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绅(1747年―1828年),字寄庵,宁州(今华宁县)人。清朝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进士,历任山东新城、曹县、文登、朝城知县,青州府、武定府同知。刘大绅赈济灾荒,颇得民心,数次离任,皆被民众挽留。乾隆末年他被罢官遣戍,新城、曹县百姓为其捐资赎免,是位清官、好官。
赈济灾荒,深得民心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刘大绅被朝廷任命为山东新城(今桓台)知县。正值中年的他,决心把“仁”的理念付诸实施,做一名有益于百姓的好官。刘大绅一到新城,便遇上了三年大旱,这对于刚入仕的刘大绅来说,压力之大可想而知。面对如此困境,刘大绅没有退缩,凭着一颗赤诚的爱民之心和广博的学识,想尽办法组织灾民自救互救。他一边向上司禀报,请求上级拨银赈济,一边开仓平价放粮,还拿出自己的俸银向灾民施粥。在他的感召下,存粮大户纷纷或捐或借,接济乡邻。新城县的灾情大大减轻,百姓对刘大绅感激不已。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刘大绅接到调任曹县的调令。百姓闻讯,相约到布政使衙门苦求留下他们的好知县,未获准。正当百姓无可奈何之际,钦差和道员过境,数千百姓阻断官道,哭诉与刘知县难以分舍之情。上司无奈,留刘大绅再任一年。第二年,刘大绅调任曹县知县。曹县灾荒大甚新城,许多百姓流离失所,卖儿卖女,甚至饿毙道旁。正当刘大绅苦苦思索不得救灾良法之际,河督下令征调曹县万名民工修赵王河堤。刘大绅认准这是减灾良机,迅速选派民工,发给他们粮食,让他们安顿好家人,即时赶赴河堤工地。历时两个月,河堤竣工,民工无一人逃亡,也无一人患重病。河督又指令曹县征调防洪所需秸秆三百万斤。时值秋收,刘大绅担心影响收割,请求暂缓时日。河督不准,并扬言要拿刘大绅治罪。百姓已从赈灾中得到了刘大绅的恩惠,怕连累刘大绅,纷纷交纳秸秆,不到十天就交足三百万斤之数。一次,刘大绅到乡间巡视,听到农民相互诉苦:“目前粮食价格低,田赋马上就要开征,这可怎么办?”刘大绅对他们说:“等粮食有好价钱再交田赋也不迟啊。”这话传到上司那里,上司极为恼怒,斥责刘大绅“擅作主张,拖延征期”,要上奏免其官职,另派“能吏”到曹县代征。百姓一方面担心连累这位好知县,另一方面又担心“能吏”敲诈勒索,于是奔走相告,及时缴纳赋银。等代征的“能吏”到县,当年的田赋已如数交清。上司既忌妒刘大绅的声望,又想借刘大绅之力再创政绩,便限期令刘大绅催收上两年因灾拖欠的赋银五万两。并故伎重演,扬言如收不齐欠银,定要另派他人取代刘知县。百姓惶恐,又筹集钱两缴纳所欠赋银。
一心为民,破除迷信
嘉庆八年(1803年),武定府(今山东省惠民县)蝗害大作,上司急调刘大绅任武定府同知,令其负责灭蝗。刘大绅到武定一看,铺天盖地的蝗虫扑向麦田,咬吃麦苗之声半里之外可闻。乡民们认为蝗灾是“天怒”,蝗虫只能天放天收,如果捕杀会招致更大的“天怒”,因此只是祈祷,不敢捕杀,致使蝗虫越来越多。刘大绅焦急万分,叫人架起油锅,当众将蝗虫油炸了吃,并让其他官吏也吃。同时,向人们讲清蝗虫与老天无关,对这些害虫只能扑杀,不能害怕“天怒”。在他的解释和示范下,乡民们纷纷用筛子、粪箕等竹编农具捕捉蝗虫,架起大火将蝗虫烧死。经过几天奋战,蝗灾终于清除了。
廉慈公正,政绩显著
刘大绅在山东任职二十余年,政绩显著,深得民心。虽屡遭上司忌妒,却也有正直者如实上奏朝廷。嘉庆皇帝闻奏,令山东巡抚代笔朱批“好官可用”四字赐给刘大绅,以示皇帝恩德。嘉庆十年(1805年),因母亲年迈多病,刘大绅辞官回乡侍奉老母亲。新城乡绅张万灵等搜集刘大绅在山东各地事迹,请画师作《遗爱图》一套十九幅编辑成册,以寄托对刘大绅的思念之情。为这本《遗爱图》画册作序的张希平,收集了民间所传唱的思念刘大绅歌谣数十首,附于画册之后,并在序言中说:当县官的人很多,在新城任过职的也有贤能者,然而像刘大绅这样贤能的,从前没有过;新城县民对当县官的没有不尊敬的,然而像刘大绅这样受尊敬信赖的,从前也没有过。《重修新城县志》所载《刘大绅传》写道:“刘大绅,号寄庵,云南宁州人,壬辰进士,两任新城令,廉慈公正,爱民如子,民亦爱之如父母……”
传道授业,教书育人
刘大绅是位好官,也是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和散文家,他的诗词、散文集《寄庵文抄》三卷和《寄庵诗抄》三十卷曾刊印传世。刘大绅还是一位著名书法家,其书风古朴淳厚,恰如其人。刘大绅回乡后,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受聘就任昆明五华书院主讲,直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在五华书院,他着力纠正学生们只做八股文章、不求取真才实学的坏风气,以经史诗文为主要内容教学,提倡和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写诗作文,并精选学生诗文刊印成《五华诗存》。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五华书院培养出了一批优秀人才,其中,昆明人戴炯孙、大理人李于阳、呈贡人戴淳、楚雄人池生春、元阳人杨国翰5人,成为当时云南文坛名士,世称“五华五子”。
古人云“仁者寿”。道光八年(1828年),刘大绅无疾而终,享年82岁高龄,乡亲们将其供奉祭祀入乡贤祠。
(中共玉溪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 李海明执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