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时节,暖阳如春。10月31日上午,经过2小时车程,记者一行来到素有“白曲之乡”之称的剑川县。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这是当天记者在剑川县金华镇桑岭村、甸南镇朱柳村、沙溪镇综治服务中心以及沙溪镇寺登村采访基层社会治理经验做法时,村民们常常提及的一句话,这也是记者一行观摩后的由衷认同。
共建共治 奏响桑岭民族团结歌
位于剑湖东北岸的金华镇桑岭村,是剑川县千年古村落之一,全村辖5个村民小组402户1722人。
走进桑岭村,先要经过一条古木参天的小道,全村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树有数百棵,树龄在300年左右,“桑岭古木”,是著名的“剑阳八景”之一。
为加强对古树的保护,桑岭村党总支建立了党员责任古树挂牌管护制度,全村72名党员对村内171棵包括滇朴、黄连木、流苏等在内的珍贵古木实行挂牌管理,并给古树挂上“党员责任树”的牌子,详细标注树名、树龄以及责任人。
“这是桑岭村祖祖辈辈热爱自然、敬畏生灵、守护生态的见证。认领古树的党员要负责对古树进行清扫垃圾、修枝打杈和病虫害防治等日常管护,把古树管护情况列入党员积分管理,引导全村群众爱护古树、保护古树。”剑川县文联主席、驻村工作队队长段素媛介绍。
桑岭村是典型的多民族杂居村,居住着白族、回族、汉族三个民族。踏着石板铺砌的道路走进村庄,可见各家各户墙上精美的民族团结和谐墙体彩绘图画,学法廊、悟法亭、法治小广场等连成一线,一幅美丽乡愁画卷映入眼帘。
桑岭村建立了独特的矛盾纠纷调解制度——村民“议事”制度,凡是涉及回族、白族两个民族的事,无论是个人之间、家庭之间,还是民族之间,发生的分歧、纠纷或矛盾都要通过“议事”解决。通过“议事”调解,30多年来,桑岭村没有发生过大的民族纠纷和矛盾,全村无一起上访事件。
一直以来,桑岭村的回族群众都有彩礼给36元的习俗,寓意“三生六合”,即“三世情缘、六合同心”的美好祝愿。但随着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彩礼一涨再涨,出现十几万元甚至更高的情况,昂贵的彩礼成了大家反感但又不得不承受的沉重负担。
2000年,在村民们的提议下,该村红白理事会牵头重新修订《桑岭村客事办理规定》,明确了回族群众彩礼保持36元的习俗。今年,又专门制定《桑岭村白族、汉族移风易俗彩礼改革试行规定》,明确白族、汉族群众彩礼标准,有效扭转了彩礼竞相攀比、客事大操大办的倾向。
2020年,桑岭村被命名为“云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桑岭村民族团结社会治理模式被国家民委作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桑岭”样板向全国推广。
“五老乡贤”调解 调出朱柳邻里和睦
离开桑岭村,十几分钟车程后,记者一行来到剑川坝子西部中心的甸南镇朱柳村,这里交通便利,曾经是明清时期科举阅卷场所所在地,全村辖4个自然村8个村民小组657户2840人。
朱柳村党总支下辖5个党支部,2013年6月老干朱柳支部为打造“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邀请5名德高望重、热心公益的退休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等乡贤参与人民调解工作,并在2014年4月8日成立甸南镇朱柳村老干老协民事纠纷调解组,由他们主持参与调解家庭矛盾、山林土地纠纷、邻里矛盾、土地征收纠纷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五老乡贤”朱柳村人民调解新模式。
现年74岁的退休教师赵玉鹏,是“五老乡贤”之一。他退休不褪色,积极发挥余热,自2014年参与朱柳村民事纠纷调解工作以来,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60多起,成功率达99%,为朱柳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贡献了力量,2018年6月被云南省人民调解员协会评为“全省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
赵玉鹏有个习惯,每参与调解一起纠纷之后,他都认真地把调解过程记录下来,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类,方便以后碰到类似事件时及时调处化解。
“多年来,无论何人何事,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采取何种方式进行调解,我都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政策为尺度,并与道德和情感相结合,做到以法为准,以事为据,以理服人,以情融事,最终达到息事宁人目的。”赵玉鹏对他参与的调解工作作了归纳总结。
多年来,“五老乡贤”作为朱柳村新型人民调解员力量,在解决民事纠纷中充当“润滑剂”和“推进剂”,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热点、难点问题,维护邻里和睦、乡村稳定。
2018年6月,朱柳村老干老协民事纠纷调解组被云南省人民调解员协会评为“云南省人民调解先进组织”;2020年,朱柳村民委员会被云南省司法厅、云南省民政厅命名为第四批“云南省民主法治示范村”。
齐抓共管 织密沙溪平安网
沙溪镇距离剑川县城32公里远,辖14个村委会89个村民小组7511户24369人。
