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记录着一个地方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不仅是活跃的“文化细胞”,更是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就像一本打开的历史书籍,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解读。
凤窝是峨山县(古称嶍峨县)岔河乡河外村委会的一个村民小组,属彝族村寨。它位于峨山县西北部,村子四周山峰挺拔高耸,山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清晨,山峦间云雾缭绕,宛如仙境。傍晚,夕阳西下,山色渐变,如诗如画。在凤窝的群山之间,美丽的槽子河潺潺流淌,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凤窝的故事。
安静整洁的凤窝村。
城门题联
走进凤窝村,你会被这里的山水之美所震撼。聊起凤窝村,首先得从它的地名说起。
凤窝村原名小江村,而凤窝之名的由来与两位峨山人有关。河外村村民吴丛贵对凤窝之名的由来颇为了解,在他的描述中,凤窝的名字源自鲁宗孔中举的故事。
时间回到清代的小江村,那时峨山塔甸的李姓、鲁姓家族迁居到这里,过着安宁和谐的生活。小江村依山傍水,景色宜人,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悠然自得。清道光年间,迁居到此的鲁家后人鲁宗孔学有所成,与其他8名峨山学子参加了考场设在云南贡院内的科举考试,并考中道光己酉科举人,而其他8名学子则全部落榜。
鲁宗孔是地道的峨山彝家人,家中也算是书香门第。其祖父名为鲁湘,早年在乡间半耕半读,并教小孩读书认字。鲁宗孔也是其爷爷所教的一名学生,他从小聪明过人、勤奋好学,学业属于优等。
再说,8名落榜学子先回到峨山县城,一时都心生嫉妒,便想一起奚落鲁宗孔。于是,他们在峨山县城东门上写了一副十分显眼的对联:“嶍峨脱科又脱科,中个山间小倮倮。”言语中,充满了对鲁宗孔的嘲讽与不屑。
几日后,鲁宗孔与随从回到峨山,在县城东门看到了这副对联,于是叫随从研墨,在原先的对联旁也题了一联“管我倮倮不倮倮,八个同窗举倮倮”,横批“金鸡飞凤窝”,以示回敬。
凤窝村原名小江村。据说,凤窝之名源自当地彝家人鲁宗孔中举。
懂礼识义
在凤窝村,提及鲁宗孔很多人都知道,对他城门题联的这段逸闻也有所耳闻。当地还流传着他懂礼识义,保护山林的故事。
吴丛贵继续说道:“相传,鲁宗孔中举后,因有事要办,为了不让家人担心,就请先回家的8名同窗帮忙给家人带一封信,报个平安。”
帮忙捎信报平安,本是人之常情,但他的同窗却偷偷篡改了信件内容。鲁宗孔的父亲看完此信后,勃然大怒,因为信中字里行间充斥着对父母和家人的不敬与大逆不道。
鲁宗孔办完事后回到家,其父将他带到堂屋正中,叫他下跪认错。鲁宗孔跪着向父亲询问其中缘由,得知是家书被人篡改,就在认错的同时,耐心向父亲解释其中原委。鲁宗孔的父亲知道自己错怪了儿子,便将跪在地上的鲁宗孔扶了起来。
而鲁宗孔此举,不仅以懂礼识义的行为打动了他的父亲,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道德品质。
都说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从小培养出来的,那年少的鲁宗孔又是怎样的人呢?
时间回到鲁宗孔中举之前,那时的小江村后山山林茂密。相传,当年鲁宗孔读书回家时,见到村民到后山砍树做柴火。鲁宗孔认为,长此以往,原本茂密的山林将毁于一旦,于是他萌生了订立村规保护山林的想法,但谁又会听一个读书人的话呢?
左思右想后,鲁宗孔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让自家仆人故意到后山砍了一挑柴回家,并敲着锣将全村男女老幼聚集到村中的万年青树下,向村民讲解乱砍树木会毁坏环境,阐释了保护山林的好处。随即,他拿来笔墨立约三章:其一是任何人不准到后山砍树做柴火,只准修枝打杈;其二是任何人不准在村子周边的风景古树上修枝打杈;其三是不论何人违反以上两条,都得下跪向全村人认错,并筹办全村人一天的伙食。
在场村民认为鲁宗孔说得有道理,表示赞同。鲁宗孔接着说:“今天,我家的仆人到后山乱砍了一挑柴,就先从我家罚起。”说罢,他当众跪下认错,并筹办伙食请全村人吃了一天。此后,便再也没人到后山乱砍树木了,而小江村的山林在槽子河一带生长得比任何村都好。
凤窝村四周山峰高耸,山间绿树成荫。
更名凤窝
如果说清代的鲁宗孔中举,为旧时的小江村增添了丰富的人文历史,那么民国时期岔河乡文山村人史庄周则为小江村的更名起到了关键作用。
据相关文献记载,史庄周,字敬之,彝族,峨山县人,曾就读于云南高等师范学校,后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史庄周回乡从事教育工作,在文山村开办学校。其后,又在甸中、塔甸、富良棚等地担任小学教员、校长等职,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人才。在文山村任教期间,史庄周除做好教育工作外,还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学生并发动群众绿化村庄、修桥补路,为群众办了许多好事。
抗日战争爆发后,史庄周教育学生关心国事,并积极宣传抗日救国,书写“国亡家何在”“还我河山”等抗日标语,教唱抗日歌曲,演出抗日文艺节目,带头并发动师生为抗日募捐。
由于史庄周长期在外读书,拥有比彝乡人更为宽广的见识,为使槽子河一带与外界往来更为方便,他建议把源自彝语且书写不便、不好听的村名重新取名。在为小江村取名时,史庄周想到了清代彝族举人鲁宗孔,想到了他在中举后写下的对联横批“金鸡飞凤窝”,便将小江村改名为凤窝村,这个村名也沿用至今。
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的凤窝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生活环境中,全村已然成了一个团结、友爱、和谐的大家庭,他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一起为村庄的美好未来而努力。( 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记者 顾世丹 沈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