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玉溪市各参学单位把调查研究作为发现、解决问题的重要抓手,持续聚焦为民服务“小切口”,着力推动解决一批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民生实事,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建强用活党群服务阵地
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红塔区加快推进党群服务创新发展,在建阵地、强运营、树品牌方面持续发力,积极探索党群服务中心运维新体系新模式,助推党群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努力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家门口”变为现实。
10月,整合13个党群部门服务事项,划分9大功能阵地的红塔区党群服务中心实现整体搬迁。这一开放式、集约化、共享性、枢纽型一站式服务综合体,有效扩大了党群服务范围,提升了服务质量。“这里的环境非常棒,功能设施也很齐全,举办的活动既丰富多彩又符合我们的需求。”“在这里开展主题党日活动非常方便,我们只需要根据实际需求‘下单’,就可以享受到便捷贴心的服务。”……近日,红塔区党群服务中心接连收获了党员群众的点赞。
除了全新启用的红塔区党群服务中心,红塔区还以推进党群服务阵地建设标准化增量提效为抓手,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今年,全区新建27个党群服务中心,全区各级各类党群服务中心增至133个,涵盖乡(街道)、村(社区)、小区、学校、医院、非公企业等区域,党群服务触角延伸至群众“家门口”。
启动“空间合伙人”招募项目,积极探索市场性与公益性相结合的运营新模式,则是红塔区创新运营方式,推动党群服务焕发新活力的又一重要举措。通过引入社会组织、非公企业、社会能人等多元社会力量,红塔区实施“青年公益人计划”“团团成长营”“玉药公益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服务项目,真正将服务做到群众心坎上。同时,以11个乡(街道)和红塔产业园区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红塔区组建4个党群服务联合体,实施葫田社区“幸福食堂”、东山社区“大龙潭景观恢复”、康井社区“幸福家园我能行”等项目,并定期优化调整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实现活动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延伸,真正把实事办在群众“家门口”。
此外,红塔区以区级党群服务中心为引领,统筹推进各级各类党群服务中心标准化阵地建设和运营,不断提升党群服务质效。挖掘总结先进典型经验和做法,扩大影响力和宣传面,着力打造党群服务品牌;以“初心合伙人”、党群服务“好项目”为重点,搭建党群交流互动平台,提升群众对党群服务品牌的认可度。截至目前,全区3个党群服务中心获评玉溪市五星级党群服务中心,5个获评四星级,15个获评三星级。
边学边查边改
“五项赋能”破解就业难题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主题教育中,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系统抢抓高校毕业生就业关键期,坚持边学边查边改,查摆梳理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五个难点堵点问题,从招聘、体系、培训等五个方面赋能破题,切实推动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实际成效。目前,全市2023年5731名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联系服务率达100%,就业去向落实率达95.7%,就业服务工作做到了细致入微。
以“招聘赋能”,破解供需对接难题。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组织实施以“多渠道拓展岗位资源、精准开展供需对接”为重点的202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护航”百日行动,共举办180场次现场招聘会、275场次线上招聘会,收集1624户企业4.7万个招聘岗位,为全市1.18万名高校毕业生及广大青年群体打造多部门、多渠道、多岗位联动供需对接平台,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
以“制度赋能”,破解信息收集难题。从完善制度建设入手,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在全省率先出台实施《玉溪市关于服务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非公企业发展十条措施》,通过上门服务,详细采集高校毕业生基本信息,并将岗位信息细化分类,建立覆盖城乡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信息资源库和高校毕业生实名信息资源库。市、县两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一对一”联系并定期走访全市重点企业,对全市制造业全产业链链主企业的岗位需求信息100%归集,积极回应企业及青年群体的用工和就业需求。
以“见习赋能”,破解岗位实践难题。以强化岗位实践锻炼为抓手,玉溪坚持市场化就业和开发企业用工岗位多管齐下,深入推进就业见习“千岗募集”计划,引导鼓励企业提供优质见习岗位,在满足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需求的同时,助力企业人才储备。目前,全市累计开发就业见习岗位835个,吸纳见习人员262人。
以“培训赋能”,破解技能提升难题。实施“技能玉溪”行动计划,结合市内重点产业企业用人需求,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生产技能培训,促进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对就业意向模糊的毕业生,组织举办职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培训,帮助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截至目前,共培训高校和中职毕业生1098人次。
以“政校赋能”,破解人才引进难题。主动同省内高校开展就业服务对接,组织近百名高校毕业生到玉溪开展“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学习活动,了解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和人才引进、培养相关政策,提高高层次人才毕业返玉就业意愿。目前,已有27名来自云南大学的玉溪生源硕士研究生回玉就业,玉溪“人才洼地”效应持续凸显。(玉溪日报全媒体记者 郑诗 通讯员 玉组轩)