当天16时30分,记者一行来到沙溪镇综治服务中心采访。据沙溪镇党委书记杨小龙介绍,该镇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成效显著,多年未发生群体性事件,未发生群死群伤的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未发生越级群体上访事件,连续12年未发生命案。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沙溪镇对平安工作多年来的不断探索。
沙溪镇坚持党建引领,将社会治理工作和党建工作同步推进,将全镇划为1个三级网格、14个四级网格和89个五级网格,每个五级网格有50户到100户,建立了村到组、组到户、户到人的基层网格化治理体系。
加强智慧治理,投资300多万元高标准打造镇综治服务中心,将综治、信访接访、诉讼服务、人民调解、检调对接等功能融入镇综治服务中心(网格化综合服务中心),实现资源共享、人员共建、网格共治,并完成了14个村委会综治服务中心建设,各村党总支书记担任村综治服务中心主任(网格化综合服务中心主任)。
创新开展“德法相伴”主题活动,通过德法修身、德法润家等活动,将传统道德和法治元素融入社会治理中,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力促德治与法治融合,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模式。
充分发挥村民在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全镇共有调解委员会16个109人,各级调解员深入田间地头,及时化解网格员排摸出来的矛盾纠纷,将各种隐患稳控在初期,化解在萌芽状态。全镇14个村委会均建立了义务巡逻队,通过长年不间断组织开展义务巡逻、巡防,全镇治安形势有了很大改善。
2020年,沙溪镇入选全国“最美小镇”;2021年,被评为全州优秀平安乡镇;今年,被列为全省社会治理试点乡镇。
“户户联防”机制 为寺登发展保驾护航
离开沙溪镇综治服务中心不久,记者一行来到了该镇寺登村,全村辖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776户2664人。
寺登村委会党总支副书记肖烨说,寺登村全面推进“综治中心+网格化管理”,将全村划分为7个网格,并在7个网格下面设置了20个“中心户长”。
从2015年起,寺登村推行“户户联防”机制,将30户左右相邻群众联成一个“中心户”,由有威望、热心肠、人缘好的党员和群众代表担任“中心户长”。“中心户长”定期不定期深入本联动体群众家中走访排查,对发现的矛盾纠纷及时进行调解,对调解不了的矛盾纠纷和解决不了的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向网格长和村综治服务中心报告。“中心户”成员按照“中心户长”的安排,每天晚上排班参与“中心户”内的值班巡逻、治安管理和安全防范。
同时,健全“户户联防”工作机制,将群众参与“户户联防”情况作为入党、安排公益性岗位的考核标准,引导群众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发挥民间调解优势,“中心户”内发生的邻里纠纷、婚恋纠纷、经济纠纷等得到了及时化解。
10余年来,寺登村没有发生过群体上访事件、重大安全事故和命案,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实现了“微事不出格、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采访中,谈及剑川县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情况时,剑川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李建宇形象地比喻为“全面开花”。
在开展工作中,全县8个乡(镇),每个乡(镇)推介2个村作为试点,目前完成了沙溪省级试点乡镇、马登镇文屏村州级试点村和10个县级试点村创建,打造了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剑川特色、民族特点的基层社会治理典型。
李建宇说,除当日采访的4个点外,老君山镇新生村、杉树村和怒江州兰坪县通甸镇黄木等村成立了调解团调解跨地州群众间纠纷;针对剑川白族群众比例高、群众喜欢听白曲的特点,用白曲开展普法宣传;利用每个乡(镇)赶集日开展“普法一条街”系列宣传活动;逢五一、中秋、国庆等节假日,组织政法各部门以及市场监管、文旅等单位力量下沉基层,联合开展普法、执法、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这些工作都很典型。
“基层社会治理要久久为功,不但要联合各部门共同开展,而且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广泛动员他们积极参与进来,才能打通基层社会治理‘神经末梢’,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李建宇表示。
2020年、2021年,剑川县连续两年被表彰为云南省优秀平安县和大理州优秀平安县。2022年,剑川县群众安全感综合满意率和群众对政法机关的执法满意度均排在大理州第一位,同时还被大理州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领导小组表彰为先进单位。
云南法制报记者 门丽娜 孟维东 周惠琼/文 陈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