学者的可能性,经过两天的寻找,收到不断的拒绝后,终于联系上了业界专家,对于消费现象给出了自己的见解。

“原来找到理想的采访对象,也是新闻的重要一环,而这过程中,需要很多的技巧和方法,有时候还需要一些聪明才智。”说起这段经历,孙嘉辰露出傲娇的神情。

从刚到报社以为自己只用画漫画、画插画,到作为图文记者多次参加了各类采访活动,写稿、拍图、剪视频,孙嘉辰感慨:“一下子学到了很多在大学从未想过会涉及到的新技能。”

记者手记

□ 费丹艺 

费丹艺.jpg

作为记者节前一天为这篇稿件而加班的记者,我只想说四个字:心甘情愿。往常,我们笔下的报道,或令人热泪盈眶,或令人心潮澎湃,或令人忧思万千,而新闻背后的那个人,对于读者来说,也许只是一个署名。

新闻背后的那个人,他是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经历着怎样的故事?有幸借这个节日,能够写写他们的故事。

入职三年来,我始终认为自己无比幸运,在春城晚报这个大家庭里,遇到了一群有趣、可爱、热烈而明媚的同事,无论是“70后”的“老前辈”,还是“90后”的“小伙伴”,他们每个人对我来说,亦师亦友。我想,我如此热爱记者这个职业,不仅是因为新闻理想,还因为我喜欢身边当记者的这群人。

在这篇稿件的采访中,我看着他们,会不禁幻想也许他们就是一群侠客。偌大江湖中,他们心怀天下,执笔如剑,走南闯北,用笔尖和镜头记录下社会的风云变幻,捍卫着真相与正义。我看着他们,越看越“帅”,又不禁窃喜,我也是其中一员呐。记者节快乐!

□ 龚楚童

龚楚童.jpg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记者工作都是从好奇心开始的,但我确实是,所以当确定这次记者节要采访其他记者老师时,好奇心促使我颇为兴奋,这不正好借此机会带薪听故事嘛!

汶川现场、法庭故事、哀牢山营救……每个老师的讲述都让我身临其境。但是听的时候多起兴,写的时候就多困难,如果这些精彩故事在我的讲述下显得无聊,我可能几年后半夜想起都会遗憾得睡不着觉。

可能记者就是这样吧,好奇、兴奋然后深夜焦虑,找新闻、写新闻的过程,就像是独自步入桃花源中,出来后要怎么告诉别人自己见到的桃花源?

为了让大家了解更全面、真实、有效的新闻,我们记者也一直在努力进步,不断拓展新闻的传播方式,丰富新闻的内容。一个重要的新闻事件,曾经只能收到一条电报短信,如今,大家可以收到深度的文字、震撼的图片瞬间、现场感十足的视频甚至是思维导图拆解、游戏互动。无论是技术升级,还是内容深化,都是为了将有价值的信息以最迅速、最翔实的方式送到需要它的人面前。


统筹 杨茜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费丹艺 龚楚童 文 受访者供图


编辑:曾梦琪   审核:刘燕   终审:攸莉
网上读报

扫一扫下载玉溪+新闻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发布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下载学习强国客户端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关注玉溪日报微博

扫一扫关注玉溪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